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消化科门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进行分析,探讨幽门螺旋杆菌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浓度的关系.方法:将随机入组的75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患者、75例幽门螺旋杆菌阴性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和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测定.结果:不稳定斑块组血浆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血浆Lp-PLA2水平高于无斑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患者斑块不稳定性高于Hp阴性组患者的不稳定性,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阳性组患者Lp-PLA2浓度高于Hp阴性组患者Lp-PLA2浓度,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反映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2.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否影响斑块的稳定性;3.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否影响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水平.  相似文献   

2.
清芝灵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的调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清芝灵对高脂血症模型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方法:建立高脂血症模型大鼠,用高、低剂量的清芝灵灌胃,于实验后第3周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处死大鼠后取肝脏称重,计算肝体重比例。结果:清芝灵显著降低血清TC、TG、LDL-C,提高血清HDL-C含量(P<0.01);与高脂模型组相比,清芝灵高低剂量组大鼠体重和肝体重比例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清芝灵对实验性高血脂大鼠有明显的降血脂效应。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IMT(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和粥样斑块进行超声检测,分析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性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227例受检者,男139例,女88例,年龄45~57岁(平均53.25±3.01岁).大部分受检者有多重危险因素但临床上无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并以药物治疗为主.1.记录身高、体重、腰围及血压、空腹血糖、血脂,吸烟史及家族史.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别测量颈总动脉、颈动脉膨大处,颈内动脉取平均IMT.3.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组,正常对照组,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4.冠心病危险因素按国际标准确定:危险因素评分范围为0~5,以危险因素评分≥2定义为危险因素聚集.结果:1.各组间心血管危险因素水平的比较 :三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血压、血糖、胆固醇、腰围水平升高,随LDL-L下降,颈动脉(IMT)加重.2.各组间心血管危险因素异常检出率比较: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LDL-C血症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颈动脉IMT加重,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血症、高LDL-C血症异常检出率明显升高.3.各组心血管危险因素积分比较:根据心血管危险因素积分按等级检验进行秩和检验(H=20.16,P<0.05),并且随IMT增厚,危险因素积分逐渐升高.4.颈动脉IMT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分析:在双变量Spearsman相关分析中,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各危险因素及危险因素评分呈显著相关(P<0.05),在调整性别、年龄进行偏相关分析中,IMT与舒张压、HDL-C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FBG、SBP、TC、TG、LDL-C、RFS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IMT与危险因素评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与0.219.结论: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提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严重,预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聚集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心络是否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有抑制作用。方法60例诊断"脑供血不足"的门诊病人,经Hpsonos5500型超声仪,证实颈动脉内膜有硬化改变或硬化斑块,随机进入通心络治疗或对照组。治疗组投给通心络胶囊4粒,3/d,对照组投给阿司匹林75mg/d、舒降之20mg/d,均连服180天。试验前后测定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单核细胞趋化因子(MCP-1)水平的变化,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观察内-中膜厚度(IMT)、内皮表面情况及硬化斑的变化。结果1.服药半年后两组血浆OX-LDL及MCP-1含量均显著下降(P<0.001)2.两组用药前血浆OX-LDL及MCP-1水平相当,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180天后,两组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对照组下降程度较试验组更明显,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3.