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我当了十五年的班主任,多年实践使我逐渐懂得了,家访工作一定要了解学生和家长的思想性格特点,注意研究家访时学生与家长的心理,采取适当方法,讲究家访艺术。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严,但管教不得法,动辄打骂,往往造成孩子在家长面前循规蹈矩,一旦离开家长就“无法无天”。家访时如多讲或只讲学生缺点,家长火冒三丈就会打骂孩子,会使孩子和老师产生对立情绪。访问这样的家长,我总是把《班级学生情况记载》带去请家长看(学生不在场),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优点和不足;同时向家长介绍教育孩子的方法。这样,家长能和老师很好配合。有些学生的父母教育思想、教育方法不一致,家访工作就应做到更细致些。几年前,我班有个女生,比较散漫。她父亲对孩子要求严格,性格爽直。家访时我  相似文献   

2.
归来吧,家访     
孩子读了几年书,本人就盼了几年“家访”。可孩子现在已读初中二年级了,而所有的老师却一次也没有“家访”过。直到最近与一位老师交谈,方知“家访”早已过时了、不搞了! 想当年,本人在校读书时,班主任老师隔三差五地到家里来“访问”,我在家里、在学校的情况,让老师、爸妈弄得个“明明白白”。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访”的老传统已逐渐被丢弃。为什么呢?据说,主要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今非昔比,教师工作量大,时间有限,实在抽不开身;不少学生并非就近入学,给老师“家访”带来一定的困难;有的甚至是怕引起家长的误会。 于…  相似文献   

3.
家访,这个教师的优良传统,似乎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可是我对它却情有独钟,而且每次家访,我还特意带上班里的小干部。  “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我爸。”这是同学们编的顺口溜,它表达了同学们的一种心态:怕家访,怕老师告状。我家访从来不告状,因为那样似乎反映了老师的无能。相反,我的学生都希望我去家访。哪位同学进步了,改正了缺点,做了好事,帮助了别人等等,我会去家访,让他的父母了解孩子的变化,同我一起鼓励孩子树立信心,这样做的结果要比告状强得多。  我为什么要带上小干部一起去家访呢?这是让小干部们…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家访是老师的一大法宝,学生称之为“告状”,是被列为“恐怖事件”当中的。我记得幼时的伙伴们还编了首打油诗:“不怕站学堂,就怕来家访;老师来我家,吓我床下趴;老师一离开,直把双手拍。”小时候,一听说老师要来家访了,注定就要灾难临头祸事上身了,要有挨骂甚至挨打的心理准备。辩解是不可能的,父母认准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你一辩解,他们反而认为你一点悔改之心都没有了。弟弟丁丁,上小学四年级。他跟每个怕家访的孩子一样,谈“访”色变。他私下跟同学说:“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找我爸。”一天中午,丁丁气喘吁吁…  相似文献   

5.
谢彦 《今日教育》2009,(7):60-61
1加1怎么会等于90呢?看到这个明显不成立的数学算式,您心中肯定会冒出这样的疑问。我想说的是,第一个“1”指的是老师,第二个“1”指的是家长,“+”指的是家长和老师之间有效的沟通,“90”则表示孩子健康成长的效果指数。笔者近日看到一则消息—政协委员提倡恢复家访,大意是现在的老师不爱家访,  相似文献   

6.
对于家访,有这么一种倾向:学生普遍将老师的“家访”与“告状”划等号;家长也认为必是自己的孩子做错了事,不然,老师何以登门拜访呢? 我接触到一个班主任,他的班上却出现了一股要求家访的热潮。为什么呢?原来他家访时采取的是报“喜”不报“忧”的做法。学生有了错误,他不马上向父母告状,而是亲近学生,做耐心细致的思想  相似文献   

7.
家访杂谈     
家访,并不是一件闲闲逛逛的轻松事,而是一门很深的学问。这些年来,我虚心向老教师学习,拾得一些零零碎碎的体会。首先,要为家访“正名”。“访”即访问,应该是非常友好的。可是,我们过去缺乏经验,往往跑到家长面前告学生一通状,这样,“家访”便成了“家告”。家长接了“状旨”,气愤之下,轻则将孩子拉到面前,训斥牛天;重则三拳两巴掌,狠揍一顿。于是,“家告”又成了“家惩”。久而久之,家长的印象就是:老师从来不上门,孩子肯定是先进;如果老师到我家,肯定孩子有“麻纱”。学生则感到老  相似文献   

8.
以往在与家长的合作交流中,“早送晚接”一直是我们珍惜、利用的良好机会,而家访的作用却未曾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发挥。近来,几次成功的家访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了适时、恰当的家访对家园共育、对幼儿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家访是教师与家长达成教育共识的桥梁教师家访时,通过与家长、孩子亲切交谈,可以了解幼儿的家庭教育环境、家庭成员的性格特征,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从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对幼儿因材施教,促成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我班有个叫凡凡的小朋友,是个聪明可爱的女孩,但是胆小、不合群,平时很少有笑容,有人与她接近她总是怯…  相似文献   

9.
丁零零” ,晚上吃饭时间 ,我家的电话骤然响起。我急忙拿起话筒 :“喂 ,你好!请问哪位?”“殷老师 ,我是函函的妈妈……”噢 ,打电话的是我班一位小朋友的妈妈 ,她在询问她的女儿函函近期在幼儿园的情况。我热情地介绍了函函小朋友的近况 ,函函妈听完 ,非常真诚地说了声“谢谢” ,并说一定要和老师密切配合把孩子教育好。放下电话 ,我默默地对电话说了声谢谢。电话 ,它是连接我和家长的纽带 ,有了它 ,我工作起来更加方便 ,更加得心应手。以前我和家长联系主要靠家长会或家访 ,但是家长会每学期召开一两次 ,家访也不太方便 ,这时若某个孩子…  相似文献   

