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浅析约翰·邓恩玄学诗中奇喻的哲学意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艺复兴时期的玄学派诗人在英语诗歌的发展历程中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他们的诗歌最突出的特征便是善于运用富于哲学意味而发人深省的奇思妙喻,而约翰·邓恩更是把奇喻发挥得淋漓尽致.围绕邓恩最具代表性的奇喻"圆规","跳蚤"和"太阳"三个意象,可以分析约翰·邓恩的玄学诗中奇喻的哲学意味.  相似文献   

2.
论邓恩爱情诗《别离辞·莫伤悲》中的玄想比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根据玄学派诗人善用奇喻这一最突出的特点 ,对玄学派领袖约翰·邓恩在其爱情诗《别离辞·莫伤悲》中如何运用玄想比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试论玄学比喻对现代派英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玄学比喻是十七世纪以约翰·多恩(JohnDonne)为首的玄学派诗人在其诗歌创作中所运用的一种奇特方式。但直到二十世纪初,人们对十九世纪那种甜蜜腻人软绵绵的风格感到厌烦时,经过艾略特等现代诗人的极力倡导,玄学派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才得以重新确立。本文试图就玄学比喻对现代派英诗的影响作一探讨,从而揭示出“现代诗晦涩难懂”的一些内在奥秘。  相似文献   

4.
冯发云 《培训与研究》2007,24(11):20-21
新批评理论以文本为关注焦点,采用细读式方法论,长于诗歌分析。由于它与玄学派诗歌产生的社会历史语境类似,使得玄学派诗歌与新批评思维叠加在一起。在新批评的视野中玄学派诗歌富含张力与反讽、意象与曲喻、戏剧性与伪逻辑等特点,这在《致他的娇羞的女友》中得到全面体现。  相似文献   

5.
郭静 《文教资料》2009,(34):18-19
很多学者认为,17世纪在英国兴起的玄学派诗歌是17世纪巴洛克文学的代表,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玄学派诗歌产生的背号和思想内容等方面,简要分析了玄学派诗歌文化中的非巴洛克主义及其对当时整个社会文化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唐长孺先生玄学研究的学术概念,认为在三、四十年代学术界对魏晋思想指称未一的情况下,唐长孺先生自觉区分了清议、清谈、玄学等概念,为学界作了重要的筑基工作。本文推测唐长孺先生对玄学的定义来自汤用彤先生,其治学路线则继承了陈寅恪先生,注重思想与实际政治之关系。本文对唐长孺先生玄学论著中所谓政治理论进行了分析,认为涉及人生哲学、政治哲学、政治学三个层面,而以政治哲学为核心。这是唐长孺先生玄学研究的特色,也是与陈寅恪先生观点差异之所在。这种差异来自陈、唐二位先生史观的不同。陈先生从社会史观出发,关注士大夫之出处进退、本人态度及辩护自身立场;唐长孺先生从唯物史观出发,强调玄学的阶级属性,将玄学看作统治阶级门阀士族的政治哲学。  相似文献   

