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楼梯时,看到地上的一片纸花,我习惯地弯下腰捡起来捏在手中;刚走几步,又发现地上的一撮不知是哪个调皮学生刚刚吐下的口香糖渣,于是,我又弯下腰用手中的纸花将其抓起。未等起身,一同事经过,笑着说:“真应该让我们的学生过来看看这一幕!”我笑着答道“:学生不是在时时看着我们吗?”  相似文献   

2.
上楼梯时,看到地上的一片纸花,我习惯地弯下腰捡起来捏在手中;刚走几步,又发现地上的一撮不知是哪个调皮学生刚刚吐下的口香糖渣,于是,我又弯下腰用手中的纸花将其抓起。未等起身,一同事经过,笑着说:“真应该让我们的学生过来看看这一幕!”我笑着答道:“学生不是在时时看着我们吗?”是啊,学生在时时看着我们。“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人人皆知的育人方法。学生,尤其是小学生善于模仿他人的言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成为他们效仿的内容。我们常说的“一看这些学生就知道是××老师带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从职业要求来讲,作为…  相似文献   

3.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使他们增长智慧。例如,在进行一年级“加减法口述应用题”的教学时,我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出示如下一幅图,引导学生观察。然后,提问学生:“你们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动物?”学生:“图上画的是猴子。”老师:“这些猴子都呆在什么地方?”学生:“有的猴子在树上,有的猴子在地上。”老师:“树上有几只猴子?地上有几只猴子?”学生:“树上有4只猴子。地上有3只猴子。”老师:“你们比较一下,这些猴子都一样吗?”学生:“有大猴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一种教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大量实践表明:“活”教法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是笔者探索“活”教法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添加佐料法。第一次教学《挖荠菜》(初中语文第二册第七单元),学生如同文中“孩子迁就妈妈吃荠菜”一样迁就着我的教学,是“代沟”所为?还是教法乏味所致?我带着这些困惑在第二次教学《挖荠菜》时,便试图添加佐料:孔子的学生问孔子什么东西最好吃?请大家代孔子答问。同学们七嘴八舌,  相似文献   

5.
彩带庆元宵     
灵灵 《小学生时代》2015,(3):22-23,31
瓜瓜: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喜庆祥和的元宵节,外面鞭炮声声,我们是不是也庆祝一下?6灵灵:放烟花不环保。我们来个环保又好玩的庆祝方式。瓜瓜:什么呀?快说来听听。6灵灵:这里有一盒彩色纸片,我们可以撒纸花欢度佳节。瓜瓜:撒纸花?好呀,天女散花咯。我撒,我撒,纸花好漂亮!6灵灵:开心吧?瓜瓜:当然开心了,生命在于运动。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十足的“大笨蛋”(爷爷曾指着我的鼻尖这样说我),可不知为啥,我竟然神不知鬼不觉地当上了班长,学习成绩还排上了第一,几次县作文比赛,我还“榜上有名”呢!谁信?事情还得从幼儿园说起。上幼儿园时,我很笨,老师家长都认为我无药可救了。我起初还硬挺着,可后来也觉得自己真没用。就说与同龄的孩子相比吧,人家得了一朵小红花,我心里那个“嫉妒”哟,可表面上却装作毫不在乎。有时,还甩出这么一句:“哼,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一朵纸花吗?又不是真的,谁稀罕!”慢慢地,我跨出了幼儿园,正式地成为了一名小学生。在一年级,我们这些小孩童亲密…  相似文献   

7.
小学四年级开设地理课。四年级学生对“地理”一词是很陌生的。什么叫“地理”?地理课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学地理?他们对这些问题都弄不清楚。因此,在上新课之前,必须上好地理始业课。下面是我上地理始业课的教学实况。我在黑板上写了“地理”两个字,问:哪个同学知道什么叫“地理”?有个学生答:地理就是讲大  相似文献   

