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专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其中绝大多数属于中等及以上程度。不同性别、年级的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差异不显著。不同数学学习成绩的中专生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的差异极其显著。  相似文献   

2.
<正>一、"习得性无助感"的成因1."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自身因素。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有差异的。有的学生由于前期动手能力发展较差,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了动手表达能力困难。这些动手能力不足的学生,如果在学习上重视程度不够的话,很容易产生失败的体验和消极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不良的归因反应,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2."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教学因素。集体授课  相似文献   

3.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哀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之下。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呢,写作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那些切实可行的消除对策呢,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一、写作习得性无助感成因分析所谓习得性无助感(learned helplessness),指的是当有机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后所产生的一种无能为力、听天…  相似文献   

4.
对H省农村中学的8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累积生态风险对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的影响,以及积极心理资本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研究发现:(1)农村初中生积极心理资本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性别差异,累积生态风险和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存在年级差异;(2)累积生态风险显著正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积极心理资本显著负向预测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3)积极心理资本在累积生态风险和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为降低农村初中生英语学习习得性无助感,要从家庭、学校、同伴、社区等不同方面着力,减少高风险因素,为初中生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重视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培养,增强农村初中生的心理韧性、希望感,提高其学习动力、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强化家校社协同,家长履行“第一责任”,注重亲子间的感情纽带维系,主动配合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5.
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放弃努力的行为的反应,是从“无论个体自身怎么努力都于事无补”的想法而来的放弃行为。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是在一定的数学学习情境中诱发的,由于学生长期没有达到预期学习目标,屡次遭受失败的挫折,产生消极认知,确信自己对学习数学缺乏能力,产生无能为力之感,从而在动机、情感、认知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消极的特殊的心理状态。数学学习中习得性无助感往往使学生降低或丧失数学学习动机和自信心,怀疑自己的智力水平、数学学习能力,对数学学业任务放弃努力,产生一种焦虑、厌倦、学习信心丧失的消极的情绪状态…  相似文献   

6.
“习得性无助”学生及教育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习得性无助”是指一个人经历了挫折和失败后,面对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这种现象是由赛利格曼通过实验在狗的身上发现又在人的身上得到证实的,“习得性无助”现象具体到学生身上,表现为低成就动机,低自我概念,低自我效能感和消极的定势等心理特征,这一现象形成可归于外部因素,但更重要的应归于内部社会学习机制的作用,对于“习得性无助”学生,教师应采取的主要教育对策有:形成对学生的积极评价,创设良好班级学习气氛,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以及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解决问题的策略等。  相似文献   

7.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种现象,不少学生一提起作就愁眉苦脸、哀声叹气。表现出较为强烈的畏难情绪和排斥心理。这种消极心理体验在心理学中被称作“习得性无助感”,它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写作学习,也会影响学生其他方面的学习,甚至是身心健康。特别是在严峻的考试压力之下。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感呢,写作教学中的习得性无助感是如何产生的。又有那些切实可行的消除对策呢,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话题。  相似文献   

8.
中职生是习得性无助的易感群体。习得性无助是在长期的学习受挫中逐渐习得的,并逐渐泛化到与自己相关许多情景。习得性无助表现为学业不良直至丧失学习兴趣、人际交往中存在社交障碍,甚至对生活失去热情、没有人生目标等,给人一生的发展带来极为糟糕的负面影响。研究中职生的“习得性无助”,有利于帮助他们减少习得性无助带来的消极影响。使他们步入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中。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习得性无助感已成为当前学生学习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通过对习得性无助感的初步探讨认为学校环境压力、家长消极评价、单一的评价机制是习得性无助感产生的主要原因。本文结合实际教学工作中的体会提出了学校和家庭环境中习得性无助感的防治对策,从归因训练、自我效能感训练和策略训练三方面对存在习得性无助感的学生提出了治疗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当人或动物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便会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无能为力,丧失信心,这种心理状态被叫做习得无助感简称无助感。”(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的学生往往被称为“差生”或者“后进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果饱受失败的打击,鲜有成功的体验,就会对语文学习丧失信心,产生语文习得无助感。他们在语文学习上通常有以下一些表现:第一,动机水平降低:对学好语文缺乏信心,在语文学习上消极被动,对语文的一切都不感兴趣。第二,认知出现障碍:学生一旦产生习得无助感,随之而来便产生一种外部事件无法控制的心理定势,不能从语文学习的成功尝试中积…  相似文献   

