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象征符号"和"象征意义"的全面解读是维克多·特纳仪式研究过程中的特点,同时运用"阈限"、"交融"、"结构-反结构"等概念阐释仪式的演进过程。透过特纳的仪式理论反观今天的少数民族教育,不难发现少数民族的传统仪式有助于建构良性的"文化认同"、维系民族认同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某一个具体的社区社会中,仪式的过程通常会经历一次从结构到反结构,然后反结构再到结构的辨证过程.在这一复杂的变化过程中“反结构”的社会形态就是“交融”.下文当中笔者根据特纳:“结构—反结构—结构”的模型对土族节日“纳顿”的仪式过程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3.
“於菟”是存在于热贡地区的祭祀二郎山神的仪式,每年农历十一月举行。借用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的“阈限”理论,对“於菟”仪式进行解读。文中所列举的仪式细节来自笔者于2013年1月在青海省同仁县年都乎村的调研资料。通过用“前阈限-阈限-后阈限”的三段论格式分析“於菟”仪式中的“交融”状态,探讨“於菟”仪式如何影响社区结构,重点考察“交融”状态下仪式参与者和参观者之间的互动。与传统单一信仰的仪式环境不同,现代民俗仪式中游客的介入不容忽视,仪式的神圣性受到旁观者的挑战。“阈限”理论在被用于讨论青藏高原民俗仪式时,须进行本土化的思考才能更好地在多元文化视角下分析仪式。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70年阅兵仪式大致经历了起步期、丰富期和拓展期3个阶段。时空、人—物和符号等元素作为政治仪式的主要"景观",在新中国历次阅兵仪式中得到突出呈现和更新发展,共筑着一个动态发展的阅兵仪式共同体。新中国历次阅兵仪式,内嵌着对中国政治社会发展变迁的见证,具有激发政治情感、强化政治认同、维系政治秩序等政治功能。  相似文献   

5.
仪式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还存在形式刻板、内容乏味、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背后是我国仪式教育淡化学生个体存在,仪式教育中传统与现代的冲突等深层次矛盾。我国基础教育应借鉴西欧教育人类学对仪式研究的前沿思想和实践经验,在开展仪式教育方面进行改革创新,诸如拓展仪式定义范畴,关注仪式中参与者的体验与收获,挖掘仪式的历史性和文化性,重视仪式的个性化与国际化等理论建设和实践创新。  相似文献   

6.
在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基础上,结合仪式戏剧的理论回顾,通过简要描述纳西族超度什罗仪式的过程,对该仪式中所蕴含的戏剧因素进行解读,即表演性与虚拟性、神圣性与象征性、群体性与参与性、程序性与情感性。从仪式戏剧的角度认识传统纳西族超度什罗仪式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纳西族文化以及纳西文化传承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学发展的同时,研究者对仪式的研究也从人类学、社会学领域延伸到了学术之外。仪式的重复性、表演性、群体性等基本特征,使对其的辨识在得到强化的同时,也成为仪式内涵发展和深化的桎梏。仪式感是从仪式中衍生的情感变化,对仪式感的过分看重会消解思维深度。对仪式行为以及仪式行为研究的反思,有利于辩证地对待仪式本身的发展,而正视仪式因程式化所导致的思维固化,更有利于在扬弃中强化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在微观的互动仪式理论视域下,学校仪式是一种关于个体身体空间、关注焦点、生命情感体验的互动结构。但在学校教育的现实境遇中,教育者不断为仪式活动增值、赋义,实施过程中身体的离散消解了仪式互动的基础,固化的制度程式模糊了相互关注焦点,严格的科层结构抑制生命体验,学校仪式沦为一种形式表演。构建自主、自然、自发的学校互动仪式,需转变仪式实施理念,凸显学校仪式的育人价值;打破仪式空间阻隔,保障学校仪式的身体聚集;放活仪式制度程式,传达相互关注的焦点;优化仪式科层结构,分享共同情绪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9.
任职动机是工作积极性的动力来源.高校学生干部的任职动机开始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较大的变化性.准确认识高校学生干部的任职动机,合理引导任职动机能有效促进高校学生干部的快速成长与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0.
仪式的力量     
仪式是有力量的,这种力量源自心灵。2010年8月31日,在全县新校长任职宣誓仪式上,当受聘的一位位新校长健步上台,从领导手中接过聘书时;当新校长们神情庄重,面向国旗、党旗庄严地举起右手时;当新校长们郑重地宣誓"忠诚于党和人民的  相似文献   

