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安大学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根据地创办的第一所综合大学。它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艰苦的办学实践中,在延安精神深厚的土壤中形成了爱国主义、唯物主义、集体主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五种精神有机统一的大学精神。并在这种大学精神的根基之上,又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理念——做人为先、学以致用。这一大学精神和大学理念在延安大学的办学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延安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杰出人才,为民族解放、革命胜利和祖国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2.
《继续教育》2014,(4):F0002-F0002
正西北大学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现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省一校"计划重点支持建设院校,陕西省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程中,西北大学秉承"公诚勤朴"的校训,坚持"发扬民族精神,融合世界思想,肩负建设西北之重任"的办学思想,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在办好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继续教育。先后建立了"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国家知识产权人才培训(陕西)基地"、陕西延长石油集团西北大学人才培养基地、"展璞计划——农村社区发展项目  相似文献   

3.
高职文化建设需要高职大学精神引领和凝聚,否则高职文化建设就成为简单拼凑和堆砌而显得肤浅,进而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高职大学精神不同于学术性大学精神,有其独特的精神。高职大学精神应以"追求技术与服务卓越"为核心,以实践精神、服务精神和技术创新精神构成其内涵。因而高职文化应以实践文化、服务文化和技术创新文化为共性,结合普遍性的大学文化和高职院校的个性文化构成合理的体系。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机构,大学需要"学问",更需要"精神"。大学精神归根到底是创新精神与批判精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学术自由精神与社会关怀精神。当前我国大学精神出现的危机,迫切要求我们重建大学精神。为此,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现代人文精神的重塑和大学引领社会功能的充分发挥就成为重建现代大学精神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基础,是高等教育领域的重要教育改革与实践。西北大学作为首批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依托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积淀与学科优势,将文化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统一起来,实现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科研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达致三足立鼎的效果,为塑造知行合一、灵肉统一的高水平高素质大学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抗战时期由西迁的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大量优秀的尖端人才,成为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迹.这一切都要归因于西南联大校方的勤奋治校;归因于西南联大教授对教育事业的钟情与敬业;归因于西南联大学生的刻苦努力;而最为重要的最为根本的原因是蕴含其中的西南联大精神.  相似文献   

7.
张寿镛在担任光华大学校长期间,始终重视学生精神的培养,在其影响之下,光华大学逐渐形成了爱国精神、艰苦办学精神等核心思想;教育思想上,他关注学生的心理建设,强调知行合一,中西并重、兼容并包,注重加强学生理论和实践的协调统一,并着意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精髓来锻造学生。此外,张寿镛还是一位著名的藏书家,抗战时期与张元济、何炳松、郑振铎等人一起,在上海秘密抢救大量古籍,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大学德育文化既有高端性,又有创新性;既有继承性,又有发展性;既有计划性,又有开放性。当前,大学德育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复杂性与矛盾性交织并存;重理论轻实践问题比较普遍;重功利轻精神日益凸显。同时,开放性将进一步增强,将更加面向社会现实,更加重视精神文化的提升,成为大学德育文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张峰在《西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撰指出,体育化是社会多元化和精神明建设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具有健康特色和健康生活气氛的一种大众化,并日益成为我国国民闲暇化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在一个记忆逐渐失却的时代,如何记住大学,使其成为我之生命、生活的元素,参与我之幸福的构建?关键在于大学是"我"的大学,为"我"的,而非同质化大学教育中的一个样本;在于从知识的传授与学习中寻求精神的完善和提升;在于把大学作为一种饱含有重负的权利,而非作为一种拔根式教育的权利标榜;在于大学是一生的优雅秀逸的实践,而非一张张发黄的照片或一页页存在档案室的记录表。这是大学的记忆。  相似文献   

