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邱金太 《东南传播》2010,(10):141-142
电视新闻节目"兴奋点"设计得当与否,决定观众参与节目的积极性与否。"兴奋点"动情、新鲜,富有感染力,提高了电视新闻节目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这里,笔者就自己的一些学习心得和实践体会,对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计"兴奋点"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嘉兴新闻频道自制日播电视新闻节目共3档,总时长100分钟。1档时政主新闻,涵盖政经、科教文卫及服务类信息,日播消息量15—17条左右;2档民生新闻,日播消息量分别在10条和8条左右。尤其是最"接地气"的民生新闻《小新说事》,尽管信息容量有限,收视率却不逊于中央及省级媒体,2012年全年平均收视率突破15个点以上。嘉兴新闻频道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改革探索中发现,如果把新闻视作一种文化商品。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播前“三审”是一项行之有效的重要工作制度。三级审查着重审导向、审事实、审文稿、审视频、审编排。媒体融合背景下,地方台应坚持执行“三审”制度,强化把关意识、细化制度设计、加强督促检查、落实终审责任,确保电视新闻政治导向正确、新闻事实准确、节目质量合格。  相似文献   

4.
谭笑 《东南传播》2010,(12):107-109
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电视新闻节目不断突破创新,从内容取向、播报语态上改变了以央视《新闻联播》为代表的"正说语态"。湖南卫视《晚间》栏目以"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来"说新闻",成为这场电视新闻改革的先行者。但2008年4月10日,《晚间》由日播节目变为周播节目,之后停播。时至今日,这颗被《纽约时报》称为"中国最流行电视台的怪味豆"仍未能重现银屏。笔者曾在此栏目实习多月,试图从媒介的受众定位、品牌传播的角度分析,破解《晚间》的困局,为该名牌栏目的重生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5.
1999年出版的《镜头里的“第四势力”——美国电视新闻节目》一书,通过对美国电视新闻历史的考察和对大量电视新闻节目实例的分析,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关于美国电视新闻整体状况的草图。作者不仅从新闻学、传播学的角度对美国电视新闻进行了分析,还涉及到了在美国电视新闻节目的管理和制作中运用的管理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内容,虽然书中所讲的内容并不是目前我国新闻传播界争论的热点,虽然中美两国国情不同、新闻体制不同,但是我们以“拿来主义”的态度可以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6.
电视新闻中的主题报道是指综合运用电视元素,以新政策的出台和落实,新成就的展现和总结等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闻报道体裁,将重大主题转化为可视性强、说服力强、新闻性强的节目,力求报道开掘深入、立意高远,思想内容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这三大网络相互融合,带动了电视媒介与其他媒介的融合,这为电视新闻节目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电视新闻节目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成功,就需要从实现节目的伴随性;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受众粘性;引导负责任的舆论导向;打造电视新闻节目强势品牌等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媒体融合的角度出发,将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创新与技术创新作为主要研究内容。在结合实践观察并参考相关研究资料、明确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形态的具体影响下,围绕具体电视新闻节目案例。从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制播形式以及新闻发布形式等方面为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如何在媒体融合下实现有效创新提出几点策略,并对当前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节目中使用的创新技术进行简要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高源 《声屏世界》2010,(4):47-47
本土化是城市电台生存的基础,是城市电台的灵魂。城市电台的节目要想保持鲜活持久的生命力,必须立足本土文化,用本土文化的观点和视角对内容和题材做进一步的挖掘与弘扬,以一种"土"的审美贯穿在节目中。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应用"云计算"理念,建设多媒体综合业务制播平台的基本过程,并对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该平台建设过程中,通过正确引入多项技术创新,解决了复杂台内系统造成的建设难题,有效实现了音视图文以及新媒体多种形态综合业务的服务能力,并且成功架构了多业务流程的相互关联和智能协作的节目内容资源池。率先提出了自主技术控制保障体系,确保作为"云计算"文件服务器存储节目内容的灵活性。由于采用开放式应用设计体系,有效满足平台随外部需求而应变的发展策略。最后,对用户使用平台时的工作"粘性"进行了概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李青青 《东南传播》2016,(11):44-45
电视新闻报道节目的受众是人,它所取材的新闻内容反映的也是人,在当今社会物质生活越来越繁荣的同时,电视荧屏上则更加呼唤具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新闻作品,因此人文关怀在节目中的渗透已经是大势所趋,同时这也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能否秉承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去反映普通人真实的生存状态,表达节目对于人的关爱、尊重和理解,是电视新闻报道能否打动观众的关键。而播音员主持人是新闻报道的最后一扇门,受众到底能够接受多少,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播音员主持人如何将新闻信息通过自我"加工"。所以无论配音还是口播,对稿件的二次处理都应该时刻把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作为一个重要的实践准则,完成从被动播到到主动播报的角色转变,真正实现播报中的人文"二度"关怀,做到既能够反映现场情况又能够体恤民心,产生能够冲击人心灵情感的力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微博的普及,信息的编播方式正在发生改变,传统电视新闻节目当顺势而变。探索传统电视新闻节目与微博共存的融合之道,提出4种融合方式,以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口播新闻形式活泼,不拘一格,又有着较强的时效性和兼容性,因此,它已成为当今各类电视新闻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拟就笔者几年来担任口播新闻编辑工作的体会,试论电视口播新闻编辑的一些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14.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在其“央young”系列综艺节目的制作传播过程中,结合媒介融合及5G技术,在内容、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创新。科学技术的运用、表现方式的演进,提升了节目的沉浸感;短视频平台的互动,增强了节目传播效果;多形式创新内容,提升了用户审美体验。该系列节目作为网台联播、新媒体矩阵推播的现象级综艺产品,是内容、渠道、节目形态深度融合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电视新闻节目播音员纷纷就播音方式进行大胆的探索和改革,一些新闻节目播音员已向主持人“转轨”,这是时代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近年来我国电视综艺类、专题类节目主持人如雨后春笋,队伍不可谓不大,节目不可谓不多。但只有新闻节目主持人(尤其是消息类新闻节目主持人)的出现,才是中国电视节目主持人队伍真正趋向成熟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岳坤莉 《新闻窗》2013,(1):79-80
现代社会,新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是人们获得信息、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近年来,随着电视的迅猛发展,新闻类节目的播报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在广播电视不同类型的新闻节目中,我们既可以听到“播”,如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代表的各台新闻联播节目,也可以听到“说”,如各台的新闻杂志类节目,还可以在同一个节目中听到说、念、播,例如现在流行的一些读报节目。  相似文献   

17.
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浪潮性”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被誉为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标志。就业界而言,自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创性地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后,相继引起了业内,尤其是城市电视媒体对其内容选择价值及节目组织样式的效仿。“民生新闻”也由此成为业界及学界广泛应用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18.
在经历了用户数量激增的时期之后,微博用户规模开始减少,使用率和活跃度都出现下降的态势。在这一态势之下,分析采用"电视—微博"互动形式制播新闻节目的电视台即将或已经面临的困境,并从这一实际出发给出应对策略,对于电视新闻制播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大众媒体的电视新闻,不但内容要创新,形式要创新,电视新闻运作更亟待创新,因为它是电视新闻节目改革发展的支撑点。只有创新运作,才能从根本上创新节目、优化节目,提高节目的效益,发展和壮大电视新闻事业。创新电视新闻运作当前要着力实现五个转变:  相似文献   

20.
一、电视新闻中的“说”新闻“说”新闻,是指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对新闻内容进行口语化表述,它有别于过去新闻播音员的播报新闻。这种方式的要素和特征是主持人通过“说”的形式对所传达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