10.
碰上“事儿多”的家长,老师时有抱怨:“某某的家长事儿真多,今天怕孩子冷了,明天怕孩子吃不饱,惟独不问问孩子学习怎么样。”“某某的妈妈真护孩子,孩子做错了事还强词夺理,等孩子上学后让他吃亏吧。” 老师对家长的这些看法,无形中在老师与孩  相似文献   

11.
当今社会,供孩子上学是家长最舍得花钱的事,孩子的未来是家长考虑最多的事,孩子“不成才”是家长最没面子的事,逼孩子学习也是家长最苦恼的事。都说孩子苦、孩子累,其实家长最苦也最累。应试教育不敢不抓,素质教育不敢不随。不抓,怕孩子升不了重点中学、重点大学,没有一个好前程;抓紧了,又怕孩子吃不消。不随,怕孩子跟不上时代步伐;随,怕孩子分散精力,影响考试成绩。毫无疑问,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二难境地不仅困扰着学校、老师,而且也为难着家长。  相似文献   

12.
大多数学生都不太欢迎教师家访,尤其是我们农村中学的孩子。在他们心目中,家访已经成为"告状"的代名词。这个寒假去小潘同学家里家访的经历使我意识到,教师与家长之间需要沟通,面对望子成龙的家长,教师必须引导他们多欣赏孩子的优点,努力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相似文献   

13.
点燃心灯     
“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纯朴的家长把老师当神一样看待。每次家访,心灵都会受到巨大的震撼;家访的每一幕,都是一次心灵的净化。随着家访次数的增多,我愈发感觉到:我们不是神,但我们可以用师爱点燃学生心中的灯。  相似文献   

14.
家访是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沟通的重要手段之一,但部分学生不欢迎教师家访,原因是惟恐教师在家长面前“告状”。由此,在教育实践中,我尝试了“报喜式”家访,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第一,出示“安民告示”。在每一学期初,我都告诉学生,老师这一学期会到你们家去家访,反映你们在学校的表现。老师要求你们从现在起为老师准备好家访的“礼物”,比如学习进步、比赛获奖、关心集体、助人为乐等等。学生听后个个精神振奋,积极表现自己。第二,及时上门送“礼”。我在教育过程中随时注意学生的表现,努力寻找学生的…  相似文献   

15.
尚巾 《家教指南》2004,(12):38-39
一些家长让孩子“以暴制暴”《家庭导报》报道,记者不久前偶然听到两个七八岁男孩的对话,觉得很惊奇。一个孩子说:“现在学校没人敢欺负我了,谁打我一拳,我就打他两拳。”另一个孩子则说:“要想让别人怕你,自己就要长得壮一些。”让记者更吃惊的是,孩子的这些“以暴制暴”想法竟然是他们家长灌输的。记者随即采访了一些家长,发现教孩子“以暴制暴”的还真不少。有的家长为了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平时会故意打孩子一下,如果孩子不还手,就教育他说:“不管是谁打你,一定要还手”!一位家长说,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强者,以免在学校被人欺负…  相似文献   

16.
居海燕 《班主任》2013,(11):35-35
很多年前就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老师到我家。”直到现在,很多学生最害怕的还是老师家访。一些班主任利用学生的这种畏惧,把家访当作自己的“杀手锏”,常常以家访来威胁学生。其实,家访不该使学生紧张恐惧,使家长惶惶不安。因为家访不是“登门告状”,而是为了了解家长对孩子的认识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有些家长怕孩子作业分数低,怕作业写得不好老师批评孩子,于是就亲自出马,帮孩子抄字头,帮孩子默写,帮孩子计算,甚至亲自替孩子做作业。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家长总当孩子学习的“拐棍”,没有这个“拐棍”孩子就不会“走路”了。一个孩子写作文,对妈妈说:“这作文真难,您替我写吧!”妈妈说:“不行,作文得自己写”,孩子说:“那您说着我写”,妈妈妥协  相似文献   

18.
谈到家访,令我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生病久治未愈,担心自己期末考试的“名次”,正在焦急时,一束明亮的手电光在我家的玻璃上晃了几下,班主任来家访了,久悬的心也随之放下。那次的家访给我留下了永久的记忆。时光荏苒,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又听到儿子所在幼儿园老师家访的敲门声。一次促膝交谈,使家长和教师达到了沟通。说实在的,作为家长,我们都希望与孩子的老师都成为朋友,经常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可平时,只有在接送孩子时才能见上老师一面,有时真想和老师多聊一聊,多交流一下教育孩子的问题,可往往看到老师顾及全班几十个孩子,…  相似文献   

19.
很多孩子都怕写作文,我的孩子也不例外。她不会写作文,就是因为不清楚作文该“怎么写”、“写什么”。作为家长,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我就试着从以下两方面指导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读了贵刊今年第一期《家教面面观》专栏中关于“孩子气”的讨论文章,很有感想。究竟应怎样看待“孩子气”,确是我们家长必须把握好而又难以把握的一个问题。我就曾为管严了怕压抑孩子,放宽了怕耽误孩子而为难。我觉得,“孩子气”是人心理发展的一种自然规律,谁也不可能绕过“孩子气”这个发展阶段一步跨入成年。所谓“小大人”,并非孩子心理发展水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