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丽景 《考试周刊》2008,(20):232-233
异化和归化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是翻译研究和争论的焦点之一.本文试图从文化翻译学的视角,以Venuti的异化归化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其来源的分析,着重探讨异化和归化与直译和意译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译者在翻译中准确把握翻译的基调,树立一个整体的翻译观.  相似文献   

2.
从归化和异化的角度看小说中人名的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依据美国学者L.Venuti(文努迪)的归化和异化理论,从小说中人名的翻译切入,结合事例分析了在翻译小说人名时两种策略使用的利弊,并提出所谓的音译、直译、意译,归化和异化并不是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的,关键在于恰当地选择。  相似文献   

3.
翻译理论在20世纪有了很大的发展,直译、意译两个概念在后现代语境下演变为归化和异化。一般认为直译和意译关注语言学层面的翻译问题,而在发生翻译文化转向的今天,归化和异化则主要关注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问题,也就是说,直译和意译是翻译方法,而归化、异化是翻译策略。从中西历史上几次大的直译、意译之争以及学者们归化和异化的定义看,从直译、意译到归化、异化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在国际文化交流频繁的大背景下,翻译实践应该合理地处理四者之间的关系,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从直译与意译之争到归化与异化之争,翻译过程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翻译理论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深化.本文从归化/异化的内涵出发,分析了归化/异化的作用及其片面性,区别了归化和异化与意译和直译,得出了异化法将成为主导的结论.  相似文献   

5.
探讨翻译策略,通常会用二分法来谈论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等概念,但有不少人往往把这些概念混淆在一起.本文对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三对翻译策略通过实例进行探讨研究,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在前人探讨异化和归化的基础上,从跨文化角度,结合具体翻译实例,对异化和归化及其各种翻译方法分析。引言部分介绍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然后谈到异化与归化的提出。第二部分谈到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度,并介绍异化过程中的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第三部分提及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度,并结合实例论述了翻译方法:意译及意译加注。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并表达自己对异化和归化发展趋势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甘洁 《考试周刊》2014,(80):31-32
《静夜思》是李白诗作中的名篇。本文以求通过文学翻译理论,从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入手分析各个译本和译者风格,试图得出中国翻译家多采用直译,外国翻译家多采用意译这样的翻译现象。  相似文献   

8.
周永华 《考试周刊》2007,(40):43-45
我们探讨翻译策略,通常会用二分法来谈论直译与意译、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等概念,但有不少人往往把这些概念混淆在一起。本文将对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和异化翻译/归化翻译三对翻译策略进行探讨,追溯其根源,弄清其概念,并举例说明其所指。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时,采用直译还是意译的方法,归化或者异化的策略,人们的争论由来已久。何时用直译,何时用意译,应视具体情况而定,翻译时的归化与异化策略也是相辅相承,缺一不可的。  相似文献   

10.
李倩  王慧娟 《双语学习》2007,(6M):12-13
本文作者在前人探讨异化和归化的基础上,从跨文化角度,结合具体翻译实例,对异化和归化及其各种翻译方法分析。引言部分介绍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然后谈到异化与归化的提出。第二部分谈到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度,并介绍异化过程中的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第三部分提及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度,并结合实例论述了翻译方法:意译及意译加注。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并表达自己对异化和归化发展趋势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在英汉翻译中,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是意译和直译的进一步延伸。本文从归化和异化的概念开始分析,根据笔者的英汉翻译实践阐述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相辅相成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述了杨宪益与戴乃迭的翻译特点。指出在选择翻译方法时他们秉承忠实与通顺地翻译风格;运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运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  相似文献   

13.
归化与异化是继直译与意译之争之后,新兴起的两种翻译策略.本文讨论了两个专业术语的来源,并列举国内外名家对其所下的定义,用实例及解释,进一步揭示了两者的深刻内涵.通过分析两者的优缺点,确立了归化与异化相辅相成,互惠共生的关系.并对异化与归化和直译与意译的异同进行比较,解决了与直译和意译区分不清的问题.文章的第三部分论述了两种翻译策略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提出了由于人们对其认识的不断提高,在不同时期,其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并预言了归化与异化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翻译界一直把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方法看作是对立体,对二者的争论伴随着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持续不断。本文通过分析归化和异化的概念,以及一直以来关于争论归化、异化与直译、意译之间的关系,对归化和异化各自的优缺点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述译者在语言层面应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在文化层面应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思想。最后指出归化与异化并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15.
翻译的归化与异化源于德国学者Schleiermacher在1813年宣读的一篇论文,他突破传统的直译和意译的界限,提出以作者为中心的译法和以读者为中心的译法。近些年来,研究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的专家学者也越来越多,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跨文化角度分析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相似文献   

16.
归化异化在争议中变得纷繁复杂,一些边缘问题比较突出。文章重新理清归化异化的定义,区分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及音译,阐述制约翻译的各种因素,通过归化异化和直译、意译及音译的交叠运用,探讨如何使归化异化既能实现跨文化交际目的,又能传播多样性文化的和谐途径。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它是用目的语对原语表达的一种替代。这种替代与原有表达具有语义的密切联系。本文运用"外延内涵传承说"理论对翻译策略二分法进行分析,认为翻译策略——直译/意译、语义翻译/交际翻译、归化/异化等只是对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策略的判断。直译、语义翻译和异化比较靠近原文,是词语或表达的外延的传承;意译、交际翻译和归化比较靠近目的语或目的语读者,是词语或表达的内涵的传承。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翻译策略中,归化与异化是两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手段。归化翻译类似于意译,译文倾向于读者的母语,即以目的语为归宿;异化翻译近似于直译,是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倾向于作者的母语。因此如何处理语言文化上的差异,一直都是翻译界争论不休的议题。论文以《挪威的森林》的两个中译本为例,即林少华译本与赖明珠译本,从归化与异化的角度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应该如何把握归化与异化的尺度,得出的结论是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都是翻译的手段,根据文章写作目的的不同,不仅不能互相排斥,更要互为补充,才能了解原文所蕴含的文化负载,使译文真正实现“信、达、雅”。两个中译版本的比较与分析主要从成语故事、感叹词等角度入手展开,力争找到作者、译者及读者间的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翻译理论史从“文”“质”到“直译”“意译”再到“归化”“异化”之争,实质上就是一部由二元对立的论争所组成的历史。本文主要在分析直译意译归化异化的界定基础之上对中国当代译坛的归化异化论争作一梳理,以弄清归化异化实质之所在,以及我国翻译理论在此基础上所取得的突破和进一步认清我国翻译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20.
廖北平 《英语辅导》2011,(1):164-168
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两种翻译方法论取向,主要体现在对源语言文本的语言(句法)和文化概念的处理上。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价值取向和不同的译作要求,有取其极端者,有理性折中者。对文化概念的翻译,译界倾向性的做法是:如果译语中存在类似的文化意象,自然采用归化意译;如果源语言文本里的文化意象在译语中空缺,则仍采用意译。由于源语言文化意象的他族陌生性,一般不采用直译或异化翻译。对源语言文本里的特有文化意象采取归化意译,往往不能传递源语言里特有的文化内涵,会造成源语言的文化在译语里丧失,而大大降低翻译的文化价值,妨碍翻译传递文化职能的充分实现。本文拟论证并力荐文化概念和意象的直译传真原则-异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