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运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典型相关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研究新疆不同气候区气温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地表水资源的影响。结果如下。1)近50多年来,新疆气温和降水分别以0.32℃/10 a和8 mm/10 a的倾向率增加,气温增加趋势更显著,且以最低温增温幅度最大。2)气温和降水在1987年发生显著突变,突变后气温的增长幅度更大,而降水由突变前的弱下降趋势变为突变后的弱上升趋势。3)气温和降水的增长率自北向南逐渐减小,北疆暖湿变化明显。4)阿尔泰山南坡区和天山北坡区的地表水资源主要由水文年降水变化主导,而天山南坡区和昆仑山北麓区的地表水资源主要由5-9月气温变化主导。  相似文献   

2.
1957-2012年新疆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与降水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57-2012年艾比湖流域7个气象站点的24 h日降水量、逐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资料,选取22个表征极端气候变化指数,利用线性趋势估计和Mann-Kendall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该流域极端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下:1)近56年,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暖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冷指数呈减小趋势,而极端最低气温和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分别以0.78和0.33℃/10a速率明显上升;除连续干日以3.63 d/10a的幅度呈显著减小趋势外,其他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2)冷日持续日数和极端最低气温的增温幅度分别明显大于暖日持续日数和极端最高气温,而夜指数(暖夜、冷夜)的变暖幅度也明显大于昼指数(暖昼、冷昼);与全球其他区域相比,艾比湖流域气温暖指数的变化幅度总体较小,而极端冷指数和降水指数的变化幅度较大。3)3种大气环流指数对艾比湖流域极端气温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北极涛动指数 > 北大西洋涛动指数 > 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指数,而对极端冷指数的影响最为明显;对极端降水指数也有一定影响,但影响较极端气温指数小。4)除极端最高气温外,其他暖指数和年平均气温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除月最高气温极小值和极端最低气温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外,其他冷指数和气温日较差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大部分极端降水指数与年降水总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气候变化下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潜在蒸散量的变化特征。利用基于库车县、沙雅县和新河县三个气象站1961~2012年逐日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最高气温、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平均风速等数据,运用Penman-Monteith计算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年和四季的潜在蒸散量,并研究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过去52年,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年和四季的潜在蒸散量都呈增加趋势,其中年潜在蒸散量增势为12.34 mm/10 a,经历了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过程,且后期的增幅大于前期的减幅;四季中,春季增势最为明显,夏季和秋季次之,冬季增势最弱;夏季潜在蒸散量最大、春季和秋季次之,冬季最小。年潜在蒸散量在1989年发生增加突变,并在2001年达到显著水平,且存在28年的大周期和16年的小周期。  相似文献   

4.
通过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对星云湖水体及表层沉积物各形态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差异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星云湖表层水体各形态磷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分异性,磷的浓度总体呈现从北向南逐渐升高的趋势.而底层水体各形态磷空间差异较小,全湖无明显变化趋势.表层沉积物中总磷以无机磷为主,占总磷的64.61%~90.79%,呈现从北向南逐渐递减的趋势,有机磷含量相对较低.无机磷中各形态磷的含量由高到低依次是Ca-P>Fe/Al-P>NH4Cl-P.  相似文献   

