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去年第二季度,我在小通讯社值班三个月,虽然每天只摘发一两篇几十字或百把字的新闻稿件,却给了自己一个全新的感觉,那就是重新审视自己,重新审视新闻。 走进报社当编辑记者已三十余年,可说是时间不短了。不管当编辑也好做记者也罢,都是编写新闻给读者看,自己是作为新闻工作者出现的。这次作为小通讯的值班人员,每天从当地新闻媒体摘发新闻,介绍给更广泛的读者群。因此,自己所站的角度便来了个180°大转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看新闻媒体的新闻。仅当地报纸一天就有两张八版七八万字之多,都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记者、通讯员,如何采写到有价值的新闻稿,如何给自己的稿件取一个响亮而又耐人寻味的标题,如何在新闻资源并不丰富的地区挖掘到好的新闻,如何去接触、采访各地各样的人物……庄电一,一位在光明日报从事新闻工作近20年的记者,在这本书里叙《记者的天空》@新文  相似文献   

3.
巩向红 《青年记者》2007,(12):73-73
一篇新闻稿件,如何找出自己的卖点,激起读者的兴奋点,把读者牢牢地抓住?这就需要记者写的稿件,编辑编的稿件,要“短下来、活起来、亮出来。” “短下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就提出,新闻要“短些,再短些”,而现在有些人步人一个误区——喜欢长。这一方面来自作者本身,认为写短了显得自己没水平,还生怕读者看不明白,一句话分成三句话,文风不正;  相似文献   

4.
传媒观察     
《扬子晚报》首批66名全媒体记者上岗日前,《扬子晚报》首批66名全媒体记者正式上岗,在新闻现场第一时间通过《扬子晚报》官方微博,报道最新鲜的新闻,同时也承担起视频采访的功能,让新闻"动"起来。此前,《扬子晚报》专门约请南京大学的老师对首批全媒体记者进行了上岗前培训,并给每一位全媒体记者配备了32G的  相似文献   

5.
每天的日常工作中,我都要与自己进行这样的对话:作为责任编辑,我想通过版面把什么样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如果我是读者,我想要从报纸上获取哪些有用的信息?责任编辑作为架起记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与纽带,如何才能更好地把记者稿件里的信息传送给读者?回答是,换位到读者的角度。审视稿件,用足用活版面语青。在此,愿以重大新闻题材的版面语言运用,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名记者,掌握写作技巧是写好新闻的关键条件。只有运用好新闻写作的技巧,写出的新闻稿件才会更好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本文主要阐述广播电视记者的新闻写作技巧,希望给记者的新闻写作带来一点帮助。  相似文献   

7.
记者,在进行宣传报道的同时,通过稿件在为自己塑造着形象;读者也通过稿件认识记者、了解记者。 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从大块大块的版面中发现最有价值的新闻。会从众多的署名中记住自己喜爱的记者的名字。读者对稿件的选择是一视同仁的,他们不会管哪篇是大报记者写的,哪篇是小  相似文献   

8.
邹默 《新闻前哨》2000,(6):16-17
同一个新闻事实发生了,或同一个新闻线索同时被发现了,楚天都市报的报道如何做到在本埠的媒体竞争中胜人一筹?这,是我们每一个记者编辑都时时面对的课题,也是我们经常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在公共信息资源面前,除了靠拼抢作风做到人无我有外,更多的是要靠技巧做到人有我优。”在此,结合今年4月上旬的几则报道,谈谈我们在稿件组编上的认识与做法。 一、优在开拓或挖掘背景上,使新闻“立”起来 同一个新闻,能不能给读者更多的东西?能。 3月31日,省委常委、公安厅长陈训秋发布命令:全省“网上打拐”集中统一行动正式开始!第…  相似文献   

9.
新闻改革向何处去?当前新闻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是要按新闻规律和商品经济规律办事,适应多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深化新闻内涵,多出属于本报、本台的独家新闻。作为地方报的记者,采访后,往往带回来一大堆材料,有些单位甚至事先准备了稿件,记者稍加润色,即可见报。而许多读者却纷纷抱怨我们没能给他们提供感兴趣的新闻。这种不满情绪  相似文献   

