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运用经典的不平等性测度方法计算了1990-2011年间我国收入差距和CO2排放分布差异性,发现:22年间,我国地区间CO2排放分布比GDP分布更为不平等,但两种不平等性程度都在逐渐降低;通过拟基尼系数建立起CO2排放分布与GDP分布之间的联系,发现:以人均GDP排序的省际间人均CO2排放分布较其自身分布更为公平,且比GDP分布更平等,这意味着高排放与高收入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主要原因在于地区间以碳排放强度为代表的减排技术水平存在较大差异;然而,以收入分组进行Theil指数分解的结果显示:高收入组对GDP分布和人均CO2排放分布的贡献较大,而中高收入组对碳排放强度分布差异性的贡献最高,降低地区间碳排放分布的不平等性不仅需要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同时更依赖于地区间节能减排技术的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孙耀华  仲伟周 《资源科学》2013,35(7):1430-1437
现阶段全球气候谈判的重点是制定国际社会公认的公平且兼具可操作性的减排方案,而碳排放权分配是任何减排方案的核心内容.由于文化背景和国家利益不同,不同国家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在公平性、可行性及其对不同国家未来发展权益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本文基于罗尔斯正义论视角解读最具代表性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所蕴含的“公平”涵义及其对不同国家未来发展权益和代际公平的影响.研究表明,相对于发达国家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的减排方案,发展中国家研究机构和学者提出减排方案更加符合正义论的要求和原则,能充分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合法权益.在代际公平方面,对贴现率选择的差异反映出不同经济学家在价值观念和协调减排当前成本与未来收益问题上的不同理解.文章最后指出,我国学者应该加强在气候变化尤其是碳排放权分配领域的研究,为我国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参与国际气候谈判提供科学的政策建议与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财政政策对于城乡居民收入不公平的再分配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构建了Gini系数和考虑不公平厌恶的Atkinson指数,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和住户调查数据,全面检验了2001-2006年我国财政政策对于城乡居民收入不公平的再分配效应.  相似文献   

4.
碳排放总量控制是减排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区域差异大的背景下,分区减排又是急待解决的核心问题。本文从投入产出法中的核心思想“最终需求”出发,优先满足公平性,其次兼顾效率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了碳排放总量地区分解方法,通过满足消费需求碳排放权保证“代内公平”,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碳排放权保证“代际公平”,不仅使地区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必须的碳排放权得到了满足,又从碳排放权使用效率最大化上考虑,使减排的经济代价尽量减少,解决了碳排放总量目标区域分解的难题,为我国从碳强度控制最终转向碳排放总量控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结论表明国家应从地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碳转移,以及能源生产力的差异上分配差异化的减排考核目标,使各个地区愿意并且能够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5.
张浩然  李玮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14):227-236
确定中国在现行目标和温升1.5℃目标约束下2030年的碳排放权减排量,基于6种分配原则建立地区碳排放权减排机制,并对比达到零和博弈数据包络分析(ZSG-DEA)有效时各省份的碳排放量与减排责任量,据此分析中国八大经济区之间呈现出的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平等原则、累计排放原则和经济指数原则的分配方案中,经济较发达的省份负担了较多的碳减排压力;(2)考虑效率的综合原则、偏公平原则和偏有效原则下,发展相对落后的省份碳减排责任量增加较多,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3)加入碳排放强度因素的地区碳减排量分布和达到ZSG-DEA有效的地区碳排放量分布均呈现出集聚在沿海经济区的趋同空间特征。  相似文献   

6.
碳排放总量控制是减排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区域差异大的背景下,分区减排又是急待解决的核心问题。从投入-产出法的核心思想——最终需求出发,优先满足公平性,其次兼顾效率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探索碳排放总量地区分解方法,通过满足消费需求碳排放权保证代内公平、通过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碳排放权保证代际公平,不仅使地区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必须的碳排放权得到满足,又从碳排放权使用效率最大化上考虑使减排的经济代价尽量减少,解决碳排放总量目标区域分解的难题,为我国从碳强度控制最终转向碳排放总量控制奠定坚实的基础。结论表明国家应从地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地区碳转移以及能源生产力的差异上分配差异化的减排考核目标,使各个地区愿意并且能够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7.
杨超  吴立军  李江风  黄天能 《资源科学》2019,41(10):1801-1813
在国际碳博弈中,碳排放权的主流分配原则有10余种之多,应用不同分配原则的分配结果差别迥异,地区对不同原则的偏好或排斥也较为悬殊。为寻求分配协商共识,要求必须建立以公平为基础的分配方案。本文首先基于2017年全球碳浓度变化测算出全球排放空间和中国的排放总额,进而利用等人均、等产出、等空间、历史排放以及地区碳汇5个单一原则实现从全国总额到地方配额的分配。根据单一原则下各地区的分配数据计算各原则对应的相对剥夺系数,并以相对剥夺系数为基础的公平感受评价构建权重,最终形成多原则综合加权的分配方案。通过对2017年为例的碳排放权分配研究,得出如下结论:①基于单一原则的配额分配结果表明,历史排放原则是最有利于中国排放权配额获取以及最能体现地区分配公平的原则。②五大原则的综合加权分配结果表明,获得配额最大的3个地区分别为:山东、江苏、广东;获得配额最小的3个地区分别为:海南、宁夏、甘肃。各省配额汇总的全国碳排放权总额为603464.5万t,与当前实际排放存在数200000万~300000万t的差距之差,与中国国际减排责任分担较为一致。③基于个体感受公平的加权分配方案具有良好的操作性、稳健性和兼容性。为切实推动全国碳排放权分配工作实施开展及更好的实现地区生态资源配置公平,主要建议如下:碳排放权配额分配要求科学合理的制定全国分配总额,使地区和企业形成稳定的配额预期;有效设计分配原则方案,兼顾公平性和可操作性,地区减排责任分担不搞“一刀切”。  相似文献   

