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职教理论界对“对口升学”后中等职校发展的看法 总的来说,对“对口升学”后中等职校何去何从,职教理论界有三种认识和看法:一是“应试教育论”,二是“着重就业论”,三是“同时兼顾论”。 持“应试教育论”者认为,实行“对口招生”后,中等职校应该像普通高中那样,实行“应试教育”。有论者曾撰文指出,“目前中职培养目标,往往都还停留在传统的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上,较多的追求即时顶岗和动手能力,而较少把学生的升学要  相似文献   

2.
杜成果:今年,国家大幅度地扩大高校招生计划,使本来就“发烧”的“普高热”更加升温,而报考中等职校的考生人数则急剧下降。中等职校为了完成招生计划,各出奇招,其中在“对口升学”上做文章,便是比较有效的一招。有的中职校甚至放弃实习教学,削减专业课时数,办起了“2年高中课程、1年专业课程”的所谓“2+1”实验班,实为“对口”应考班。诚然,国家在今年的高考扩招计划中拨出了10万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各省也相应地增加了对口升学的人数,这无疑给中职毕业生注入了一剂兴奋剂,也为我们中等职教增添了活力。但是,…  相似文献   

3.
随着对口升学制度的实施,各有关高校纷纷向职校生敞开了大门。许多职业中学在专业建设、教学组织、课程安排上都紧紧围绕对口升学进行,大有重蹈“应试教育”复辙的意味,此种现象值得人们警醒。第一,关于对口招生中的操作技能考核问题。对口升学中实行操作技能考核制度,即职校毕业生必须首先参加职业技能考核。作为职业中学教学的指挥棒,职业技能考核应对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起到一定的引导和加强作用。可是由于种种原因,现在的职业技能考核却对职业学校教学向“应试教育”转轨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在对日升学操作技能考试中,只…  相似文献   

4.
论点摘编     
对“对口升学”后中等职校何去何从,职教理论界有三种认识和看法:一是“应试教育论”,二是“着重就业论”,三是“同时兼顾论”。持“应试教育论”者认为,实行“对口招生”后,中等职校应该像普通高中那样,实行“应试教育”。其结论是把中职教育当高中教育办,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不应再是没有升学压力的教育,而应是以升学为最终驱动力的富有竞争性的“应试教育”。持“着重就业论”者的观点恰恰相反。认为“应试教育”在中职教育中根本行不通。中职教育应该真正瞄准市场,坚定不移地在培养实用型人才上下功夫,在“着重就业”上下功夫。持“同时兼…  相似文献   

5.
对当前中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口升学为更多的职校学生提供了一条光明的出路,它不仅可以缓解中等职校的就业压力,完善中等职校师资的结构,同时也向高等职业教育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人才。一、对口升学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之一:盲目追求升学率,忽视培养人才。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为了追求高升学率,在教学中不是根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许多省、市大面积地开展了高职直接从中职应届毕业生中对口招生试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职业技术教育》1997年第5期教师沙龙专栏在“指指点点聊‘对口’”题目下,发表了几位中职校长和教师对这一改革的认识和看法。笔者认为,他们道出了中职界对对口招生政策的真实反响和基本心态,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在对口招生这一重大改革的目的及其对中职教育的牵动意义的认识上,还有许多问题值得商榷。一、对口招生目的是什么?有人说:“为了职业学校的生存”———不搞对口招生,职业学校毕业生既就业困难重重,又升学无望,念了中职…  相似文献   

7.
动态     
多数中职学生通过学校推荐就业;全国中职学校严禁以任何形式“有偿招生”;教育部要求进一步规范中职教材使用管理;每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赛永久落户天津;南京职校生有了留学“直通车”;我省将开展职业资格的全面清理规范活动;我省高职院校今后可自主招生;我省中职校不得以普高名义招生;中职校培训学员可折算成在校生;各类中职校不得单独举办五年制高职教育;厦门: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不能碰五条“高压线”;我省6所中职学校2007年经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我国中等职校高就业率背后的5点隐忧,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科学核定中等职校招生规模,积极拓展高中后生源;构建以需求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模式,适应当地经济发展要求;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不断规范校企合作行为;改革对口升学考核方式,建立一体化中高职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等5项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口升学,为志愿求得更高学历的青年开辟了发展之路,为高等职校提供了生源。它有利于满足中等职校部分学生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推迟就业时间和维护社会稳定”。对口升学对中职学校具有有效的拉动作用,因此,也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但由于我国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在教育发展中还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等原因,导致“对口升学”开始变形变质,使中职教育可能发展为“应试教育”的又一模式。  相似文献   