7.
英国十七世纪的玄学派诗歌与中国东晋时期的玄言诗不仅在名称上非常接近,在历史背景上亦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乱中求进,积极介入生活,十分注重诗歌形式,努力进行艺术创新;而后者则乱中求退,消极避世,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前者“玄”在艺术手段,后者则“玄”在思想内容。二者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玄言诗的迅速湮灭和玄学派诗歌的后来居上,同样都为揭示诗歌与社会、哲学和宗教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张薇 《安顺学院学报》2009,11(5):12-13,25
英国十七世纪的玄学派诗歌与中国东晋时期的玄言诗不仅在名称上非常接近,在历史背景上亦有相似之处。但前者乱中求进,积极介入生活,十分注重诗歌形式,努力进行艺术创新;而后者则乱中求退,消极避世,严重脱离现实生活。前者“玄”在艺术手段,后者则“玄”在思想内容。二者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也大相径庭,玄言诗的迅速湮灭和玄学派诗歌的后来居上,同样都为揭示诗歌与社会、哲学和宗教的辩证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张秀娟 《考试周刊》2007,(37):129-130
玄学派诗人出现于十七世纪,通常喜欢在他们的诗歌中运用别出心裁的比喻(conceit)。约翰·邓恩被认为是玄学派诗人的重要代表,其代表作《跳蚤》是被收录次数最多的诗篇之一,诗作以诗人向情人求爱的口语体写成,比喻出乎通常想象,反映了邓恩式的奇想。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中国现代思想的探索发展进程中,1923年的科学与玄学论战是继五四之后又一场关涉对中西方文化不同认识和抉择的学术思想论战。笔者认为在学术层次上科学派虽然取得优势,但在哲学层面上科学与玄学的认识论相互对峙,不容相互代替;科玄论战的实质依然是中国学术思想界面对西学东渐问题所产生的意识形态分歧,这场论战展现的是东西方不同人生信仰的操持及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11.
英国诗人邓恩的玄学派诗歌意象及其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英国17世纪文坛出现了一个独特的诗歌流派,称为"玄学派"诗歌。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是这个流派的代表人物,他因在诗歌中精妙地运用"奇喻"的比喻手法而蜚声文坛。本文对玄学派诗歌采用的比喻手法进行分析,探究其独特性,进而阐述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现代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T.S.艾略特是英美现代诗歌中开创一代诗风的先驱,在开创现代诗风时艾略特也借鉴了传统,其中主要一点就是英国17世纪玄学派诗歌的传统。在艾略特早期的诗歌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对玄学派诗歌传统的继承、结合和发展,还可以看到他通过各种具有玄学味的新颖意象和晦涩难懂的诗风来反映西方现代社会复杂深刻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一、魏晋玄学和诗歌魏晋时代是中国哲学的黄金时代,是一个思辩的时代,以宇宙本体为根本论题的玄学,大大提高了当时人们的哲学思维水平,玄学的一些重要命题,带来了思想方法上的革命,文学总是以哲学作为理论基石的,玄学作为时代精神,不能不影响魂晋时代的诗歌创作。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社会声誉不太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现实生活的节奏太快,人们面临着诸多生存的实际问题的压力,给人的印象是,哲学对解决现实的生活压力没有用处;其二,以往对哲学的解说,往往将其与“玄”结为一体,使人们形成哲学即玄学的印象,并认为玄学是无用的;其三,在社会教育体系中,哲学一直作为政治课,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英国玄学派诗歌鼻祖约翰邓恩的爱情诗一直饱受争议,本文将重点解读其爱情诗中蕴含宗教笔调,探求其爱情诗篇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玄学是道家哲学在魏晋时期的新形态。此后,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派,道家哲学没有再继续发展,但通过道教、儒学以及中国化的佛学,道家思想又得以不同程度的体现。道教哲学作为玄学之后道家哲学新的发展形态,从道家哲学的转型及其与道教思想的内在联系中能够得到说明;而道家思想在儒、佛中的体现,则不能视作道家哲学的发展。同时,有必要从道家与道教关系的角度,深入探究玄学之后道家哲学不再发展的原因;把道家和道教都装在"道学"框架里的观点也值得进一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竹林玄学是魏晋玄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前人之论多从“名教”与“自然”的角度,以向秀、嵇康的学说为纲目,阐明其与何晏、王弼玄学的异同。其实,除了这一内容外,竹林玄学主要的还是从人生的角度着眼,以全身养生为终极目的,是为人生的哲学,这主要是以嵇康为代表。  相似文献   

18.
玄学诗因其独特的写作技法和深邃的哲思而深受关注。文章运用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理论来分析玄学派诗人代表人物约翰.多恩之作《离别辞:节哀》中的奇喻,以探讨奇喻化玄学手段带来的新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作为20世纪上半期法国最重要的哲学家和生命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柏格森,以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创造进化论》阐明了他最根本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影响深远的以"生命冲动"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作为西方人本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流派在一战后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20世纪20年代那场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中,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为主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想成为了玄学派人生观的理论依据。本文通过对柏格森的《创造进化论》的阅读,从中挖掘柏格森的生命哲学的思想,并进一步探讨以生命哲学为代表的西方人本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年代对中国人生观的影响并对其做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唐君毅解读《肇论.物不迁论》,认为其般若学的主旨与立言方式皆与玄学相契合。首先对唐君毅这一哲学诠释的特色进行了探讨,指出这一诠释路向实际上含有对《物不迁论》的误读、误解;分析了《物不迁论》中是如何言说般若义理的,指出其言说特点在于"转俗见为真见",这一番转折或是唐君毅出现误读、误解的原因;并探讨了佛教所界定的自身义理与玄学理论的差别之所在,认为唐君毅所谓"般若与玄学相通"、"《物不迁论》兼通般若与玄学"的说法,其实是很难成立的。在某种意义上,对唐君毅之《物不迁论》哲学诠释的考察,可以视为民国时期熊十力《新唯识论》所引发激烈争论的余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