5.
对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1990—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该保护区呈现气温升高,降水量减少,无霜期延长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2000—2019年内蒙古草地地上生物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分别构建基于实测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AGB)和遥感指数的随机森林模型。在验证可靠的基础上,模拟2000—2019年内蒙古草地最大AGB。结果表明,内蒙古各处草地的年均最大AGB为(82.74±56.34) g/m2,东北高西南低;由高到低依次为:温性草甸草原、低地草甸、温性典型草原、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总体上,年均最大AGB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低地草甸和温性典型草原增加最为显著。最大AGB呈增加趋势的面积占70.62%,显著增加的面积占16.28%;所有类型草地最大AGB显著增加的面积均大于显著降低的面积。然而,所有类型草地最大AGB的增加均是波动的,其中,温性荒漠的波动最小,温性荒漠草原的波动最大。夏季气温与累积降水的交互作用对AGB的正效应最大,其次为1—8月总降水量,而夏季气温对AGB的影响不大,且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7.
工业控制系统常发生的故障是执行机构和检测装置的故障,且故障信号多是突变性的.传统的Fourier分析由于在时域缺乏空间局部性,只能确定一个函数奇异性的整体性质,而难以确定奇异点在空间的位置及分布情况,难以检测到突变信号.小波变换具有空间局部化性质,而且时域窗和频域窗的宽度可调节.对系统的输入、输出信号进行小波变换,利用该变换求出输入输出信号的奇异点.仿真实验证明了小波变换在故障检测中所具有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利用四川盆地50年(1961—2010)来122个气象台站观测资料,分析盆地年均干能见度时空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四川盆地干能见度多年均值为18.8km,并存在与气候、人口分布、工业和城镇发展紧密相关的4个低值中心(约11km左右).2)盆地中约71%的站点(87个)的干能见度呈下降趋势,其气候倾向率在-4.5~-0.07km/10a之间;约29%的站点(35个)的干能见度呈上升趋势,其气候倾向率约在0.08~3.3km/10a之间,干能见度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于盆地的北部边缘.3)盆地干能见度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夏季最好,冬季最差.4)干能见度下降趋势主要与风速下降、气温变暖、能源消耗和人口增加带来的人为排放的增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
选取中国东部E-W和N-S两条环境断面的表土,对其进行磁化率测定并分析土壤磁化率的空间变化特征及其与年均温、年均相对湿度和年均降水量(MAT、MARH和MAP)等现代气候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E-W断面上土壤χlf(低频磁化率)和χfd(频率磁化率)空间分布具有东高西低的特征;N-S断面上χlf随纬度变化复杂,χfd有向北逐渐降低的趋势。在0℃≤ MAT ≤ 12℃或MAP ≤ 1 000 mm时,χlf随MAT和MAP的增加而上升;当MAT>12℃或MAP>1 000 mm时,χlf表现出相反的变化。χlf与MAP的回归方程表明磁化率可以作为古降水的定量重建指标。研究结果显示磁化率在用于古环境重建时具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在200 ≤ MAP ≤ 1 000 mm的地区较好反映古降水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统计分析的方法,使用武都区1959~2008月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武都区近50年来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武都区年平均气温和春夏秋冬四季平均气温的变化均呈上升趋势,但气温变化在各季节的幅度不同,冬季上升幅度最大,夏季最小,并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9.1%,进入21世纪年降水波动不大,2006年以后降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且气温和降水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11.
乌海市是中国西北干旱区主要的煤炭工业城市之一,其PM2.5浓度变化特征、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尚不清楚。基于2016—2018年乌海市PM2.5逐小时质量浓度数据,采用聚类分析法、潜在来源贡献函数(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oncentration-weighted trajactory,CWT)等探讨乌海市PM2.5的输送路径及潜在源。结果表明:2016—2018年乌海市PM2.5质量浓度年均值呈下降趋势,冬季PM2.5浓度最高,夏季最低。聚类分析表明西北方向路径是乌海市四季PM2.5主要的输送路径,乌海市气流在春、秋、冬三季均来自于西北长距离输送,其PM2.5平均质量浓度约97.96~151.33μg·m-3,而在夏季短距离输送气流是主要的输送路径,其PM2.5平均质量浓度约87.11~96.88μg·m-3。PSCF与CWT分析表明冬季PM2.5的潜在源区范围最大,主要源自库姆塔格沙漠、柴达木盆地、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以及河西走廊等地区;春、秋两季PM2.5的潜在源区主要位于库姆塔格沙漠及河西走廊地区;夏季的潜在源区范围最小,主要来自河西走廊局部地区。PM2.5重污染期间,其主要路径来源于西北方向,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青海北部与甘肃交界处、新疆东部零星地区以及乌海南部地区。这些结果说明乌海市PM2.5污染的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干旱荒漠区,因此,防风固沙和减缓土地荒漠化技术的实施可有效改善乌海市和西北干旱区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1-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和同期气象数据,分别在年际和月际尺度上分析林地、草地、耕地和其他用地NDVI的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内蒙古地区的NDVI存在明显的地域性差异,总体呈现由东到西递减的特征;2)内蒙古地区NDVI整体呈增长趋势,增长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耕地、草地、林地和其他用地;3)近15年中,内蒙古地区整体呈现降水增多的趋势,温度变化不明显;4)年际尺度上,降水对内蒙古地区NDVI年际变化起决定作用;5)月际尺度上,年内植被NDVI变化受降水和温度的共同影响,草地和耕地NDVI对降水和温度的响应均存在时滞效应,而林地和其他用地仅对温度的响应有一定的时滞性。  相似文献   

