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人教版高中语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一版)《勾践灭吴》中有“国之孺子之游”句。《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必修本2003年6月第1版)<勾践灭吴>中有这样的句子:"国之孺子之游者."<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译为"看到流浪无归的孩子",此处将"游"译为"流浪无归",笔者认为这种翻译不妥,原因如下:  相似文献   

3.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必修②)选入了先秦散名篇《烛之武退秦师》一。中有这样一句话:“秦伯说,与郑人盟。”(着重号为笔所加,下同)课本对其中的“说”注释为:“说”通“悦”。《教师教学用书》将“秦伯说”译为“秦伯很高兴”。类似这种译法很多,例如:《古观止全译》(杨金鼎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84年9月版1译为“秦伯很高兴”;[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嗟来之食》被选人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将“从而谢焉”解释为“于是断然拒绝(黔敖的施舍)。谢,辞谢。焉,指代施舍。”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应该译为“(黔敖)追上去向他道歉”。  相似文献   

5.
蒋玲 《现代语文》2008,(12):129-129
《战国策》既称战国的“杂史”,又号“纵横家言”,不仅是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而作为《战国策》中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已被多家教材和古选文本收录。但笔者在研读中发现,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语文教材(2003年6月第1版)《触龙说赵太后》一文在解释“念悲其远也”中“念”字时,译为了“悲伤”,笔者认为有些不妥,现论证如下,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6.
说“负翁”     
近两年,报刊上频频出现“负翁”—词。例如:《“负翁”现象值得三思》(《企业研究》2003年15期)《超前消费,托出城市新“负翁”》(《四川统—战线》2003年12期)、《吝啬富翁与慷慨负翁》(《商业文化》2005年1期)、  相似文献   

7.
“贰于楚”(见人教社2003年6月版高中《语》第一册中的《烛之武退秦师》)是晋公联合秦穆公围攻郑国的两个理由之一。  相似文献   

8.
人教社2003年版《中国古代史》第48页有一幅《导引图》(帛画部分),在教学中,学生经常问这是不是“五禽戏”?  相似文献   

9.
张先《木兰花》(“龙头舴艋吴儿竟”)词有云:“已放笙歌池院(一作苑)静。”其中的“放”,在现在通行的宋词选注本中,有的认为相当于今语“放假”、“放学”的“放”,有的训作“停止”。如,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注“放”云:“古代歌舞杂戏,呼唤他们来时,叫‘勾队’;遣他们去时,叫‘放队’,略如现在放假放学的‘放’。”唐圭璋等先生《唐宋词选注》(北京出版社1982年版)、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吴熊和先生主编《唐宋词精华》(太白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并注云:“放:停止。”  相似文献   

10.
彭跃为 《学语文》2008,(1):14-15
为了能让中学生更早地欣赏到《红楼梦》中的精彩的篇章段落。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教材中特地选取了该著作中第三回“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即《林黛玉进贾府》,这也是全书序幕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的是,老教材(2003年4月版)是把该文放在第四册课本(高二下学期)中,而新教材(2004年6月版)将其放在必修的第三模块(高一下学期)中。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二册(2003年12月第1版)和人教课标版语文必修五(2006年11月第2版)所选的《说“木叶”》中倒数第二小段均有这样一段文字:  相似文献   

12.
焦文林 《新读写》2009,(4):45-48
1 而 1.连词 (1)并列关系,不译,或译为“又”。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递进关系,译为“而且”。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相似文献   

13.
《南方周末》曾以《“差等生”就无权上课》为题对安徽省宿州二中初二(1)班班主任张影辱骂、体罚“差等生”,并逼其退学、转学一事进行了报道(见《南方周未》2003年12月11日A9版)。此类事件在当今绝非仅有,并不像张颖的年级部主任赵士礼所苦“是个人行为,与学校的管理毫无关系,完全是个偶然现象”。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内在的因果链条,我们要对“张颖事件”进行深刻的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以免重蹈覆辙。  相似文献   

14.
“一醒惊天下”的丰富内涵 三星堆遗址的发现称得上是“一醒惊天下”的考古成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受到极大重视。在我国出版界,展现三星堆文化的书籍众多。如:《三星堆文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众神之国三星堆》(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三星堆奥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三星堆文化探秘》(昆仑出版社2001年版)、《点击三星堆》(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年版)、《古蜀的辉煌》(巴蜀书社2002年版)、《三星堆与巴蜀文化论文集》(巴蜀书社1993年版)等等。  相似文献   

15.
沈玉保  周瑜 《学语文》2012,(5):59-60
“人品”的原有词义非常简单。《辞海》(1999年版)对“人品”的解释只包含一个义项:人的品质,品格。《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第5版)将其释作:名1.人的品质:一高尚;2.(口)人的仪表:~出众。  相似文献   

16.
新编沪版初中《物理》存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上海教育出版社的八年级第二学期《物理》(2003年版)和九年级第二学期《物理》(2004年版),存在以下的小问题,建议修改。  相似文献   

17.
由国家教育部制订,于2003年5月向全国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是一份由我国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并公开颁布全国各地,要求广大高中教师必须认真实施的有关高中语文教育的高级文件。这也是第一份以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名称进入全国所有高级中学,要求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督促所有高中教师按“标准”施教以求达到“课标”要求的“法规性”文件。  相似文献   

18.
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三册选用了宋代张俞的绝句《蚕妇》,其中第一句“昨日入城市”,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教师教学用书》译为“昨天到城里去赶集”,并加注“市:是做买卖或赶集的意思”。  相似文献   

19.
亓学荣   《上海教育》2006,(9A):53-53
情景再现 这是2003年4月的一节初中语课。在学习了《背影》《父亲》《父子情》(上海市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语(H版)八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等四篇章之后,我把鲁田的《木屐》印发给学生,进行“父与子”专题的拓展阅读。  相似文献   

20.
《语文月刊》2012年第7期刊登了《如此“乍舌”,令人咋舌》一文。文章作者杨先生先是通过对各大报刊中所提到“乍舌”“啧舌”“咂舌”和“咋舌”进行了实例列举,然后通过《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这四个词进行了音义分析,区分了这四个词的用法,读完之后受益匪浅。但关中不足的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杨先生却标写的是“《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