8.
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课堂能使参观者用上“震撼”、“颠覆“、“革命”、“感动”这样的词,甚至“说不出话来”?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教改敢于任何时候开放所有教室,任参观者随意进出“检阅”,制造当今教育一大“奇观”?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被别的地方学去后便立竿见影地收到成效,令人发出“方法决定一切”的感慨?杜郎口,鲁西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镇,无疑是2006年中国教育的“注意力中心”。参观者蜂拥而至,他们带着满脸的疑惑和试图有所发现的冲动。入秋时节,带着同样的疑惑和冲动,我和同事来到了杜郎口。丰收后的鲁西平原弥漫着烧秸秆的味道,而我的大脑却被一个问题完全占据着:杜郎口中学课堂的核心特征究竟是什么?如果只给你半分钟的时间,该怎么说?  相似文献   

9.
在上“纸”一课时,我先为学生表演小魔术“自动开放的纸花”。出示几朵用纸做成的花骨朵,请学生想办法让花骨朵自动绽放,孩子们用了不少方法,可效果都不好。此时,我端来一盆水,对大家说:“花儿要开,是需要营养的,老师这里有一盆营养液,大家把花骨朵放进去,看看它们会绽放吗?”当花骨朵落入“营养液”后,奇迹出现了,花骨朵全都快速、自动地绽放了,孩子们一阵欢呼。紧接着我又出示几朵纸花骨朵,让孩子们自己来试试“营养液”的魔力,当孩子们迫不急待地把花骨朵放入“营养液”中,等着观看盛开的花朵时,花骨朵却迟迟没有绽放。“这是怎么回事,难道‘营养液’没有‘营养’了?”孩子们的心里嘀咕着,  相似文献   

10.
常可听到一些语文教师的诉苦:“教书难,教语文更难”。“辛辛苦苦备课,但学生上课不听。我的那些学生是木头一根,启而不发……”从这些话语中,不难看到这些教师知晓学生的“学”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否考虑到自己的“教”的问题?在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时心中有否“学生”呢?我先后听了数百节语文课,感触最深的一点就是语文课堂教学普通存在程式化、模式化。教学服务的对象——学生,往往被忽视、被冷落、被当作陪衬,致使我们的语文教学常常事  相似文献   

11.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因素,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致力于语感的培养。几年来我参加了“教学与学生形象思维发展的研究”的课题实验教学。我们以联想方法为主组织课文教学(主要是指阅读教学)过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语言文字及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景,进一步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激活学生头脑中的表象,发展形象思维,扎扎实实地提高语感能力。 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低、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理解,培养学生语感能力。如:在教学九义教材第一册第五课《小竹排在画中游》,我根据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只注意事物的表面现象的特点,注意让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词语。例如在讲到“树木”一词,我这样设计提问:“许许多多的树,我们叫树木。一棵树叫不叫树木?”学生根据老师给的定义,理解了“树木”这个词的含义,准确回答了问题。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启发联想,让学生体会课文中描写的情景:“这些树一棵挨一棵,书上用了哪个词来写它们?”学生回答:“密。”我又问:“像这样密密麻麻的树,你在什么地方见过?”学生联想自己的生活  相似文献   

12.
运用“案例”开展探究教学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几年的一线教学实践 ,在我的脑海里 ,学生数学学习中的“个例”不胜枚举 ,可谓是俯拾皆是 .我一直把这些“个例”(能给人启迪的 )小心地“珍藏”在我的教学札记里 ,只是有些散乱 .我常常在想 :能不能把这些“个例”加以整理 ,编写成富有探究价值的“案例” ,在课堂上呈现给学生 ,并运用它开展探究教学 ,倘能如此 ,那么“案例”不就成了取之于学生又用学生的一种难得的“课程资源” ,探究教学的途径不就得到了很好的拓宽 ?近年来 ,特别是来到浙江师范大学攻读学科教学 (数学 )教育硕士以后 ,我在这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 ,并喜见成效 .现…  相似文献   

