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期以来,搞新闻工作的同志都有这样的苦恼:写批评报道难,写好批评报道更难。批评一个单位,往往得罪一个单位;批评一人,往往得罪一个人。许多人在口头上表示“闻过则喜”,而事实上则是“闻过则怒”,“闻过则跳”。 那末,批评报道难是否就不搞或少搞? 我在报社群工部门工作了十多年,所涉大多是批评稿件。我个人认为,批评报道并不可怕,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加强和改进批评报道,以适应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根据自己多年对  相似文献   

2.
都说“批评难”。也实在是难。一个小小的批评稿件,从采访到发表,已经是九九八十一难。即便见了报,也还是其难未已,被批评者胡说蛮缠,提供材料者无奈改口,如果再遇上某些上级不分青红皂白一直到对簿公堂,几经质证,没有一点“排除万难”的精神,真是遑论“争取胜利”。然而批评之难,真正地说来,也还不仅仅在于外力之难.在批评的这一方面,报纸的老总,版面的编辑,一线的记者,也还有一个观念的问题。所谓义正辞严,“辞严”囚不容易,“义正”则更难。比如报紙的批评“皮包”。说某公司实在“大兴”(上海市语,“正  相似文献   

3.
批评报道要写,这是记者的社会责任;批评报道写好,这是记者的写作艺术。但批评报道不仅采访难而且写稿难,弄不好还会“吃官司”。因此,许多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大都不愿涉足这个方面的报道。今年4月,《湖北日报》特意推出了两组批评报道,收到了出乎意料的效果,被报社内外称之为“成功的舆论监督”。现在回想起来深深体会到,舆论监督的成功在于成功的策划。  相似文献   

4.
《今传媒》1997,(9)
写批评稿要注意把握好三个环节文/李建宁常听一些同行的朋友们讲,批评报道难,弄不好就会引火烧身和给报社带来麻烦。笔者这几年在报社虽然主要从事的是文化报道,但也写过一些批评稿。其中以“见闻录”、“目击记”为形式的批评稿件占有相当数量。回想起来,这些批评报...  相似文献   

5.
新闻批评难开展,批评性新闻难采写,有深度的批评新闻更难采写。这是新闻界同仁们不时议论的问题。难写的批评性新闻只所以必须得写,还因为在我们党里、政府里以及社会生活中,确实有缺点错误,有官僚主义,有腐败现象,有不正之风,有形形色色的丑恶行径和腐朽没落的东西。  相似文献   

6.
批评报道是整个新闻报道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舆论监督的一个主要手段。因此,写好批评报道,并使主观愿望与客观效果相统一,是党报记者的一个基本职责。笔者认为采写批评报道如何做到“无懈可击”,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并就此谈点实践体会。 一、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被批评事件(人物)的典型性是批评报道有否说服力的关键。 写批评报道难,不仅仅难在被批评单位或个人对记者的调查采访往往采取不合作态度,如敷衍搪塞,冷眼相对,推托躲避乃至拒绝阻挠等等,更难在如何对所批评事件(人物)的性质作准确的宏观把握,如果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和勃勃生机,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同时社会生活显得多彩而复杂。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多角度地反映不断发展壮大的事业和丰富多采的生活。有的需要颂扬、提倡,有的需要完善、扶持,有的需要批评、抑制。一般说来,颂扬、提倡,人们乐而为之;完善、扶持,毕竟助人发展,人们也易于接受;而批评报道就难写了。说它难写,难就难在如何使报道起到积极、向上的作用;难在如何使被批评者接受批评,从而躬身自省,重新奋起,轻装前进;难在怎样使有关领导者感到批评报道不是在“拆墙脚”,给他们脸上抹黑,而是在帮忙,为他们擦灰尘。要从根本上消除这些“难”是不容易的,它有赖于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但从记者本身来说,除了明确报道目的,讲究批评艺术,沟通与被批评者的联系外,选好恰当的报道内容也是缓解批评报道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买书难”和“卖书难”的问题,在大面积“书荒”基本解决之时起就突出起来了,屈指算来,已有五个年头了。出版、发行部门,也断续采取了一些措施,诸如打破新华书店的独家经营,推行“三多一少”的发行体制改革,特别是提倡出版社自办发行,大力发展集体、个体书店等。问题是奏效不快。最近两年来,“买书难”有所缓和。现在反映“买书难”的读者,主要是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特别是一些专业读者。这些读者,有文化、求知欲强,一旦买不到需要的书,往往写询问信、责问信,以至向党政部门反映,向报社投稿批评,形成了一股社会舆论。这应该  相似文献   