彩超示对照组血管IMT有所增加,试验组IMT有轻微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组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均有一定影响,其作用程度相近。病人对通心络胶囊的耐受良好,有高度依从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与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对健康对照组105例以及119例糖尿病患者(其中并发大血管病变者51例,无大血管病变68例)检测血清Hs-CRP、TC、TG、HDL-C和LDL-C。结果:Hs-CRP健康对照组为1.05±0.59,与糖尿病无论合并大血管病变与否均有显著性增高(P<0.01)。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TC、TG、LDL-C比健康对照组有显著性增高(P<0.01),而HDL-C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Hs-CRP、TC、TG和LDL-C与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有密切关系,而HDL-C与糖尿病并发大血管病变没有关联,因而血清超敏CRP与TC、TG及LDL-C联合检测对大血管并发症的检测、预防和治疗具有很好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cy)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高频超声检测患者颈动脉斑块。依斑块的有无进行分组,72例颈动脉斑块患者为斑块组,54例无颈动脉斑块患者对照组。[结果]68.9%斑块组患者(51例)伴Hcy升高,平均血浆Hcy水平19.65±13.4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颈动脉斑块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及血脂在单纯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OSAHS)及OSAHS合并冠心病患者中的变化,探讨OSAHS的病理生理变化及OSAHS合并冠心病的发病机制.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20例、OSAHS患者组31例、OSAHS合并冠心病患者组19例,检测和比较3组患者血清IBIL及血脂的水平.结果:1.OSAHS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IBI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降低(P<0.05),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明显升高(P<0.05,P<0.05,P<0.01),有统计学意义;OSAHS合并冠心病组与OSAHS患者组比较,血清IBIL、HDL-C亦明显降低(P<0.05),TC、TG、LDL-C明显升高(P<0.05,P<0.05,P<0.01),有统计学意义.2.OSAHS与OSAHS合并冠心病患者血清IBIL及血脂水平与反映睡眠呼吸暂停严重程度的指标明显相关.结论:OSAHS患者存在胆红素及脂质代谢异常,且在OSAHS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桂枝汤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桂枝汤对长期高脂饲料喂养引起的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血脂和血管内皮活性因子的作用.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普通饲料),n=8;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n=10;阳性对照组(模型组加辛伐他汀灌胃),n=10;桂枝汤低浓度组(模型组加桂枝汤10g/(kg·d)灌胃),n=10;桂枝汤高浓度组(模型组加桂枝汤20g/(kg·d)灌胃),n=10.喂养14周用光镜观察动脉斑块形成后检测各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放免法测定血浆内皮素(ET)和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含量.结果:桂枝汤持续治疗6周后,相对于模型组,血清TG、TC、LDL-C浓度降低(P<0.01),HDL-C浓度升高(P<0.01),ET和AngⅡ含量降低(P<0.01).结论:桂枝汤可降低血脂和血管内皮活性因子,保护血管内皮,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慢性热应激下硫辛酸(LA)对肉鸡血清中糖、脂、蛋白质的影响.方法:试验选取1 d科宝肉鸡160只,随机分为常温+基础日粮组、常温+L A组、热应激+基础日粮组、热应激+L A组共4组.28 d肉鸡开始在常温(26±1)℃下饲养或暴露于热应激(33±1)℃,饲喂基础日粮或添加250 mg/kg LA的基础日粮,湿度50% ~60%.在35和42 d每组随机选取8只鸡翅下静脉采血,取血清测定其中葡萄糖(GLU)、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蛋白(TP)及白蛋白(ALB)的含量.结果:35 d时,与常温组相比,热应激使肉鸡血清中GLU、TC、HDL-C及LDL-C含量显著升高(P<0.05),TP和ALB含量显著降低.与基础日粮组相比,添加LA使TG和HDL-C含量显著降低(P<0.05).热应激和LA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LA能显著影响热应激下肉鸡血清中TG、TC、LDL-C、TP及ALB含量.42 d与常温处理组相比,热应激使GLU显著升高(P<0.05).添加LA对血清中糖、脂、蛋白质的含量无显著影响(P>0.05).温度与LA之间无显著交互作用.结论:在日粮中添加250 mg/kg LA可以在慢性应激初期能显著,改善脂质及蛋白质的代谢,从而增强肉鸡对慢性热应激的耐受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冠心病患者和健康人的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apo)AⅠ、B及其比值,比较这些项目在两组间的差异,旨在研究载脂蛋白(apo)AⅠ、B比值与其余各项指标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冠心病患者40人,中位年龄62岁;健康人50人,中位年龄58岁,两组中性别无显著差异,用Olympus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测这两组的TC、TG、HDL-C、LDL-C、apoAⅠ、B.结果:用统计学方法处理所得结果,并做比较分析.发现冠心病组的TC、TG、LDL-C、apoB都明显高于健康人组(P<0.01),而HDL-C、apoAⅠ/apoB明显低于健康人组,且在各项目对冠心病的预测值有效率中,apoAⅠ/apoB的有效率最高(75.6%).结论:apoAⅠ/apoB对于临床上诊断冠心病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C,TG,HDL-C,LDL-C,FINS,Leptin and ISI after treatment in Chinese medicine group (P<0.05 or P<0.01),and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BP,DBP FPG TC,HDL-C,LDL-  相似文献   

12.