11.
成人学习者习得性无助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洪  陈恩伦 《成人教育》2009,29(2):48-49
习得性无助是有机体经历了挫折与失败,在经过某种无意识的学习之后,面临问题时产生的无能为力、消极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了解成人学习者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原因,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提高成人学习的效率,对我国创建学习型社会、践行终身教育理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逻辑学:从“是”到“蕴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是”是逻辑学研究的一个核心概念,探究“是”这一系词所表示的明晰的逻辑关系一直是逻辑学家们所努力的工作。本文通过对于“是”与“蕴涵”之间联系的历史探索,试图澄清传统逻辑与现代逻辑的历史连续性和内在一致性。  相似文献   

13.
“红色经典“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红色经典”又称“革命历史小说”。“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等“红色经典”作品在那个火红的年代对国人起到的精神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自1988年“重写文学史”讨论开始,对“红色经典”的研究犹如雨后春笋般占据了学术研究的一席重地。论文对“重写文学史”讨论之后的“红色经典”小说文本的研究从角度的变化和方法的多元化做一总体概述(对文革“样板戏”的研究将另文概述),以期对今后“红色经典”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甲午中日战争后,不少日本学者在中国史研究中表现出了露骨的侵华图谋,他们极力在中国史研究中寻找侵略中国的理论根据,将日本对华侵略合理化、合法化,为侵华献计献策。此类所谓的“东洋史”、“支那史”研究事实上已经堕落为侵华的史学。这些都在日本“支那史”、“东洋史”研究的主要人物,如内藤湖南、白鸟库吉、桑原骘藏、服部宇之吉、矢野仁一、有高岩、秋泽修二等人身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出来。其中内藤湖南的“内藤史学”最为典型。  相似文献   

15.
当代知识论中的"弱纲领"与"强纲领"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知识论研究在科学知识的社会因素与外部实在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截然对立的观念,即传统的"弱纲领"和以科学知识社会学为代表的"强纲领".其中,"弱纲领"代表了正统的科学知识观,它将科学知识视为人类理性的产物,免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强纲领"则通过"因果性"、"对称性"等原则把对人文、社会知识的社会分析扩展到了对科学知识的分析,要求对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在内的所有人类信念都进行所谓的"公正"、"对称性"说明.  相似文献   

16.
“三农”问题研究要在以往已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拓展和创新,必须找到新的理论生长点。将“三农”问题置于诸种“关系”中研究,结合新的重大社会实践研究“三农”问题,整合多学科力量研究“三农”问题,是推进“三农”问题研究的三个新的理论生长点。  相似文献   

17.
众多国内外学者运用各种方法考察汉语使成式的演变过程,并提出各自的判定标准。在此基础上,可以用语法形式、语义、语用三者相结合的方法判定使成式的标准。  相似文献   

18.
3 studies examined young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that if one "remembers" or "forgot," one must have known at a prior time. In Study 1,4-year-olds but not 3-year-olds understood the prior knowledge component of "forgot"; both groups understood that a character with prior knowledge was "gonna remember." Study 2 controlled for the possibility that good performance on "remember" might be due to a simple association of remembering with knowledge. A significant number of 4-year-olds but not 3-year-olds understood that when 2 characters currently knew, the one with prior knowledge remembered, and that when neither character currently knew, the one with prior knowledge forgot. Study 3 made prior knowledge more salient by making the remembered or forgotten item visible to the subjects throughout. 4-year-olds performed near ceiling on both verbs, whereas 3-year-olds' performance did not differ from chance.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children's developing understanding of the mind.  相似文献   

19.
以德国为代表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和以美国为代表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是教育研究领域两种重要的、不同的研究范式。德国的"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以唯理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强调从整体上培养人的问题,并从整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教育和教学问题;相对而言美国的"教育科学-课程论"范式则缺乏这种整体主义的视角。究其原因,除了跟两国不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范式有关外,还与德国"教育学—教学论"范式中一个核心概念"教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两大研究范式并存于我国目前的教育研究和实践中。澄清二者之间的具体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根源是解决困扰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0.
历来有人认为孔子在知识的来源问题上是坚持"生而知之"与"学而知之"的"二元论"者,这是对孔子"学而知之"思想的一种误解。实际上,孔子的"生而知之"、"学而知之"等划分是讲人的智力类型和认识能力的先天差异,并不是讲认识、知识的来源问题。孔子认为人类知识来源于对"经验"的学习,其主要途径是"学"与"思",在学、思结合的基础上,孔子还重视"行"对一个人的"学"具有重要作用。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可概括为"学而知之",这一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