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新时期女性文学作为文坛上的一种特殊现象,其发展轨迹正由关注社会走向关照自我、关注女性自我内心世界,甚至表现为关注女性性心理感受,如此导致了相当数量的女性文学走向性极端.  相似文献   

2.
一味紧跟时代嬗变而缺乏保持距离的独立审视,从而造成人云亦云的追风逐浪,足新时期学面对时代嬗变最为多见的表现.这种学现象又主要体现在题材与主题方面。  相似文献   

3.
文学“人性”被广泛地用于中国20世纪的文艺批评界,但相应引发了一系列问题,如对人性涵义的概括,对文学创作中人性的单一与现实生活中人性的复杂关系的观照以及接受活动中对人性的对话反映等。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探讨,以求达到对“人性”内容的清晰认识。  相似文献   

4.
文化视野是文学创作的某种限定力量,在中西文化背景下,同一意象或行显的审美意义差别极大,如关于“蛇”的象征意义、“红杏出墙”的处理、“英雄好汉”与“骑士”的评价,无不体现了这一点。文化限定一方面赋予文学创作以现实规定性,另一方面又限定了作家的创作;一方面成为创作的参照系和依傍,另一方面又成为创造力的束缚遏制。因此,便产生了创作中二律背反的悖论。  相似文献   

5.
<正> 有时,文学的发展势头越好,反而越容易与大多数读者拉开距离,容易在文学观念、审美情趣和理解接受等方面,出现创作者与阅读者明显的疏离现象。从图书资料工作的角度看,这也是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 也许,这是一个让人奇怪的命题,但今天的事实确实是这样,有些相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读者寥寥,而有些品味低下的“地摊文学”却广有市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后文学作为一种新文学现象,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引起人们的关注。何谓“后文学”呢?本文认为:它从学术的角度,端正人们的理性意识,又以情感的力量,特殊的文学样式,填补着我国文学界特定时期的某种空白,支撑着人生信念,维系着“人学”的延绵,孕育着文学的新生。  相似文献   

7.
地域文学的兴起是当代中国文学发展的良好现象,把文化视角介入地域文学研究,可以拓展地域文学研究的视野,多角度多侧面地阐述地域文学现象,促进地域文学健康地发展。  相似文献   

8.
《虚构的力量:中国当代纯文学研究》,毕光明、姜岚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10月出版。本书从纯文学的角度,对以”新时期文学”为重点的中国当代文学进行多层面的研究,包括带有文学史性质的对文学现象、思潮的评述,当代作家、批评家的专题研究,以及对当代某些重要文学文本的解读、阐释。全景描述与个案分析相结合,凸显了将历史批判、人性剖析与艺术想象、形式创造融为一体的文学理想,论证了纯文学以想象性的内心生活证明人的自我生成本质的基本特性及其在确证人类精神价值与推动语言艺术自身发展方面的重要地位,也说明了文学评论研究中价值判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自1988年陈思和、王晓明在《上海文论》上主持"重写文学史"专栏,"重写文学史"这一说法第一次被明确提出,遂成为20世纪80年代文学活动的核心面向之一。但笔者认为,如果仅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重写文学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只是80年代产生轰动效应的文学事件,更是自现代文学产生以来就贯穿整个文学史而无法抗拒的历史思想潮流。广义而言,"重写文学史"一直是文学建设者们或隐或显的文学思想诉求,或被动或自觉的文学参与姿态。它在80年代被正式赋予了学术的内涵,但却上可追溯至现代文学的源头,下可延伸至不断发展的当今文坛,既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的孕育下新生,也从世界文学,尤其是西方文学中汲取力量而发展。只有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认识"重写文学史"这一问题,才能以更积极的态度面对文学发展的挑战,以更客观的立场审视文学发展的调整,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学科发生发展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
“西海固文学”源于80年代初,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得到区内外文坛认可并受到广泛关注,则是在90年代中后期。“西海固文学”发生发展的根本内因是它的“地缘”特性,只有从这里出发诠释概念本身的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意义,才有望为“西海固文学”实现突破与超越提供一种比较可靠的认识向度与思考座标。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女权主义批评与精神分析视野下解读《百合花》,可以超越国内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百合花》继承短篇小说的伟大传统,表达的是始于女性权利的诉求,终于对“底层民众”人性的终极关怀.发出来自社会底层的一种“孤独之声”。“被子”“缝衣洞”的描写体现了女性的落寞与家园生态的话语.“茶几”“月亮”等重点突出了女性的孤独,“枪”“野菊花”“百合花”等暗示了女性的悲剧。  相似文献   