11.
8月24日,旨在提高全省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各高校学生干部间的联系,搭建学生工作经验交流平台的“广东省学生干部定点培训基地”落户我院,来自广东省44所高校的200余名学生干部参加了授牌仪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电视仪式的春节联欢晚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晚因在神圣时刻播出取得了神圣仪式的身份,而电视又将春晚仪式有序地展现和强调,使春晚成为嵌套于电视日常仪式中的另一个仪式,即电视仪式。春晚与电视之间存在着共谋,并发挥诸种象征和规范功能。  相似文献   

13.
教育中的仪式:演示、模仿、跨文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文化的演示性路径出发,对教育活动中的仪式进行了探讨,重点报告了"柏林仪式研究"项目的研究成果,重点讨论了仪式对教育和社会化过程的推动作用、仪式的模仿学习过程、仪式的跨文化学习功能以及仪式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4.
文章主要运用人类学家范.根纳普的"通过仪式"理论,从分离、过渡和融合的三段式视角,对贵阳市城郊刘氏家族的一场丧葬仪式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和研究,再现了汉族社会丧葬仪式的整个过程。文章以此个案揭示汉族社会对丧葬仪式的郑重处理,实质是对生的执着追求的生死观。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干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工作。从任职资格视角,通过分析高校学生干部工作职责,提出其任职资格,以任职资格为依据,综合借鉴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和理念,探索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仪式大量而多样地存在于儿童生活与学习的世界之中,且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教育人类学关于仪式与教育关系的上位分析,借助儿童学对于儿童发展影响维度的研究与分析,解析了不同场域中仪式对于儿童生命成长与发展的意涵与影响。以期待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进一步对于儿童与仪式关系进行关注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7.
杨湾 《中国德育》2017,(21):21-24
少先队仪式教育是少先队组织以少先队仪式为载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少先队员的思想意识施加影响,帮助少年儿童实现政治社会化的活动。但在现实操演中,少先队工作者们多注重仪式形式美、程序美的展示,而忽略了少先队仪式真正的政治教育价值。少先队仪式应从政治知识、政治情感、政治态度、政治行为这四个方面对少先队员进行教育,帮助少先队员逐步实现政治社会化。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宁波天童寺的瑜伽焰口仪式中使用的音乐进行了实地采录,为这一仪式音乐留下了宝贵的现实记录。为佛教仪式音乐的传承和后来者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借鉴特纳的反结构概念,深刻解读侗族传统民居上梁仪式过程中的共睦态现象及其意义表征。发现侗族传统民居上梁仪式中存在显著的共睦态现象,且通过悖逆反常的场景、结束分散劳作状态和前台与后台转置三种方式呈现出来。而每一种共睦态现象又都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并在意义表征的对象上涵盖了民居、主东、喇汉和桑美等多个物和人。在将共睦态分析的对象范畴由人延伸到物的同时,在共睦态分析的内涵上也具有一定的开拓性。  相似文献   

20.
朝圣与旅游:特纳"类中介性"研究与旅游人类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克多·特纳(Victor Turner,1920-1983)是英国人类学“曼彻斯特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初擅长冲突与仪式的研究。他在对非洲恩丹布人的仪式研究中,从象征意义着手,深入探讨了象征的本质属性及象征研究的方法,最终成为象征人类学理论研究大师。特纳继承发扬了阿诺德·范·盖内普(Arnold Van Gennep,1873-1957)“通过仪式”的思想,对其仪式的三段论分析作了更深层的解释,特别是将研究重心放在仪式的第二阶段,大大推进和深化了范·盖内普的仪式理论,并最终将之应用与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研究,即“朝圣”现象。特纳关于朝圣研究理论及所创造的一系列分析概念,成为旅游人类学研究开始在人类学理论中生根发芽的第一步,由此奠定“类中介性”作为旅游过渡仪式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