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年书影     
《避雨的豹》 也许是十几年前,在孝感的旧书摊上得到的旧书吧,晚上又翻了出来。一本清新流畅的小册子,让我一直看到深夜里。 作者名叫郭风,是上世纪50年代即有名气的散文家,他出版《搭船的鸟》等集子的时候,冰心评论道:"我有又发现一个诗人的喜欢。"  相似文献   

2.
2002年初,以几米的成人绘本书为先导成功创造了我国读图市场后,这几年成人绘本图书成为市场中的一个亮点.绘本书以色彩丰富而又动人的画面,结合适量、清新、简洁而又恰到好处的文字,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诗意境界.  相似文献   

3.
这套22本书组成的丛书,五百多万字,我是以最快的速度读完的。这种快,不是赶任务,而是拿起就被吸引住,手不释卷,一本接一本地读,越读越有一个强烈的想法:这是一部难得的新闻教科书。这套丛书,由新闻作品与新闻论文两部分组成,而且同一个作者的书基本上也是由这两部分作品组成。这样的组成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事实与理念:新闻  相似文献   

4.
我很高兴地读完了许明博士最近出版的人文研究的思想论文集。恰如这本书的名字“轻拂那新理性的风”一样,的确,就像有一股清新的风从我的心头掠过,使我感到由衷地振奋。这是一本很有特色、很有价值的书。近年来,人们对论文集有一种较为普遍的轻慢情绪,认为它零散、枝蔓、良莠不齐,没有完整的体系,甚至充塞着粗制滥造之作。这自然反映了一定的客观实际。然  相似文献   

5.
李彬教授的《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佳作。李彬虽刚刚步入中年,但著作甚丰,这本书和他写的其它文章一样,不仅词意清新,文字流畅,别具一格,而且旁征博引,形象生动,分析到位,做到了有学理,有激情,有文采。10年前《传播学引论》第一版问世后,已经受到了许多读者的  相似文献   

6.
我面前摆着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趟过新闻那条河》。我奉劝年轻的新闻记者读一读这本书,从中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即使老新闻工作者和新闻界领导干部也不妨看一看这本书,知道我国基层新闻界隐藏着多么可敬可爱的人物。这本书的作者周克冰,我以往并不相识。从什么时候起,我看到一张新闻业务小报《新闻桥》(四开四版半月刊)。这刊物上面每期都有一篇周克冰同志的两千来字的文章,首先是它清新活泼的文笔吸引了我,读起来如泉水般清澈。文章往往从一个小问题着手,从一个缺口插进去,引发出许多有趣的事实和议论,从小看大,作者从一个小问题阐发了一…  相似文献   

7.
熊蕾 《青年记者》2021,(22):15-15
"中国新闻学丛书"第一辑出版的十本书,我粗略看过了九本。从这些年轻学者的著作里可以看出他们的求真精神、批判精神,这是很可贵的。组织出版这套丛书,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一件事。但直抒胸臆地谈,其中有些著作对一些概念和术语的应用非常生硬,感觉像是生生贴上去的。  相似文献   

8.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  相似文献   

9.
沉静之美     
《沉静领导》,一本很有吸引力的书名,光看这本书的书名就能够预先感受到一种清新的精神境界。当然,从题目上来看,这是一本讲领导方法的管理类图书,但你得承认,沉静是一个有着丰沛内涵的词,尤其是在现阶段。 机械工业出版社刚刚出版  相似文献   

10.
成功常常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回想起编辑出版这套我们做女人丛书特别是《21世纪我们做女人》这本书的经历,似乎我一开始就知道它们一定会成为名牌产品,至少从开始一直到最后,每一个步骤,我潜意识里都充满了品牌意识。  相似文献   

11.
一路向前     
<正>一本书,厚厚的一本书,摆在我的案头。封面上印着我的头像——这是我的书。508页,300多张照片,20万字。看着它,我仿佛又回到了难忘的旧日时光,二十年来栉风沐雨的奔波忙碌,充满苦辣酸甜。这是不是一个梦?两年来的殚精竭虑、夙兴夜寐转瞬即逝,当这本书真切地摆在我面前时,我反倒不能确定:它真的是我写的书吗?不是幸福来得太突然,而是梦想的种子已经埋藏得  相似文献   

12.
丙戌读书录     
1.《哲学家与英格兰法律家的对话》(托马斯·霍布斯著,姚中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在汇报自己过去一年阅读史的时候,先谈《哲学家与英格兰法律家的对话》也许有点自恋,或者有做广告的嫌疑,因为,这本书就是自己翻译的。但我相信自己还是出于公心:先谈这本书,跟我之所以翻译这一本,乃是出于同一个理由:这是一本很重要的著作,但它又在思想史上被普遍忽视了。  相似文献   