8.
朱卫未  缪子阳  淦贵生 《资源科学》2020,42(11):2170-2183
碳排放控制是新形势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建立一套兼顾效率和公平的碳排放减额分配方案迫在眉睫。本文以效率评价结果为基础,采用具有公平性质的Context-dependent DEA方法和引入保证公平性的减排能力系数构建了基于Context-dependent DEA方法的改进型中心资源分配模型,选取了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区)数据为算例进行碳排放的减额分配,最后通过基尼系数衡量分配方案的公平性。结果表明:①东部地区的碳排放效率显著优于中西部地区,同时需要承担的减排额度也高于中西部地区;②部分传统能源大省(区)的实际碳排放额与目标碳排放额差距较大,处于超排严重且碳排放效率低下的状态,需加快经济转型步伐并贯彻落实减排政策;③减额分配方案较为合理地提升了省(市、区)的碳排放效率,并且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基尼系数。研究结果不仅为如何有效、公平的分配减排额提供了新视角,也为国家层面的减排目标分解及省域层面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认为碳排放权分配历经从国际公平到人际公平、从结果公平到过程公平、从排放公平到发展公平的演化。借鉴当前研究成果,得到如下启示,人均累积碳排放、基本需求碳排放和碳预算总量是公平分配的必要要素,碳排放权分配公平性应在碳预算总量约束下,以基本需求碳排放为基准,满足人均累积碳排放均值趋同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
基于基尼系数法的全球CO2排放公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平性一直是当前全球各国在CO2减排问题上最具争议的焦点.针对当前碳排放公平性研究中选取的衡量指标不够公平全面的问题,本文选取国土面积、人口、生态生产性土地面积和当前化石能源探明储量四个自然社会环境指标,用基尼系数评价了从工业革命开始至2006年,G20主要国家CO2累计排放量基于本国各指标的公平性程度.结果显示,基于该四项指标的基尼系数均处在不公平和非常不公平状态.从多个视角评估和提高全球碳排放权分配方案的公平性,有助于促成全球碳减排行动的尽早全面实施.  相似文献   

11.
综合运用泰尔熵与Kaya因子分解技术,测度并分解了1990-2009年我国人均CO2排放区域不平等程度。研究表明:(1)中国人均CO2排放的区域不公平程度的下降,主要源于区域能源强度公平因子的贡献,而区域经济差距与产业结构因子的影响呈反向作用;(2)我国人均CO2排放不公平因子的贡献存在区域差异。其中,东部人均CO2排放公平主要受经济差距的影响,中部地区主要受能源强度与产业结构公平因子的影响,而西部地区主要受经济差距与产业结构的影响;(3)区域内部人均CO2排放差距扩大的速度要快于区域之间差距扩大的速度,其中东部地区的不平等程度总体上有所降低,而中西部地区的不平等程度并没有明显的变化。研究认为,未来碳减排目标的分解应综合考虑各地区的未来发展需求与现阶段的减排能力,其关键在于加强共生性能源利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并建立区域能源技术方面的共享机制和扩散机制。  相似文献   