9.
编辑同志: 有一位报道员向我诉苦说,现在通讯员写批评稿很难,特别是写批评顶头上司的稿子更难。他说他们乡的领导每逢上级机关来人,必搞大吃大喝;自己满腔愤慨,就是不敢写,怕写了领导给穿小鞋或丢掉饭碗.此类事情我也曾遇到过,但也没敢去写。请问,对这类事情,我们通讯员应该怎么办?又该怎样写呢? 辽宁北镇县安春英安春英同志: 你反映的情况很实际,的确,通讯员对写批评与自己无利害关系的人和事的稿件。还愿意去写;但一遇上自己的“顶头上司”的劣迹或本单位的“家丑”,就不敢写了,这其中的苦衷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通讯员——人民事业的积极分子遇到该批评的而不  相似文献   

10.
报纸批评难搞,这是报界普遍的感觉。难在哪里?难在说情的太多,主管部门“打横”厉害。如何赢得主管部门的“绿灯”,这是搞好报纸批评的重要环节。我们今年初搞了一次对“惹不起”的批评,历时两个多月,发稿79篇。这次批评所以能够如此畅通,我们觉得以下三点是值得参考的。一、批评的问题要有“响动”。所谓响动,就是带有普遍性,牵动面大,能够引起社会的反响。我们批评“惹不起”,从反对卖瘦肉走后门入手。在沈阳,前门卖肥肉,  相似文献   

11.
贤同志的文章,深有感触。如何看待写批评稿,我也来谈点体会。当下,许多搞文字报道的同志总是抱怨:搞批评报道难,业余通讯员搞批评报道更难,要用照相机去对那些不良现象“曝光”那就难上加难。然而,近几年来我用手中的相机搞过许多批评报道,虽然招来不少冷潮热讽,甚至侮辱、谩骂,尝到了不少苦头,但更多的是通过揭露和批评使问题得以解决后的无限欣慰。本人有个难改的秉性,正如老师和领  相似文献   

12.
搞了一段时间批评报道,捅了几个“马蜂窝”,在社会上有一些反响,但是问题也跟着来了:每当一篇批评报道见报,总是有人悄悄问:你曝出这个问题有什么背景?有的索性直截了当说:你的后台是谁? 起初听到这句话,只是一笑了之,听到的次数多了,逼得我不得不认真去思考。 说到“后台”、“靠山”,总是有一种微妙的含意。在国人眼里,人情世故、“关系网”、“保护伞”等等,已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人们民主意识、法制观念的欠缺,导致舆论监督步履维艰,批评报道普遍存在调查采访难、稿子见报难、抓处理结果难。不光是周围不相干的人会想到稿子以外的东西,就是批评对象所在地方或部门的领导,第一反应往往是:为什么要拿我这里做“反面典型”,为什么要在我的地盘上开刀?紧跟着本能地会想:这篇批评报道有何意图,是不是有什么来头?最后才会回到事情本身,过问其中的是非曲直……  相似文献   

13.
搞新闻报道的常把写批评稿件形象地称作“揭烂疤疤”。从1985年1月至1986年5月,在教学之余,我向各级报刊、电台投稿,被采用了311篇,其中揭“烂疤疤”的就有83篇。写批评稿难,业余通讯员写更难。弄不好,还会给工作带来麻烦。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认为写批评稿至少要注意四点: 一、出以公心。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我始终坚持原则,不以个人好恶行事,不徇私情,不谋私利。我所采写的83篇批评稿件,被批评者没有一个与我有“私仇”,反而有好些是我的同学同事、亲  相似文献   