13.
胡真同志的《我的出版观》自1995年由湖南出版社出版后,1997年7月又出版了增补本,可见读者是很喜爱这本书的。我感谢胡真同志亲自签名赠送我一本学习。那时候《书屋》刚刚创刊,编辑部陆续收到了宋木文、孙五川、鲁之洛、李频、傅岩山等同志对这本书的评介文章,我们刊登了宋木文同志为该书作的序文,充分地肯定了胡真不仅为湖南而且为全国出版事业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全国新书目》2021,(1):57-57
本书是一套针对3~6岁幼儿的疾病预防、健康管理绘本。全套书包括5种常见的幼儿流行传染病,分别是流感、病毒性肠胃炎、诺如病毒感染、头藓和腮腺炎。这套书与一般的硬科普不一样,每一个故事都是从病毒的第一视角出发,用拟人的手法详细生动地讲解了这几种儿童易感染流行疾病是如何传播和病变的,以及相关的疾病预防和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15.
"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心愿。现代社会的生存压力让我们不知不觉中对孩子产生过高的期望,这使得孩子们不堪重负,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地发展。怎样才能协调好父母的期盼和孩子的成长之间的关系呢?这是许多家长都在思考的问题。看了这套《我的2008学习日记》系列丛书之后,我有一些触动,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姑且就从本书中的一首小诗入手。  相似文献   

16.
古人云:轻履者远行。你想要走得更远些、走得更好些吗?那你就抛下重重的包袱,穿上更轻便、更结实的鞋子上路吧!手里拿着一本《台湾求学笔记》,扑面而来的朴实自然、清新淡雅,竟然让我进入了一种"听说"的情境:仿佛就是一个平平和和却又亲亲热热的小姑娘,带着微微的征尘与汗水,在向我们诉说她背着空空的行囊、穿着轻轻的行装、载着淡淡的念头,走啊走着、看啊看着、想啊想着、说啊说着的这些貌似可有可无却又让人难以释怀的话题。在记事中纪实。通观这百日之"记",这本书的初衷也许根本就不是为了写  相似文献   

17.
正民国女作家的画,是一个尚未出版的领域。编辑好这套书,我对水墨世界产生了持久的探索兴致。民国女作家的画,是一个尚未出版的领域。2011年9月,我上报了一套这样的选题,得到了中国青年出版社领导的支持。丛书名确定为"民国才女书","书"即是书写,又是书画。每册书名定为"自述自画"。选定,潘玉良、陆小曼、凌叔华、苏雪林这四本。就此,开始了比较漫长的编辑过程。女作家的文章,拟选其散文。但潘玉良流传下来的只有《我习粉笔画的经过谈》这一篇文章,于是采用了画传形式。陆小曼的散文也不足一本书,于是,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圣贤人生丛书”,1993年11月出版,现在看来各方面反响都还好,初版1万册售完后,再版1万册又已售完。台湾版1994年4月订约,今年上半年已出齐。 这套书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从民族文化这一点上说,无论是作为民族精神的铸造与传播,还是作为文明史的杰出人物,中国圣贤都居于突出的位置。其直接原因,则是我自己的那本《庄子的人生哲学》。那本书一出版,反响即相当好,并被台湾某出版单位看中。但那本书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书名显得学究气,二是孤零零的一本,构不成一种气候。不过由此我想到中国圣贤这个群体,想到存在于读书界的,由文化哲学到人生哲学的思考。这种心态,可以说是这套书最早的影子。  相似文献   

19.
北京落着秋雨。临去机场的时候,我从书架上取出一本《远航集》放进手提包里。我想路上再翻翻这本书。翻翻这本书,是想回忆书的作者华山同志。昨天——9月22日,华山同志在广州去世。我去广州,是去帮助料理他的后事,那心情正象这落着秋雨的日子。可是等到在飞机里坐下,打开《远航集》,好象又看见了作者——一个乐观健谈,风风火火的新闻记者。这使我忘掉了他的死,想起了他的生。他在中国新闻界,当然是长辈,我原本不认识。我最初读他的作品,还是三十六年前在上海学新闻的时候。先是读他写抗日战争的几  相似文献   

20.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勤奋的书,也是一本思考的书,智慧的书。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业务的书,也是一本学术的书,做人的书。新闻界的朋友们出版过许多书籍,而像《记者心语》这样的书,还不多见。它不是一般的作品集,不是记者采写的社会事件和社会问题,也不是一般的新闻学著作,而是作者在实践中“理性化感悟”的集锦。作为一个多年从事新闻工作的老记者,我阅读这本书,有一种亲切之感,好像是同行、朋友之间在谈心。作者的许多心得,引起了我的同感,给了我不少启迪。近几年来,我反复强调重视“观念”问题。主要有三个原因:一个原因,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