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2 毫秒
1.
在文学活动中,沈约对文学的认识和理解是沿着陆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这一诗学思路的,他把情感和审美形式看作文学的本质属性而又更侧重于情感表现形式上的审美要求.在沈约的文学观念里,其所强调的"情"是作家内心丰富的自然真切的各类情感、意绪、志趣,是反映作家独特才性的情感、思想,是凭借文采、音韵等审美要素审美化了的情感.而词采、音律等审美要素则又应当是本于情感之自然抒发的词采、音律.  相似文献   

2.
对于"日本文学与郁达夫的创作"这一课题,学界大多致力于从"私小说"对郁达夫创作的影响这一角度进行研究,几乎忽视了郁氏创作与日本文学更久远的传统之间的深层联系.郁达夫的情爱书写的独特性是受到日本文学好色审美传统影响的结果.日本文学好色审美传统的接受使郁达夫的作品更加丰富、更具张力的同时,也是造成郁达夫的情爱书写在大半个世纪的文学史中备受压抑和误解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作为通俗文学,侦探文学一直游离在主流文学之外,但是自从诞生以来,它的传播速度之快,影响之大,不能不引起人们对它的关注。作为一个独特的文学类别,它给人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娱乐消遣,随着侦探文学自身的发展,它的严谨性、知识性、科学性,以及后现代主义时期它和纯文学之间的创作界限的模糊性,它所呈现出来的时代面貌特征等,都在提醒人们,应该重新审视侦探文学,给它一个新的定义,并且重新考量它在文学史上的位置。本文以《谋杀的解析》为例,从创作与接受角度探讨了作为文学艺术的侦探小说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和文学性,意在使读者在赏析该作品的同时,对这类文学样式有一个较深入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勒内·韦勒克和奥斯汀·沃伦在其合著的《文学理论》中十分重视文学的“内部研究”,这与他们“纯文学”的文学观密不可分。无论是对文学本质特征的界定、文学存在方式的分析,还是对文学史写作的探讨,从中都可以看出作者对“文学性”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韦勒克的文学观主要是把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理论与文学研究方法融为一体。他认为文学具有其独立性和独特性,文学研究处于第一位的应该是对文学本身的研究,不应该把文学的研究同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混同起来,或者用对其他学科的研究代替对文学的研究。韦勒克重视对作品本身的研究、重视"类型史"、"规范体系"对文学史的意义,这对文学史的研究无疑是很有创新意义的。韦勒克文学史观的缺陷在于未能把"外部研究"和"内部研究"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传统"和"新质"融于一体,是评价一部文学史著的基本价值标准。历来文坛时见对单篇作品的评价,鲜有较系统的客家文学史著述。《客家文学史纲》就其文学史观、文学史体例等,均是"传统"的,与已有的"传统"文学史文脉维系相融,就其文学史内容而言如对客家文学的界定、文学地理学的考察视角、客家文化与文学关系的认识及对历代客家作家作品的评述与考辨、闽粤赣台客家文学的比较研究等,又是有"新质"的,为中国文学史撰著史增添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7.
陆机<文赋>中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是与传统"诗言志"相对的诗学理论,它体现了古典诗歌的抒情特质.20世纪以来对"诗缘情而绮靡"的研究主要围绕"缘情"、"绮靡"的含义以及"诗缘情而绮靡"说在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与诗论中的地位及影响等方面展开,对一些问题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于继承中有所创见.但对"诗缘情而绮靡"说尚缺乏系统全面的专题性研究,其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与其在诗歌发展史程中的地位颇不相称.  相似文献   

8.
如今,中国现当文学研究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一种是企图把文学研究搞为"纯文学"的或"纯审美"的研究,一种是企图以"非文学"的"外部研究"取替文学的研究.企图搞"纯文学"的或"纯审美"的研究行不通."非文学"的"外部研究"有其存在的因素,但也是不合理的.文学研究要把握尺度,避免两个极端,打通不同领域,构成文学研究的新景观.  相似文献   

9.
《河西学院学报》2017,(1):92-97
在新一轮文学与道德关系的论争中,直接指涉的是文学与社会道德是否对接。"纯文学"观点坚持文学不需要承担道德建设责任,暴露出在审美认知上的心理误区和心理恐惧惯性。要真正地认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就要克服纯文学的心理障碍和认知误区,回到淡然、真实的心境。特定政治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文学对政治的疏离、文学与现实社会的紧张关系,留存在"纯文学"作家的心底,使"纯文学"对道德建设报以简单地回避。回到淡然心境,正确审视文学与道德的关系,担当起文学的责任,这是当下文学创作的理性心境。  相似文献   