13.
樊铮 《四川教育》2004,(1):46-46
听一位老师教学《剪枝的学问》。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找出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并就这4个词语提问。学生的小手纷纷举起来:“我”为什么会满怀好奇?“我”为什么一脸疑惑?“我”对什么将信将疑?将信将疑是什么意思?……上述案例中,虽然学生提的问题不能说没有一点价值,但内容几乎是雷同的,归纳一下,不过就是对“我”为什么会有这些心理变化提出了疑问。这样看似自主的学习方式,实则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都没有得到有效地训练和拓展。由此,我想到了另一堂语文课《最优秀的人是谁》(自选课文)。上课伊…  相似文献   

14.
在教学二年级第三册教材《角的初步认识》中,很多老师是这样教学的: 出示红领巾、三角板等物品。师:“小朋友,这些物品中有角吗?”生:“有”。师:“谁来指指看?”生:“我来,我来。”学生充满激情。可同学们通常是这样指的,如图1。  相似文献   

15.
《华章》2007,(Z1)
一、在自读自悟中渗透教师在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仅在重点感悟阶段需要,在自读自悟阶段同样需要,我们要把人文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教《长城》一课,学生在初读课文时,有一句“成千上万的参观者登上长城,目睹了长城的坚强、刚毅、庄重的形象,无不赞叹:啊,确实了不起”,我抓住“成千上万的参观者”  相似文献   

16.
一、想像与创新在作文教学中 ,利用简单的图形及图形组合 ,使学生从形及物 ,从物及事 ,从事及理 ,逐层地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 ,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力。上课时 ,我在黑板上画“——”,启发学生看到这个图形 ,你能想到什么事物 ?学生说 :“想到教鞭、公路、管灯、独木桥、粉笔……”我又画“”线 ,学生说 :“想到心电图、海浪、山头……”接着启发学生 ,能回想一下和这些物体有关的事情吗 ?回想一下在这些地点你曾有过的经历 ?有的学生说我看见就想到大海 ,想到在海边 ,被巨浪打入海底 ,有惊无险的事情 ;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 ,就想到心…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鱼》一课时,学生通过观察活鱼、观看录像、小组讨论等方式,轻松、愉快地掌握了鱼的特征。此时,按教学要求已经完成了新授任务,但学生兴趣仍然很高,我便再次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许多同学举起了手,有的问:“鱼是怎样睡觉的?”有的问:“飞鱼是靠翅膀飞的吗?”有的问:“泥鳅属于鱼类,为什么有时能生活在岸上?”有的问:“乌贼、章鱼不是鱼,它们也是用卵繁殖后代的吗?”…… 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一、质疑问难,引导学生自己找答案,以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如在讲小学历史《红旗插上“总统府”》一课时,我就提出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为什么说除了西藏、台湾和沿海一些岛屿外,全国领土基本上解放了”,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什么时候开始?主要任务是什么?这些内容在哪一篇课文中学过?待学生回答后,我就概括如下: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自“五四”运动开始,因为这次运动是一次彻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真实的教学片断:师“:×××同学,请说一下你的答案。”生(懦懦地)“:我做的恐怕不对。”师(惊讶地)“:为什么?”生“:我的得数不好。”在上述案例中,学生只说了短短的两句话,然而他留给我的感受却只有:震撼!一、数字也有好坏?!众所周知,数字是最真实的,也是最中性的。无论你是帝王还是乞丐,也无论你是英雄还是匪寇“,1”就是“1”“,2”就是“2”。然而如今这些最中性的数字也被学生贴上了“好”与“坏”的标签。不是吗“?我做的恐怕不对”的直接原因竟然是“我的得数不好”。作为一名教师,我不能不想:是谁让学生形成了这一认知?或…  相似文献   

20.
“作文课,难得过。”这是我校学生曾经流行一时的口头禅,说明作文教学非改革不可。我经常想:为什么语文教学时数那么多,讲得那么细,学生写起文章来却那么作难?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几年来,我带着这些问题,对小学作文教学作了一些改革的试验,尝到了一些甜头。下面是我的几点主要做法。(一)围绕作文组织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不外乎读、写两个方面,而写又是主要矛盾。学生进入写作阶段以后,“写”就主要是体现在作文上。作文是一种思想和文字的综合训练,是语文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