10.
在越来越多的读者将目光转向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时,齐鲁晚报·生活日报坚定地把新闻立报作为自己的选择。最近,由齐鲁晚报·生活日报编辑记者们主创的系列丛书《纸背》第一辑出版,该书讲述了在一个个影响全国的新闻背后记者编辑们的努力和思考。本期摘编部分稿件,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沈晓静  徐培 《青年记者》2012,(30):32-33
当前,医患纠纷作为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重要社会问题,已经成为媒体医疗卫生报道中的难点热点问题。记者是用什么样的话语把医患纠纷呈现在读者面前的?1998年创办的扬子晚报网是依托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晚报《扬子晚报》,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发  相似文献   

12.
一个月来,我们收到函授学员陈讲峰写来的十多篇稿件,一一拜读后,觉得他很热爱新闻写作,写作态度严肃,采写的稿件也大都经过调查研究,能抓住问题,且叙述流畅,语言朴实,说明他在新闻采写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这里,我们结合他的稿件,就初学写作者常见的几个问题作一剖析。一、要把话说明白新闻稿件终究是发表出来给人看的,因此,一定要把你要传播的新闻事实说得明明白白,这是对稿件的起码要求。然而,有的作者恰恰不大注意这个问题,以为自己明白的,读者就一定明白。比如小陈在《武警秦皇岛市支队着眼“处突”练硬功》一文中…  相似文献   

13.
徐战 《记者摇篮》2004,(5):26-26
作为报刊上的新闻稿件,图片新闻还是受到读者欢迎的。这是因为图片新闻比较直观,而且新闻事实发生现场的景象再现,相对的给人一种真实感。这种相对信任也给我们新闻摄影工作者提出一个很严肃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当用什么样的拍摄态度面对这种信任?是把新闻事件的本来面目展现给读者,还是按着你的主观意识“创造”出一个“理想”  相似文献   

14.
地方报纸搞国际新闻报道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由于绝大多数没有自己的驻国外记者,缺少来自第一线的独家报道。而新华社的国际报道又是供给全国各地报纸的,因此面对相同的稿件,在相同的时间,如何呈现给读者一个满意的国际新闻版,就成了各家报纸竞争的一个重要方面。近...  相似文献   

15.
耿伟 《新闻传播》2005,(8):29-31
今日激烈的新闻大战,让人被迫承认一个严酷的现实:独家新闻稀缺,新闻同质严重。但同质新闻由不同的记者操刀,稿件的吸收力却相差悬殊,甚至有的将稿件加工得像是“美女名模”,散发着诱人魅力,有的则将其绘就成了丑八怪,令读者不忍入目。  相似文献   

16.
正社会新闻是涉及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社会事件、社会问题、社会风貌的报道,其报道形式大致可分为正面、负面两大类。怎样把社会新闻展现给读者并让读者接受,是新闻工作者应该且必须要掌握的。采访技巧的运用采访是社会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篇好的社会新闻稿件七分靠采访,三分靠写作。美国记者鲍勃·福尔斯曼曾说:"笔下的功夫不强照样能当一名出色的记者,但不善于进行访问是绝对当不好记者的。"作为一名社会新闻记者,掌  相似文献   

17.
对记者来说,在稿件中再现事发现场是一项重要技能。富有现场感的稿件可以最大程度地把事发现场的情景和氛围传达给读者,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另一方面,现场感和新闻真实性有着紧密联系,不少编辑和记者都力  相似文献   

18.
“新闻要好看”的提法错在何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要好看!”这个听起来不错的提法正在一些新闻单位内悄然流行.一些主管领导这样要求记者,记者为把新闻做得好看而冥思苦索。如果说.在保证导向正确的前提下,力求把新闻报道写得可读性强一些、趣味性多一些、文采美一些,使读者更加喜闻乐见.那么这个提法没有什么毛病。然而.不加任何前提.单纯提倡“新闻要好看”.把“好看”作为新闻的一般要求和普遍特征.甚至把“好看”作为衡量新闻价值、取舍新闻稿件的一个重要标准.那么这个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相似文献   

19.
本期新闻讲座我们推出了“精品透视”一组稿件,其中包括获奖的新闻作品、记者自述采写经历和专家点评3部分,以求全方位地展示一篇优秀新闻作品的诞生历程。多视角地探讨其成功之处,从而为读者提供一个深入了解新闻精品的机会。  相似文献   

20.
报上的经济新闻不少,群众爱看的却不多。作为一个记者,自己写的稿件登在报上没人看,是一种很大的悲哀。为什么读者不爱看?因为有些经济新闻写得太死板、太干瘪,不能吸引读者。要把经济新闻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确实很难。从角度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材料的安排,语言的运用等等,都要下一番功夫。这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才能收到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当前,争取读者把我们写的新闻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