金花葵总黄酮对小鼠血脂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金花葵总黄酮对实验性高脂血症小鼠血脂的调节作用.方法:健康昆明种小鼠50只,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高脂模型组;金花葵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4W后,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结果:高脂模型组小鼠血清TG、TC、HDL-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1);金花葵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与高脂模型组比较,TG、TC、HDL-C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金花葵总黄酮具有调节小鼠血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老年2型糖尿病尿微量白蛋白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8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成正常白蛋白尿组(NU)和微量白蛋白尿组(MU),对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将尿白蛋白排泄率与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U组的SBP、FBG、血尿酸(UA)高于NU组(p<0.05),而HDL-C、apoA1NU组(p<0.05);UAER与病程、SBP、UA、TC、LDL-C呈正相关,与HDL-C、apoB负相关.结论:SBP、TC、HDL-C为老年2型糖尿病微量白蛋白尿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延胡索酸,研究其对热应激肉鸡血常规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1日龄罗斯308肉鸡200只,随机分为5组,Ⅰ组常温对照组和Ⅱ组热应激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Ⅲ ~ Ⅴ组试验组饲料中分别添加0.5%、1.0% 和1.5% 延胡索酸,热应激组饲养温度保持在(34±1)℃,在28、35和42日龄时,翅下静脉采血,测定血常规和血清生化指标.结果:与Ⅱ组相比,28日龄时Ⅴ组的HCT显著提高(P<0.05),Ⅲ组和Ⅳ组的LDL-C显著降低(P<0.05),35日龄时Ⅲ组的WBC、RBC、HGB、HCT显著提高(P<0.05或P<0.01),Ⅳ组的HGB显著提高(P<0.05),Ⅴ组的WBC、NEU、HGB显著提高(P<0.05),42日龄时Ⅲ组的GLU显著降低(P<0.05),TP、TC、HDL-C显著提高(P<0.05或P<0.01).结论:延胡索酸能改善热应激肉鸡部分血常规指标和血清生化指标,提升其抗热应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脂肪肝的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辛伐他汀治疗组60例采用辛伐他汀20mg,每天1次口服;血脂康治疗组60例采用血脂康600mg,每天2次口服。8周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观察辛伐他汀治疗组与血脂康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血脂和B超变化情况,另选择同期体检证明为正常的健康者70人作为对照组。结果:辛伐他汀治疗组总有效率(93.1%)与血脂康组(90.3%)相似(P>0.05);辛伐他汀治疗组和血脂康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明显改善(P<0.01),辛伐他汀治疗组改善优于血脂康组(P<0.05或P<0.01),辛伐他汀治疗组与血脂康治疗组两组治疗后肝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改善(P<0.01),但辛伐他汀治疗组与血脂康治疗组两组治疗后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辛伐他汀是治疗高血脂和脂肪肝的有效药物之一,且副作用少,安全性大,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旨在观察野生慈姑多糖对四氧嘧啶(ALX)性糖尿病小鼠血糖和血脂的影响。通过以四氧嘧啶(ALX)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分别用慈姑多糖低、中、高剂量(187.5、370、750mg/kg)及阳性对照药消渴丸(600mg/kg)灌胃,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模型对照组则给等体积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4d,发现:慈姑多糖对正常小鼠血糖无明显影响(P>0.05),低、中、高剂量慈姑多糖均能降低ALX性糖尿病小鼠高血糖(P<0.01),同时,相同剂量的慈姑多糖还能降低ALX性糖尿病小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1),中、高剂量慈姑多糖使糖尿病小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显著回升(P<0.05),但低剂量慈姑多糖对糖尿病小鼠血清HDL-C则无明显影响(P>0.05),继而得出:慈姑多糖能明显降低ALX性糖尿病小鼠血糖及血脂。  相似文献   

17.
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94例乳腺癌、41例乳腺良性病变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进行了细胞粘附分子CD_(15)检测。结果发现,CD_(15)。在乳腺癌和乳腺良性病变的阳性率分别为79.8%和58.3%,两者有显著差异性(P<0 01),10例正常乳腺组织仅4例呈CD_(15)弱阳性反应。CD_(15)表达与患者年龄和肿瘤大小无显著关系。CD_(15)表达阳性率在浸润性导管癌中显著高于单纯癌(P<0.05),组织学Ⅱ~Ⅲ级显著高于Ⅰ级者(P<0.05),临床Ⅲ一Ⅳ期显著高于Ⅰ期和Ⅱ期者(P<0.05),淋巴结转移阳性组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在一组原发部位和淋巴结转移性乳腺癌配对标本中,CD_(15)表达无明显差异性。CD_(15)阳性的乳腺癌Cath-D和c-erbB-2的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CD_(15)阴性者(P<0.001)。结果提示,CD_(15)的表达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浸润转移及预后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脂蛋白在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本次研究中选取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50例(合并组)单纯冠心病患者50例(冠心病组),另外选取体检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患者的脂蛋白水平,同时对3组患者的冠脉进行造影.结果:合并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明显低于冠心病组和对照组(P0.05);对照组载脂蛋白A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低于合并组与冠心病(CHD)组(P0.05),而合并组显著低于冠心病(CHD)组(P0.05);合并组和冠心病组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合并组又明显高于冠心病组(P0.05);合并组和冠心病组的载脂蛋白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合并组和冠心病组之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结论:载脂蛋白A1水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等检测指标可以为判断冠心病合并糖代谢异常患者提供参考,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脂蛋白(a)水平及其他脂类的关系,进一步阐明血浆高脂蛋白(a)水平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持脂蛋白(a)的检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酶法分别测定心肌梗塞、心绞痛、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Lp(a)、LDL-C、HDL-C、TG、TC含量.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脂蛋白(a)水平变化与LDL-C、HDL-C、TG、TC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Lp(a)是独立于其他血脂指标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脂蛋白(a)水平及其他脂类的关系,进一步阐明血浆高脂蛋白(a)水平为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支持脂蛋白(a)的检测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和酶法分别测定心肌梗塞、心绞痛、脑梗死等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健康对照者的Lp(a)、LDL-C、HDL-C、TG、TC含量.结果: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血浆Lp(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血浆脂蛋白(a)水平变化与LDL-C、HDL-C、TG、TC含量无明显相关性.结论:Lp(a)是独立于其他血脂指标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