12.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与演进趋势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华军  鲍振  杨骞 《资源科学》2013,35(10):1925-1932
研究二氧化碳排放的动态分布特征及其演进规律对于制定合理的碳减排政策并最终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采用IPCC的计算方法,以中国大陆29个省(区、直辖市)1995-2010年期间不同年份的化石能源消费量精确测算了各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并以碳强度为指标,采用动态分布分析方法(MEDD)对中国省际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分布动态及其演进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论显示: ① GIS可视化方法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非均衡性;②基尼系数测算结果表明,在样本考察期内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空间分布的总体差距呈现扩大趋势.其中,中西部地区均呈现扩大趋势,只有东部地区呈现下降趋势;③Kernel密度估计表明,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地区差距在样本考察期内呈下降态势,三大区域也均呈下降态势;④Markov链分析表明,不同水平的碳强度的组间流动性较低,表明中国碳排放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整体来看,中国碳排放有下降趋势,整体向着低和中低水平的趋势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媛  王丽丽  何彧  程曦  王文琴 《资源科学》2012,34(10):1845-1854
本文采用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统计数据,比较了国内外在测算贸易隐含碳中主要应用的三种方法:直接排放测算法、基于完全需求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测算方法。结果发现:①除了能源生产加工部门(如石油加工业等)的完全需求碳排放强度明显小于其完全消耗碳排放强度外,其余行业的完全需求碳排放强度和完全消耗碳排放强度都是比较接近的,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②直接净出口隐含碳(7.50Mt)〈完全消耗净出口隐含碳(277.30Mt)〈完全需求净出口隐含碳(408.95Mt)。从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上来看,基于完全需求系数和基于一次能源行业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都反映了对于能源的间接消耗,其结果应该比较接近,本研究实际计算结果也证明,在非能源行业两种计算结果具有比较高的相关性,但是由于目前只能得到统一的能源产值-实物转换系数,从而导致在能源行业基于完全消耗系数计算的碳排放强度远大于基于完全需求系数计算的结果,再加上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两者计算结果的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文基于一项全国性的抽样调查数据,利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等测量工具,首次在全国层次上,探索了我国科研人员的收入差距现状及其来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科研人员的收入在全社会中处于较高的位置,相对于居民而言收入差距不大,尤以大学中科研人员的收入分布最为平均。从单位类型、区域、专业领域和职称的角度来看,职称对我国科研人员收入差距的贡献度最大,其次是专业领域,然后才是区域和单位类型。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差异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佳  杨俊 《资源科学》2014,36(3):557-566
中国地区碳排放强度的较大差异,将增加CO2减排目标实现的难度。本文通过将化石能源细分为17种估算了1997-2010年中国各省的CO2排放强度,从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3个视角,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实证研究了中国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成因。分解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可以解释70%左右的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其中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是形成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原因,省际、东中西部和八大经济区域视角的平均贡献率依次为30.78%、28.54%和26.23%;城市化水平和能源结构是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的第二大贡献因素,其平均贡献率依次为21.40%与20.93%、24.92%与21.07%、22.43%与21.08%。产业结构、对外开放水平对地区CO2排放强度差异也具有重要影响,二者平均贡献率之和接近30%。  相似文献   

16.
比较研究各国科研机构论文产出的基尼系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指标,在1905年就开始应用于分析收入不平等状况。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通过统计某一个群体,例如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居民收入的数据,绘出其对应的洛伦兹曲线并计算基尼系数。基尼系数的数值从0到1,对应着从绝对平均到绝对不平均的情况。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发现,收入不平等程度和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除了经济学领域,基尼系数的概念还广泛应用于其他领域的定量分析研究中。本研究尝试将洛仑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应用于国家的科研究论文产出不平衡状态的研究。在研究中通过科技论文的数量反映各国科技产出的情况。选取的数据来自SCIE 1995—2007年的数据,进行国际比较的对象是中国以及其他10个国家(包括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英国、德国、韩国、印度、巴西和芬兰),这些国家包括了追赶型的科技后发国家和传统科技强国。通过比较研究发现,传统科技强国的基尼系数相对较小,而快速发展的创新型国家的基尼系数相对较大,而0.6是一个不很确切的分界线。同时一些国家,例如印度、俄罗斯等国家并不符合这个结论。  相似文献   

17.
基于LMDI的南京市工业经济能源消费碳排放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史安娜  李淼 《资源科学》2011,33(10):1890-1896
工业经济的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特征和影响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因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分析了2000年-2009年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现状和特征,然后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南京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年-2009年间产业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能源排放强度四个影响因素对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规模效益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和能源排放强度效应对南京市工业能源结构效应没有明显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创新能力的空间分布与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守华  禚金吉  何嫄 《科研管理》2011,32(4):152-160
运用塞尔指数和区域基尼系数,发现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集聚特征,尤其是向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东部地区集聚;运用σ收敛和β收敛,表明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在变化趋势上总体表现为发散性,尽管东部和中部地区表现为收敛性;还运用多元回归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分析这种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的成因,结果显示区域创新能力受经济水平、产业R&D投入强度、技术吸收能力、公共科研机构知识溢出水平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转移性收入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以东北地区城镇居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鹏 《中国软科学》2004,(10):107-112
将东北三省作为一个整体区域,运用泰尔(Theil)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在测算东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及各省所占份额的基础上,通过将转移性收入引入测度框架,发现东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并且不同人群的收入分布状况恶化,但三省之间的差距状况趋同,政府转移支付并没有成为缩小收入差距的手段,相反加剧了收入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20.
管仕平  朱卫东 《科研管理》2011,32(12):97-103
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各省区的分布为基础研究能力的衡量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和泰尔指数模型测量了我国基础研究能力的地区差距。结果表明我国基础研究能力的地区差距在不断缩小,其中青年科技人员基础研究能力的地区差距呈波动下降,且对整体差距的影响在不断增大;从基础研究能力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内部差距呈下降趋势,东北地区的内部差距较小且相对稳定,但西部地区的内部差距却呈上升态势。因此,在继续加大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同时,还需要关注青年科技人员的地区分布及西部地区基础研究的差距问题,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