11.
与全日制高校相比,开放大学的"开放性"、广播电视大学的"远程性",使得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精神家园建设,促使学校师生形成共同的理想追求与价值取向,成为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文章分析了开放大学学生缺乏校园归属感,开放大学"大学精神"缺乏鲜明特色等问题;同时,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结合湖州电大文化建设的实践,提出了依托开放平台,融合职业文化;提升开放平台,融合与传承电大文化等建设开放大学精神家园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丁亚琼 《甘肃教育》2014,(23):36-36
正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组织者、指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尽快提高班主任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已经成为德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几年来,我校以青少年"艰苦磨练营"为基地,在德育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教育能力,以适应新世纪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一、"艰苦磨练营"提供给班主任一个了解学生的新视角全面了解认识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首要任务。"艰苦磨练营"是一个特殊的  相似文献   

13.
应用型大学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背景下,应用型大学更需要加大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力度,与新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文章通过辽宁工业大学实践创新育人的主要做法,总结提炼了应用型大学实践创新育人的三个维度:树立实践创新育人理念、把实践创新育人融入教学全过程及建立实践创新育人政策机制,确保应用型大学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4.
大学因实践特质不同而区分为不同类型,同一大学精神在不同类型大学中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院校的实践范式是大学精神在高职中的"类"表达方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将普遍的独立精神、人文精神、实用精神、科学精神等大学精神同高职教育的特性相结合,践行具有高职实践特色和范式的大学精神。  相似文献   

15.
胡庶华是我国近现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在丰富的治校实践中形成了融合中西教育之长的大学教育思想。其特色是秉持以“承朱张之绪,取欧美之长”为核心的大学理念,注重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具有鲜明特质的大学精神;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文武全才;注重学术研究,倡导大学学术化;注重服务社会,倡导大学地方化;注重师资队伍和支撑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办学质量。胡庶华为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事业特别是湖南大学、同济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大学等重点学府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习和探讨胡庶华的教育思想和治校实践对于今天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时社会的主要精神气质,成为人们思维和生活方式的共同价值观。从清教徒的论著、谈话和实践看,清教徒所推崇和倡导的价值观念主要有:虔敬、谦卑、严肃、诚实、勤勉和节俭等犤1犦()。在这些价值观念的鼓励下,清教先祖们面对陌生严酷的自然环境,艰苦地进行殖民拓荒,克服了种种难以  相似文献   

17.
大学精神是具有价值判断和价值导向的一种文化,其育人作用主要表现为对大学生的价值引导。大学精神引导大学生形成的世界观具有科学的、开放与发展的、批判的特征;形成的人生观具有为他的、积极乐观的、理想主义的特征;形成的价值观具有全人类共同的、崇尚真理的、勇于实践的特征;并在大学生"三观"形成的作用上具有潜移默化、认知内化异常坚定、奠定主导价值基础的特点和超越现实社会倾向理想人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大学文化治理之所以可能,根本原因在于文化本身具有"治理性"。大学文化的"治理性"是大学文化与大学治理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彰显出来的独特治理属性和治理功能。大学文化与大学治理的基本关系主要体现为嵌入、制约和促进三种关系形式。当前,大学文化治理的困境集中表现为大学内部管理的行政化倾向、大学学术本真精神彰显不够和大学社会责任意识功利化追求。大学文化治理的关键是要凸显大学精神在大学治理中的重要价值,保障大学文化自觉转化为大学治理行为实践,并建构一种以参与、沟通、包容与信任为核心特征的大学治理文化。  相似文献   

19.
大学教师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我国当前教师发展实践活动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教学与科研活动相对立、教学发展路径单一以及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学"分离等现象。多元学术观的提出,为教师发展运动在实践层面的推进开拓了思路、提供了全新理论指导。而以多元学术思想为基本理念的哈佛大学博克教学中心已经成为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机构的一个标杆,也对构建我国大学教师发展理念和实践框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山西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科为优势的教学科研型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以"甘于奉献、敬业乐教"的教风,"勤奋学习、注重实践"的学风,形成了以"崇学事农,艰苦兴校"的农大精神。对青年学生进行农大精神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