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秦敏 《成才之路》2014,(35):I0006-I0006
正"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所谓"文"是指文章的语言表达形式,"道"是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统一"就是语文形式和思想内容的统一。换言之,就是语文教师担负着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双重任务。在语文教学中,思想教育不是干巴空洞的政治说教,而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感情去渗透、感染,以达到"文道统一"的。如何实现语文教学"文道统一"呢?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一、渗透所谓"渗透",就是教师要像春雨一样,把"道"无声地润入学  相似文献   

2.
"文"和"道"是语文教学最核心的两个范畴。语文教师如何把握文与道的关系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直接显现。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文、道关系形态各异。本文分别展示文、道关系的四重境地: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文道同一,以此促进语文教师更加深入地思考文、道关系,从而能真切地把握住语文教学之本意。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即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思想教育的辩证统一。"道":指通过文本的学习,把学生培养成为高尚的人,有理想、有爱心的人,热爱国家、热爱民族的人。小学语文课文具有丰富的思想、优美的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坚持"文道统一",决定了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可以充分挖掘其思想教育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从而使"文"与"道"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5.
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原则。“文”与“道”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二者密切联系,但又不能替代。语文学科的特点及“道”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必须进行渗透。这“渗透”是要讲究找准结合点的。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贯彻文道统一,找准“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呢?  相似文献   

6.
新课改下统编教材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以"文道统一"理念为引领,重视传道授业解惑,确保教学方法与学生认知特点相符合,促进文道结合,打造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从运用课文插图、识字教学、古诗词教学、阅读教学、课外活动这几个方面入手,对统编教材"文道统一"理念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开展探究,旨在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水平。  相似文献   

7.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科书选文秉持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中的宝贵经验。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以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双线并行为基本理念,其中语文要素即所谓的“文”,人文主题即所谓的“道”,在不同的文本中二者又有所侧重。红色经典作品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有着特殊育人意义的文本类型,应坚持“文道统一”。在教学中要做到“文道统一”,需要结合字词句段整体学习,需要结合听说读写基本能力教学,需要结合单元语文要素教学。  相似文献   

8.
文道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学是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主战场。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承担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技巧,促进学生智力、能力、品德的发展与个性健康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一条液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语文教师不仅仅是一名教师,更是一位德育工作者,应该把传统美德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了几点看法,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与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道统一”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所谓“文,”主要指的是知识,是语文的形式;所谓“道”,指的是思想,是语文的内容。文道统一则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也就是语文的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统一。由于语文学科本身具有的特点,德育在语文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使学生受到教育。  相似文献   

10.
语文是文道统一的学科,我国有"文以载道"的传统,把文章当作传播思想、教化百姓的工具。而如今语文学习仍然是洞察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思想性、情感性和意向性是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情的流露。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同时也重视语文的人文性,这样双线渗透,让语文学科的德育教育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  相似文献   

11.
一、有关中学语文的若干基本观念(一)中学语文的本质内涵。中学语文是文道统一的基础课。文,指其形式方面,即工具性的一面。作为工具它有三层涵义:思维工具、交际工具、载贮文化和信息的工具。而使用语文工具的能力,则由理解和运用各种语文知识两个层面构成。道,指其内容方面,即人文性的一面。包括民族的优秀传统、现代的社会意识和科学观念等内容,如思想、情感、情趣、情操,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观察、体验、思考、判断等。统一,指文与道都只能共存于具体的文章之中。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学语文就是学文章,就是从习文(形式)…  相似文献   

12.
历来的语文教育,都是坚守文道统一思想。因文悟道,因道解文,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当前,对学生积极进行"训诲开导,培养品德"依然是语文教学所承担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坚持“文道统一”,决定了语文教学在提高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可以充分挖掘其思想教育因素,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思想境界和品德修养,从而使“文”与“道”达到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如何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文道统一的关系,经过长期的实践磨合,认识已渐趋成熟,并反映于教学大纲。1996年新编试验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应完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这就是说,学文和悟道只能同步实现,文与道不可割裂。本篇的命题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提出来的。课本中的选文几乎覆盖了所有时代,它们反映的只能是各自时代的不同社会情感和观念。因此,当我们在语文训练中作思想道德渗透时,历史观的缺席会使全面准确解读课文的努力变得毫无意义,从而使文道统一这一重要教学原则难以真正实现。一在思想渗透中坚…  相似文献   

15.
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中国语言历来讲究“文道统一”,小学语文教学也要求从语言文字入手,将语言文字训练、句段篇章的学习与思想品德教育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生活即教育。语文教学应把德育之根深植于生活世界这块肥沃的土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时时处处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塑造.而不仅仅传送知识。贯彻“文道统一”原则,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学德育纲要》中指出,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经常的途径。语文教学要贯彻文道统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7.
“文道统一原则”和“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文道统一原则,是指文章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原则。内容必须借助形式来表达,形式必须为表达内容服务,所谓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即思想教育与语文教育相统一的原则。再明确一点就是说,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必须把语文教育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不可偏颇。 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是语文教学的最基  相似文献   

18.
“文道统一”原则是中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项教学原则。这里的“文”指的是文章的语言形式,“道’相的是文章的思想内容。现代语文教学中的“文”与“道”是从古代术语中借用过来的。它们包含的内容和古代已有所不同。现代语文教学中的“文”,指的是语文教育,包括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现代语文教学中的“道”,指的是思想教育,包括:热爱祖国语言7文字的教育,热爱祖国文学艺术的教育,热爱科学文化的教育,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共产主义理想教育,高尚道德情操…  相似文献   

19.
语文学科是集文学性、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于一体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切实贯彻"文道统一"原则。  相似文献   

20.
“文道统一”的“文”与“道”是借助于古人的说法。“文”泛指文章的表现形式,“道”泛指文章的思想内容。“文道统一”即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