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课上老师讲《诗经》,提到蒹葭就是水边的芦苇时,我忽然明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的是清寥空寂的深秋之景了。而秋似乎总和落叶有关,一阵秋风,无边落木萧萧下,等到秋叶铺满地,触景伤怀,不禁感到落寞吧。  相似文献   

2.
“白露为霜”再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诗经·秦风·蒹葭》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二句,是历代所称道的写景名句。对其中“白露为霜”一句的如何准确理解,直接关系到对《蒹葭》全诗的正确理解。目前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夜间白花花的露水变成了霜”,对此,笔者根据气象科学知识,结合全诗内容意境,参考训诂有关资料,在《文史知识》1988年第4期上著文《“白露为霜”新解》,提出夜间露水不可能再变成霜。这句诗应解作“白露似霜”。此解引起了  相似文献   

3.
《蒹葭》是《诗经》中抒情的名篇,王国维《人间词话》曾说:“《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并称赞它“风格洒落”。全诗意境朦胧凄清,感情执着真切,成就了其独特的艺术美感。一、绘画美诗的起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苍苍:灰白色,这里指芦苇因为秋天的到来而变黄,加之秋霜的侵袭覆盖而呈现出的色调。其色苍苍,其景荒凉。需要注意的是,那是水边一大片摇曳的蒹葭,和着秋水中的倒影,在同为青苍色的天际底下,水天一色,蒹葭苍苍,随风摇曳,是一幅凄迷的景象。主人公这时候登场,站在水边向那边凝望,飘飞的芦苇丛中,一个妙龄女子的身影若隐若…  相似文献   

4.
谈霜的色彩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霜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白色的,《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晨霜凝结在蒹葭上,白茫茫的一片。温庭筠《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秋霜铺地,早行的人们踏霜而过,留下一串串脚印,黑白相间的地面,暗示着行人的辛苦。人到了一定的年纪,头发就会变白,人  相似文献   

5.
“采采苤苢,薄言采之;采采苤苢,薄言有之……”读了《诗经》中的这一句,你是否知道“(艹不)(?)”是一种什么植物,它现在的名字叫什么?“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你也许不知道,“蒹葭”就是现在我们经常能看见的芦苇。  相似文献   

6.
养一畦露水     
露水是下在乡村的。只有古老的山野乡村,才养得活精灵一样的露水。 童年时,在露水里泡大,以为露水是人不得诗文的,直到读《诗经》里的《蒹葭》才开了心窗。“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风情画呈现于眼前:雾色迷漾,芦苇郁郁葱葱,美丽的女子在露水的清凉气息里如远如近……  相似文献   

7.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之于人 ,总给人一种特别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而情感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 ,如何描绘出来呢 ?中国古典文学就选择种种意象作为载体 ,这也就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有别于其它民族文学的独特的含蓄、典雅的特点。同样 ,以萧索冷落的清秋之景作为意象 ,在各种凄怆愁苦的诗词中出现 ,也形成了中国古典文学独特的意蕴。我们可以追溯到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现实主义创作的源头《诗经》。在《诗经·蒹葭》中有“蒹葭苍苍 ,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 ,在水一方”。这水边寥落苍苍的芦苇 ,这露结的白霜 ,这茫茫的秋水 ,点…  相似文献   

8.
张港 《现代语文》2002,(10):24-2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诗经·秦风·蒹葭》  相似文献   

9.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布水中沚。 反复吟诵这首《任秦风·蒹葭》,我们不禁感叹它不愧为《诗经》中脍炙人口的杰作。然而对其立意历来却纵说纷纭。《毛诗序》以为“刺襄公也,未能用周礼,将无以固其国焉”。宋代  相似文献   

10.
诗歌与绘画历来都被称为姐妹艺术。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诗经》、《楚辞》中便出现了生动的色彩描绘。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骆宾王诗《鹅》描绘了一幅“春鹅戏水图”,色彩极其明丽,尤其是后两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白”与“红”互映,“绿”与“清”相衬,极富近与远、浅与深的色  相似文献   

11.
湿地是诗地     
湿地是海绵。她吸进去的是水,挤出来的是空间。
  湿地是诗。我们的祖先是以充满诗意的眼光看湿地的。最古老的诗集《诗经》的头一首写的是湿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被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激赏,称之为“最得风人之致”的《诗经》中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写的也是湿地。  相似文献   

12.
香粽青青     
我出生在淮河边上的一所小学,每个春天都能见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我生活的历程里,飘着青苇裹着的粽香。  相似文献   

13.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相似文献   

14.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中的《秦风·蒹葭》一诗写得委婉回旋,怀人之情在情景交融的词句之间被反复吟唱。   这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但无意间问起《蒹葭》中“伊人”所指何人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美丽的女子。”原因是琼瑶的《在水一方》主题曲中便有“绿草青青,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琼瑶的这首风靡一时的歌确实依自《蒹葭》,歌词中的“佳人”当然指的是美丽的女子,但由于模拟的成分太多,导致一般人都将《蒹葭》中的“伊人”…  相似文献   

15.
香粽青青     
小时候生长在淮河边的一所小学,每到春天就见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我生活的历程里,从此就飘着青苇裹着的粽香。  相似文献   

16.
香粽青青     
小时候生长在淮河边的一所小学,每到春天就见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的景象,我生活的历程里,从此就飘着青苇裹着的粽香。  相似文献   

17.
《断章》是卞之琳先生1935年创作的一首小诗。取名为“断章”,是因为该诗为诗人从许多诗歌中断取佳句而成。这首诗精致而典雅,简约而丰赡,亲切而含蓄,显示出了一种别具风韵的美。一、朦胧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泗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相似文献   

18.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高而细、永远昂着高贵的头颅的芦苇.由淡青到深青再到斑驳,随着时光流逝,在清晨的露水中,在一片朦胧的水雾里,它们美得那样出尘;在河流的对岸,有一个女子,与你遥遥相望……  相似文献   

19.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日希。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路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氵矣。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氵止。———《诗经·秦风·蒹葭》  相似文献   

20.
蒹葭     
《诗经·秦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①,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注:①"萋萋",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九年级上)作"凄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