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两千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弟子不仅“学之”“好之”,而且“乐之”,可以说达到了学习的最高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李忠衡 《山东教育》2004,(19):126-127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便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  相似文献   

3.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  相似文献   

4.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  相似文献   

5.
2000多年前,在孔子及其弟子那里产生过令人神往的教育享受:孔子自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与弟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至于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师生之间不仅仅“是学之”“、好之”,而是到“了乐之”的境界——享受的境界。现在,享受教育对教师来说却成为一个沉重的话题:许多教师兢兢业业地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但没有把教育工作当成一种享受,充其量是在尽心尽职地凭良心工作。享受——教育的最高境界,理应成为师生共同的感受,仅有学生享受教育是不完美的,因为没有享受体验的教师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爱生乐教,难以让课堂焕发生…  相似文献   

6.
李战华 《中国教师》2010,(23):49-51
<正>孔子是举世瞩目的教育家,他培养了大批人才,被尊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已成为中国教师的典范。孔子在教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很多,但不能不提的是,他与弟子之间建立了一种如朋友般默契、如父子般情笃、符合教育规律的师生关系:孔子深爱着弟子,也深得弟子的敬仰和爱戴。孔子与弟子形成的师生关系,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7.
丁春美 《语文天地》2011,(14):29-30
近日再读《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禁慨叹孔子及弟子的闲情逸致:暮春时节,披着春服而咏归,享受着在大自然怀抱中的愉悦。可这样的享受生活并没有影响孔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没有影响三千弟子中七十二贤人脱颖而出。除此之外,孔子还跟别人学琴,听了《韶》乐后甚至"三月不知肉味",做着今天看来与学习无关的闲事。可正是这样的  相似文献   

8.
陈军 《上海教育》2011,(10):46-48
《论语》各章,均是对话或自言。对话有问答,自言也有问答,各臻其妙,各具其境。孔子本人在问问答答之中对某些"问"也有所评论,如"大哉问"等。大者,境界高也。为什么说这样的"问"境界就相当的高呢?这是很值得研究的。《论语》记录了弟子问孔子的问题一百多个。对于弟子之问,孔子有其要求:一是善于发问;二是不耻下问;三是问一得三。  相似文献   

9.
《孔子游春》是一篇游记,是描述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带着弟子到泗水河畔游春,巧借河水教化弟子的生动一课,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关心,洋溢着师生间的浓浓情谊。孔子乘"泗水河正涨春潮"之际,适时组织弟子"游春",并以"以"为话题,叙物明理、润物无声,善教至极;随后与弟子弄琴唱和、"手舞足蹈",情浓至极。文章辞章俱佳,意境深远,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0.
学会欣赏     
<正>花儿散发出沁人的芳香,因为有空气为她营造展示的舞台;河水流淌出动人的歌声,因为有伯牙做她稀世的知音;月儿倾泻下皎洁的光芒,因为有黑夜为她敞开温柔的怀抱。学会欣赏,是一种勇气,一种气度,一种境界。唯有学会欣赏,我们的人生才会精彩。学会欣赏别人可以丰富自己。孔子师郯子、襄、老聃等人,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然而孔子却不耻下问。虽则因"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更因孔子有一双善  相似文献   

11.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8,(12):50-57
教育之道十二:启发式(教学方法)孔子在教学上根据每个弟子的具体情况实行"因材施教",并在教学中运用"启发式"。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  相似文献   

12.
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的弟子都是"活雷锋",在乱糟糟的春秋时代努力做好事。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这种思想在与其弟子交往中处处有所体现,作为孔子思想的传承者,其弟子和孔子多次谈及"仁"的问题,孔子讲"仁"的内涵,实现的途径,在和弟子的言语中充分地体现出来,对孔门师徒交往中涉及到的"仁"的内容做以归纳,以便更深刻地把握其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后世称他为"圣人",语录见之于《论语》。星云,德高望重,当代佛学大师,修炼之作《厚道》。孔子提倡"仁",阐释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激励后人,千秋万代。星云大师,倡导"虚空"境界,乃海纳百川之雅量。"仁"与"虚空"不谋而合,字字句句贴心暖人。一、理想境界"仁",是我国传统道德的最高境界。孔子说:"仁者,爱人。""爱人"主要指爱他人,对他人表示仁义和慈爱。仁爱精神  相似文献   

15.
常听说称杜甫为杜工部,称韩愈为韩昌黎,称柳宗元为柳河东,称苏轼为苏东坡,称王安石为临川先生……古代人名代称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原来古人只在自称或称晚辈时才称名。如《论语·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子路自称"由",冉有自称"求";孔子称弟子冉有为"求",公西华为"赤",曾皙为"点"。编定《论语》的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对子路等则称字以示尊敬和礼  相似文献   

16.
陈虹 《鸡西大学学报》2013,(8):32-34,68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著名教育家,培育了众多德才兼备的弟子。孔子治学注重和引导弟子向从政、从教甚至隐居方向发展,再加之春秋时代"重农抑商"的思想,孔子弟子中从商的寥寥无几,子贡可以说是孔子培养的一个例外。子贡从商之道主要有"生财有道,合乎礼仪"以及"若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其对中国古代以及当今商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圣人孔子     
《初中生辅导》2013,(14):F0002-F0002,F0003
孔子(公元前551-479),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Zōu)邑(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是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博学好礼,被世人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曾修《诗》、《书》,订《礼》、《乐》,序《周易》,撰《春秋》。他的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世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相传他有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弟子。孔子和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的孟子,被世人合称为"孔孟"。孔子的代表作品有《春秋》、《十翼》等。《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  相似文献   

18.
《论语》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语录的煌煌巨著,在两千多年来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精神思想和处事方法。这些思想是在孔夫子与弟子周游列国和诸多先贤激烈辩论中,由思想的火花碰撞而形成,故而称之为"论";又因其是记载孔子和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因而称"语"。《论语》反映了孔子对人和世界的美好认知,是对君子的解读,也是对和谐世界的刻画。从孔子的经典语录出发,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做出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9.
"讷于言而敏于行"之"讷于言",即君子言无所苟之谓,其义当为"谨慎""慎重",而历来之"迟顿"则是表象的反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当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反映的是孔子德政学说的精神;"赐不受命"之"命",既非天命,又非官命,乃为教命,即师命;"游于艺",指优游于道之外的一切才艺,与为本、为体的道相比,则为末、为用,皆属形而下之"鄙事";"吾与女弗如也",孔子肯定子贡有自知之明,故判之曰"弗如也",又以"吾与女弗如也",慰勉子贡。  相似文献   

20.
子游是孔门中唯一南方弟子。孔子对子游的教育体现了高超精湛的教育艺术:一是"大道之行":孔子为子游讲述大同小康理想社会的特殊一课;二是"子游问孝":孔子对子游的个别化答问教学艺术;三是"子之武城":孔子借考察子游政绩对弟子进行现场教学。此外,子游与子夏、曾参、有若等的"同门辩学"也富有教育价值及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