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灾害,是由具有破坏性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或二者兼有的原因引起的,带来或造成大量人群伤亡和物质财富损毁的自然或社会现象与过程。灾害是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然或社会现象和过程,其发生、发展变化总是与周围自然和社会环境诸因素密切相关。灾害具有突发性、频繁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仅依靠某一学科的研究很难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必须从不同的角度对灾害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这里,我们无须重申建立灾害发生学、灾害物理学、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苏南地区自然灾害频繁,主要灾害有水灾、旱灾、虫灾等,其特点是损失惨重、灾害频繁、灾害具有季节性等,灾害严重破坏社会生产力,恶化生态环境,摧毁了大量的社会财富。灾后民众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进而加重了生态环境的负担,导致了自然灾害与生态环境恶化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3.
简述了我国现代灾害历史研究 ,回顾了现代灾害科学、灾害工学、灾害法 (律 )学及灾害保障等的研究状况 ,并展望了现代灾害科学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简述了我国古代灾害研究历史 ,综述了古代灾害理学、灾害工学、灾害法 (律 )学、灾害保障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以期为现代灾害科学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灾害已是各国生存与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防灾减灾成为人类共同的使命,灾害教育因此备受关注。发达国家聚焦灾害教育的课程设置、教材研发、模拟演习以及法制化,发展中国家则着眼于灾害教育的行政管理、体系建设及师资培训。国外灾害教育实践,对构建中国特色的灾害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Weather     
文勇 《阅读》2010,(11):42-43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灭害。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  相似文献   

7.
灾害引发的心理问题导致社会心态产生偏差。以灾害心理的概念、类型为立足点,探寻大学生灾害心理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思政引领、知识普及、群体普测、大纲新编、社区协同等策略,完成灾害心理培养策略的构建。  相似文献   

8.
灾害救助成为每个国家对抗自然灾害的必修课。我国建立了一套以政府为主导的相对完备的反应机制和抢险队伍,但是在非政府组织参与灾害救助方面,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本文以四川雅安地震为例,探讨非政府组织在灾害救助中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已发山洪灾害数据,首先探讨山洪灾害的空间分异规律;其次基于山洪灾害形成的地形、物源、水动力条件,选择相对高差、坡度、水系密度、地层岩性、多年平均24h降雨和距水系距离6大主因子,定量分析山洪灾害与各因子之间的数量和概率相关关系。基于ArcGIS将广东省划分为179 801个网格,按网格分别统计每个因子中山洪灾害的数量和发生概率。结果表明:广东省山洪灾害数量和灾害密度最大的流域为韩江流域;行政区划上,梅州市山洪灾害数量最多,而潮州市山洪灾害密度最高;相对高差、坡度、水系密度与山洪灾害发生概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y=a1eb1x+a2eb2x模拟;地层岩性、多年平均24h降雨和距水系距离与山洪灾害发生概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可以用y=aebx模拟。研究成果可以为广东省山洪灾害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针对煤矿生产过程中灾害、事故预警管理的需要,研究探讨了预警管理理论与好的管理模式,提出构建一套完善的煤矿生产灾害预警管理体系,以防止不良事故的发生;及时有效地排除险情,阻止事故扩大,保障煤矿生产的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11.
灾害教育的内容及目标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灾害的不断发生和加剧,已对人类造成极大的威胁,防灾减灾教育因此备受关注。而关于灾害教育的文章也层出不穷。通过整理1995—2008年间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和全国优秀博项学位论文库50余篇文章当中关于灾害教育的内容及目标的部分,尝试性地对灾害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进行了分析探讨。期望这种探讨对广大一线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灾害教育时,明确灾害教育的目标,从宏观上把握灾害教育的教学内容,有效进行灾害教育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齐国稷下学宫集大成著作《管子》中蕴含了丰富的灾害救助思想。《管子》在"以民为本"的指导思想下提出了以富国强兵为基础的全方位的灾害救助思想,其灾害救助政策反映了争霸背景下战国群雄的治国思想。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低温冻害、冰雹灾害、生物灾害已成为影响西双版纳农作物、经济作物的重要灾害类型,西双版纳自然灾害研究对于今后防灾减灾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西双版纳自然灾害的研究成果颇多,但研究范围广泛,聚焦于对水旱灾害、疾疫、森林火灾展开的成因、规律及防治对策研究,对于低温冻害、冰雹灾害、生物入侵、兽灾等凸显西双版纳区域特点的研究较少,且缺乏对灾害应对机制、防灾减灾思想、极端灾害事件的思考.今后的研究中,应凸显地区特色,加强整体性、跨区域、比较性研究.  相似文献   

14.
智君 《阅读》2008,(12):9-15
2008年,是荣耀与激情并行的一年,欢乐与伤痛并存的一年。难忘南方冰雪灾害,难忘四川汶川地震,难忘北京奥运盛会,受难忘神舟七号邀游太空……  相似文献   

15.
复合型灾害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为在自然或社会系统内部各要素或两个系统之间存在的那些固有风险和可能风险的显性化聚合。复合型灾害呈现出自然内部作用、自然灾害串发、社会危机引发、社会内部作用等四种不同形态表征,为此,构建复合化的灾害监测与预警系统、形成协力式的“公私参与”机制、加大“社区化”应灾设施建设等成为治理复合型灾害的必要举措。  相似文献   

16.
“田地陷阱”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迫使广大农民背井离乡,甚至弃农经商的重要原因,而“田地陷阱”现象的形成与频繁的自然灾害、定额田赋制度缺陷以及灾害应对制度的缺失有着直接的关系。自然灾害意味着传统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巨大风险,而定额的田赋征收制度并没有风险因素的考虑,而在灾害发生之时,封建官府非但没有有效的灾害应对措施,而且试图维护定额田赋制度,力求转嫁灾害风险与损失的举措迫使广大灾民逃离故乡,不愿继续承种土地,“田地陷阱”问题也由此愈演愈烈,其影响与后果均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7.
灾害的发生是一个自然过程,有一定的自然运行规律。在现代社会中,灾害的种类和强度均大幅度增加,综合减灾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8.
冰雪灾害会导致林下地表植物提前枯死,林相残缺,枯立木、风倒木增多,进而使森林火灾潜在危险性提高,火灾扑救难度加大。因此,冰雪灾害后应做好灾害调查工作,加强可燃物管理和防火林带抚育管理,树立长期防火意识。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上,安徽自然灾害极其频繁,近代以来更是连年不断.究其原因.既有气候、地形、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也有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文章认为,自然因素是导致灾害的直接原因,政治、经济因素虽然不会促成某一种自然灾害的直接发生(1938年黄河决堤事件是个例外),但是,腐败的政治、落后的经济,使近代政权既不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防灾、御灾上有多大作为,也不会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抗灾、减灾上有多大成效,从而加剧了灾害程度.  相似文献   

20.
社会工程视野下“社会灾害”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界定了社会灾害的概念;分析出社会灾害具有自觉能动性,初时感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三个特点,对防止社会灾害提出了二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