13.
利用第5次耦合模式计划(CMIP5)的24个模式模拟数据,与英国East Anglia大学气候研究中心Climatic Research Unit(CRU)提供的2006—2017年的月降水格点数据进行比较,通过误差空间分布、误差百分率、标准差以及误差趋势分析,对多模式集合下的中亚降水预估误差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模式集合对中亚大部分地区的年均降水预估偏多,尤其是东南部帕米尔高原与西天山的少数区域,误差偏大明显;夏半年(6—11月)在中亚东南及南部部分地区降水预估明显偏多,对中亚东北大部分区域降水预估偏少但不明显;冬半年(12及1—5月)中亚大部分区域降水量预估偏多,帕米尔高原西部部分区域以及巴尔喀什湖东部降水预估偏少,预估偏多与偏少均不明显。同时发现,中亚西部与西北部年、夏半年、冬半年模式间标准差均小于中亚东部及东南部;中亚大部分地区尤其中部的年、夏半年与冬半年降水预估误差均呈现减小趋势;厄尔尼诺年以及拉尼娜年的降水预估误差的空间分布决定多年平均预估误差分布特征。各种误差分析表明,直接使用CMIP5模式预估未来降水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可能多来自模式本身存在的问题,如分辨率及地形处理、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降水物理过程等描述不完善。  相似文献   

14.
对黄土高原的灵台和泾川黄土 -红粘土序列进行了磁性地层学和沉积学研究.古地磁研究表明,泾川剖面的底界年龄为 8.0Ma,这比灵台剖面的底界年龄老 1.0Ma.通过空间上红粘土剖面的地层对比,发现灵台红粘土序列相对较为完整和连续.该剖面可以作为中国北方晚第三纪红粘土的标准剖面.野外观察和粒度分析均表明灵台和泾川红粘土沉积为风成沉积.通过对南北向黄土大断面粒度参数的系统分析,初步建立了 粉尘沉积的粒度参数———沉积区距源区最小距离"的半定量模型.根据这些模型推测,红粘土的主要源区可能在现代的巴丹吉林沙漠及其以西地区.灵台剖面的游离铁/全铁值变化表明,晚中新世以来东亚夏季风经历了非线性的演化历史.约 4.1~ 4.8Ma间为黄土高原地区 7.0Ma以来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的时期.该气候事件的出现可能同全球温度背景较高及全球冰量较小有着动力学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对毛乌素沙地荒漠草原围封样地狭叶锦鸡儿 小针茅群落地上生物量进行了 7年逐月连续观测,建立了生物量对气候响应的逐月回归模型。研究表明,光、温、水等不同的气候因子在植物生长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其中降水因子在生长季各个月份都是显著影响因子,说明水分的限制作用突出。应用逐月回归模型对三种不同气候条件下生物量的波动范围进行预测,并将逐月回归模型与传统的累积回归模型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在大多数年份逐月回归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逐月回归模型是对传统的累积回归建模方法的有益改进。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东北缘若尔盖高原泥炭地一直是第四纪气候变化和地质活动的研究热点。通过210Pb放射性测年技术的恒定补给速率模式建立若尔盖高原花湖泥炭地30 cm泥炭剖面的高精度年代框架(1824-2011年),得出该年代序列下泥炭剖面的厚度沉积速率为0.16 cm·a-1,加权平均沉积通量为0.082 g·cm-2·a-1。通过泥炭的干容重和有机碳含量,计算出泥炭剖面的有机碳沉积速率,即近现代碳积累速率为86.12 g·m-2·a-1。结合气象台站观测数据、卫星观测模拟数据以及气候代用指标重建的气候数据,探讨年平均气温和年平均降水对该泥炭地碳积累速率的影响,得出花湖泥炭地对近现代气候变化的响应主导因子为降水。为进一步研究若尔盖高原泥炭地的泥炭发育和碳积累情况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积雪覆盖作为重要的地表覆盖类型,其变化对当地的水文环境、物候变化都有重要的反馈和调节作用。基于去云后的MOD10A1/MYD10A1逐日积雪覆盖数据,探讨黑龙江流域2002-2016年间的积雪时空变化,并结合同期气象数据,分析积雪面积与温度、降水等气象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黑龙江流域积雪日数增加的地表面积稍大于减少的面积;流域整体年积雪覆盖面积呈微弱的增加趋势,季节上表现为冬夏季略微增加、秋季轻微减少及春季无明显增减的趋势。2)不同时段的积雪面积与同期气候因子的相关性不同。其中春季3、4月份与温度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1),夏季6月、冬季12月以及2月与降水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秋季与最高温度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黑龙江流域14年来的积雪年际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之间相关性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将为研究气候变化、灾害防治以及人类活动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