12.
英国著名小说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写于2002年的小说《七姐妹》,是一部在叙事手法上颇具新意的力作。她通过频繁转换叙事视角加大了女性公共生活和私密生活之间的距离和差异,展现了隐含在文本中的公开型叙述和私下型叙述。此文旨在运用法国文学理论家热奈特相关的叙事理论和女性主义叙事的创始人苏珊S.兰瑟的叙事理论对《七姐妹》进行女性主义叙事的解析。  相似文献   

13.
Ophelia was not considered a significant figure until the feminist criticisms. Although different critics have different comments on her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how feminist criticism should represent Ophelia in its discourse and how the role of Ophelia was performed in the play Hamlet.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神学研究的兴起与同一时期的女性主义运动、黑人神学以及拉美解放神学的兴起密切相关。女性主义神学研究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对基督教传统的批判和对基督教信仰的重塑,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女性主义神学研究也存在着过激之处,其在理论上的建树还比较欠缺。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中国女性文学的繁荣,关乎女性主体、女性意识、女性主义文学等话题的讨论不绝于耳,女性电影也成为评论界的一个焦点.从电影作品《大红灯笼高高挂》、《无穷动》着手,对中国电影中的女性意识从无到有进行了论述,试图揭示女性电影作品中所体现的女性自我独立意识的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6.
孤女形象历来备受西方作家关注,以孤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在西方女性作家创作中更为普遍。19世纪是西方女性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探究这一时期孤女形象的意义尤为重要,因为西方女性作家通过孤女的塑造,形象地表达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更传输了不可避免的历史重负。孤女形象可以说是曲折、艰难的19世纪西方女性文学的缩影,我们从中也可窥视西方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7.
《青春之歌》是一部以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为题材的“红色经典”小说,但主角林道静在长成的道路上,留下了大量“非革命化”的痕迹,尤其是爱情纠葛中的内心傍徨与痛苦,使“革命’’染上了人道主义的凄楚与温情。正是这些因素使作品成为描述“革命”的独特文本,获得了比较持久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三个时期产生了相对集中的对女性文学批评进行的批评,即1986年、1989年前后和1995年至今。这些批评包括总体上对女性文学批评的评价、以批评主体为出发点的分析、对批评方法和理论的反思以及针对具体问题的探讨。尤其1995年以后,反思西方女性主义批评对国内女性文学批评负面影响的评论增多,某种程度上也反映出女性文学批评面临的困境。批评家们也在积极寻求问题的解决途径。但我们不可因此忽视国内女性文学批评在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影响下取得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到灯塔去》中隐喻的运用。章指出,伍尔夫以隐喻为武器向男性话语霸权挑战,既把隐喻作为修辞手段,也将其作为一种学表现手法,不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还有力地揭示了作品关于艺术和人生的深宏主题。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This paper seeks to contribute to the thinking on feminism’s past and present entanglement with the university and strives to imagine its future. Through a close reading of the opening passage of Derrida’s essay ‘Mochlos, or The Conflict of the Faculties’, I trace ‘a university responsibility’ which does not lead to a subject conceived as self-identical. Drawing on the works of Hemmings, Scott and Wiegman, I argue that we must assume responsibility which will make us, feminism and the university trembl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envisioning feminist responsibilities as tremendous will allow us to conceive feminism as non-identical to itself and beyond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sovereign (feminist) subject. Taking tremendous responsibilities will, as Hemmings proposes, help us create feminist narratives which will be potentially more politically transformativ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