14.
新闻批评是报纸实施舆论监督的重要途径。然而,批评难,难批评。几乎是新闻界的共同感受。所以,优化新闻批评效果,减少批评的阻力,防止可能产生的“负效应”是每个有责任心的新闻工作者经常认真思考的问题。把握批评时机,增强批评冲击力如何瞄准新闻批评  相似文献   

15.
李颖 《记者摇篮》2010,(7):9-10
做政法记者,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就是写会议新闻多。都说会议报道难写,不像社会新闻那样有故事情节,以新、奇、特吸引人眼球,也不像经济报道那样涉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令人关注。会议报道很难写,难在哪里?难在一成不变,难在缺少新闻性,突破不了“套路化”“格式化”“生硬化”的模式。  相似文献   

16.
带刺的玫瑰美丽却又令人生畏。批评性报道便是这样一朵玫瑰。生活告诉记者,批评性报道难写,而采访更是难中之难,那么,怎样才能过好采访关呢?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批评性报道为什么有这样的魅力呢?那是因为批评报道本身抓住了党正要解决的,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有较高的新闻价值,这就是批评性报道的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17.
曹轲 《新闻界》2000,(1):29-30
我们正处于一个二元结构及双重价值并存的大过渡时代,最为痛苦的莫过于,拿起批评的投枪却不知投向何方,左右为难,无所适从─—批评报道面临的这种尴尬处境,是我们常说的采访难、写稿难、追结果难之外的“第四难”。 这种选择的艰难和艰难的选择,是大过渡时代必然产生的深层困惑。难以选择又必须做出选择,正视困惑才能走出困惑,而道德判断的重建和历史判断的确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选择和定位的坐标。 一、从一篇“模棱两可”的批评报道谈起 搞了这么长时间的批评报道,有一篇并不引人注目的报道,对我来说,却是写得最艰难、也…  相似文献   

18.
有位通讯员来信问报社:“写了批评稿件,领导不给盖公章怎么办?”各报每天收到的通讯员来稿,有不少都加盖了公章,有的还批注:“情况属实,同意发稿”。不用说,这是单位领导在给新闻“把关”。但是,目前“把关”把得不太好的情况不少。有些稿件盖公章不过是“走形式”,特别是有的“把关的”不是为党的新闻事业把关,而是专门为他们那个单位“把关”。凡是报喜的稿件,不管分寸是否得当,即使是明显地在自吹自擂,也盖章放行;有时还要加注一些向报纸推荐的话。相反地,对那些触及本单位实际问题的稿件,就要“横挑鼻子竖挑眼”,那个“关”把得就要如同铁桶一般。某些单位的“把关人”甚至直截了当地向通讯员打招呼:“不要写批评稿!”不少通讯员遇到明知该批评的事情,就是不敢写,他们知道写了也过不了本单位的这道“关”。对此,他们感到莫奈何。于是,只好来问报社“怎  相似文献   

19.
报纸批评难,尤其是重型批评难。近两年来,天津日报在批评报道如何打响上,进行了尝试。我们感到,真正打响的批评报道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被批评单位心悦诚服,报纸批评推动了实际工作。进行批评报道,也要善处“人际关系”,要善于争取被批评单位上级机关的理解和支持,让舆论和行政力量结合起来,这是批评报道能否真正打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小何同志: 你来信说,你对写批评报道很打怵,特别是揭露和批评了那些尚未被处理的案件,常常惹来许多麻烦,使自己很伤脑筋。这几年,我写批评报道也遇到过这种状况。不过,我觉得只要我们从主观上积极而又慎重地对待它,是能够把批评报道搞好的。这里,我就自己在采写批评报道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体会——其实是教训,我把它归纳为“六戒”,也就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