10.
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构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纯文学理论的引入,鲁迅的"文学自觉说"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出现和被接受的,但纯文学的理论逻辑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并不完全相符,致使在讨论这个问题时研究者不得不或明或暗地强调"文学自觉"中"文学"的概念,而对"文学"理解的多样性使得"文学自觉"的研究结论各不相同。"文学自觉说"研究的误区在于混淆了文学史意义上"文学"和文学研究意义上的"文学",以至于在"文学自觉"的问题上学界长期以来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这在客观上制约了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文专业办学陷于困境,其根本的症结在于百年中文专业教育从西方引进的学科理念:纯文学观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21世纪,缺乏实用性的狭隘的纯文学观念已经成为中文专业发展的瓶颈。只有突破纯文学,回归大文学传统,依据大文学观念重铸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用以指导人才培养,设计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才是中文专业办学的根本出路,才能有效实现就业的大口径,提高就业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刘师培等“前五四”学者将对文学审美形式的强调具体化和理论化为雅化文学观,客观上彰显了文学作为以一定形式美打动人的语言艺术的特征和审美特色,对于推进近代纯文学观念的生成具有理论铺垫的意义,是文学观念从传统走向近代的渐变中介,促进了文学研究的现代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昕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24-26,33
卡通和儿童文学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态。但它们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卡通是文学和美术、影视结合的综合性艺术,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载体和传播形式。卡通对儿童文学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幼儿文学而言。具象化的卡通更易于被幼儿接受。使幼儿更早地独立地接受文学熏染成为可能。再者,在电子传媒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传统儿童文学文本已不再有昔日的辉煌。借助卡通这种容易为儿童所获取、所接受,深受儿童喜爱的艺术传播形式,能够扩大儿童文学的辐射和影响力,使更多的儿童获得精神的滋养。  相似文献   

14.
大众传媒与文学消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图像信息时代的到来,大众传媒对纯文学的强烈冲击引起了文学消亡话题的重提。大众传媒以其自身的优势弥补了纯文学的不足,但同时,纯文学也对大众传媒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渗透,文学性的存在丰富了大众传媒的精神内涵。大众传媒与纯文学相互融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在文化研究的新领域中,文学找到了新的出路。  相似文献   

15.
民族儿童文学创作2008年中总体上并无大的变化,但新的优势明显,主要表现为:1.深入到民族文化发展的新层面,使题材优势发挥到极致,使儿童文学民族性得到更充分呈现;2.民族作家的创作视野愈加广阔,从新的时代高度来关注城里的民族儿童;3.表现手段有突破性进展,更加注重和顺应了儿童的心理特征;4.亲情主题上更多地显示出对民族传统美德的承扬、对民族纯朴家风的颂扬;5.及时关注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6.
现代性是一个哲学领域的概念,其内涵包含三个层面,即感性层面、理性层面和反思-超越层面,其中理性精神是核心.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纯文学是反思现代性的产物,严肃文学是理性现代性的产物,通俗文学是感性现代性的产物。而网络文学与通俗文学有很多相通之处,充分体现了感性现代性的诉求.欲抗争网络文学的这种感性现代性的泛滥,不应一味指责网络文学,而是应该塑造一批雅文学的精品,发挥它们的反思-超越功能.  相似文献   

17.
环境文学是在自然文学、生态文学的基础上深化而来的,具有融合文学、生态学、环境伦理学、环境美学等多学科视角、思想、技巧、理论于一体的总体美学特征。环境文学已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但中国文学对这一领域的理论反思和创作研究还一直非常薄弱。中国环境文学应该在借鉴和吸收欧美环境文学的传统的同时加强本民族文化的修养,突出环境文学的文学性,创作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环境文学史诗性的作品。  相似文献   

18.
艺术和文学分别借用不同的情感符号体系,来展示人类在不同世代的情感本真存在。当代大众文化语境之下文学形态发生了变化,但是文学依然新鲜活泼地存在着。纯文学作为一种历史性的文化现象在当代逐渐被颠覆和消解,并不能说明文学行将消亡。从纯文学到大文学正是人类学意义上文学精神的自我回归,中国未来的大文学必然会在民族集体记忆的基础上接受外来文化以及不同世代生活经验的刺激而发生微妙的变化。但无论怎么变化、演绎,也无论它是出自精英文学作家之手,还是出自草根民众之手,只要它自由地、自然地、本能地、本真地敞开了斯时斯地的情感(性情),那么,它都是既有中国品位又有时代气象,且与其他民族文学相互情意沟通无碍的中国大文学——多元共存的人类大文学生命实体中必要的生命元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文艺伦理还是文学伦理——论文学伦理成立的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艺伦理和文学伦理的分歧源自学术界对文艺学与文学学或文学理论的不同理解,而文学伦理成立的基础在于文学本身所特有的性质。就学科研究的细致化和专业化而言,对文学这一艺术形式的研究,应当说“文学学“、“文学理论“的称谓更恰当。文学与伦理学都是与找寻人生意义有密切关系的活动,因此文学与伦理学结合的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在应用伦理学的理论框架中被称为文学伦理学,它是以文学活动中的道德伦理问题为主要对象的伦理价值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