10.
陈菊 《当代教育论坛》2005,(11):140-141
一、职校女生的基本现状随着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的兴起,相当一部分学校瞄准了对口升学大做文章,因考设课,使国家的这一举措又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的阵地,职业教育的重心产生了偏移,职校中成绩稍好的学生又挤上了另一种“高考”的独木桥,为求升学率,学校和教师给予了更多的  相似文献   

11.
我国连续三年实施高职教育扩招政策,高职院校逐步形成了普通高考、单独招生、对口招生、“3+2”升学等四条招生渠道。通过面向河北省某高职院校软件工程类专业师生的调查发现,不同招生渠道学生“群体”、相同招生渠道学生“个体”的学习能力均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且能力差异项目不同。普通高考生学习能力显著强于其他生源,衔接生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学生自我评价结果与教师评价结果兼具一致性和差异性。推动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充分认识多渠道招生政策的附带效应,尊重和包容学生学习能力差异,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改进学生评价方式,完善职教高考制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12.
张娜 《当代教育论坛》2007,(17):122-123
对口升学为更多的职校学生提供了一条光明的出路,它不仅可以缓解中等职校的就业压力,完善中等职校师资的结构,同时也向高等职业教育输送了大量的有用人才.  相似文献   

13.
中等职业学校的对口升学为志愿求得更高学历的青年开辟了发展之路,为高等职教输送了生员。它有利于满足中等职校部分学生的发展需要,“有利于推迟就业时间和维护社会稳定”,对口升学对中职具有有效的拉动作用,但由于我国教育改革滞后于经济改革,在教育发展中还未形成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职业教育体系等原因,导致“对日升学”开始变形变质,使中职可能发展为“应试教育”的又一模式。中职“应试教育”的现象和倾向以及不良影响表现在:1、在组织“对口升学”教学中,不是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而是根据升学需要随意压缩或…  相似文献   

14.
“读中职升学难”这个问题曾经困扰着不少有升学意愿的中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但从今年开始,这个难题已被破解。3月5日,省教育厅在佛山市顺德区召开中高职对口招生试点工作会议,研究高职院校对口自主招生试点工作和三二分段中高职连读试点工作的工作方案,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最近,浙江省教委出台八项职教改革措施:一是构建以普职渗透为核心的教育立交桥,举办综合教育班,为学生提供升学和就业多种选择。鼓励职校和普高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非重点职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要朝“厚基础、宽口径”方向发展。二是探索中、高职沟通的多种有效途径。对初中毕业生实施“3+2”分段职业走向。中职和电大联手进行“3+2”五年一贯制试验。三是按“打破界限,市县统筹”的原则,调整规范各类中等职校。今后重点职校招生计划、招生办法、毕业生就业政策由市地确定,允许新生农转非,允许面向全省招生。四是…  相似文献   

16.
周如俊 《职教论坛》2003,(12):32-33
从2003年开始,江苏对口高考招生大部分专业将试行专业基础知识综合考试的办法,即实行“3+X+1”考试科目设置方案:“3”即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文化课;“X”即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规定的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专业知识,并在命题中增加综合知识题型;“1”即一门专业综合技能过关考试。这样的对口高考“3+X+1”模式必将成为对口升学的一种科学考试模式,它是职校素质教育走向深入的必然结果,也体现了新一轮对口高考改革的方向,这有利于克服目前中等职校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倾向,保证职校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问题一:教育导向不尽合理 当前,全国各中等职校基本上实行“两条腿走路”,学生进入中等职校的目标有两个:就业和升学(高职)。随着“高考热”的日益升温,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希望继续深造的学生越来越多。笔所在学校近三年来每年参加高职升学的学生都在应届学生的一半以上。由于德育课不列入高职单招考试范围,所以下定决心参加高职单招考试的学生,多数对其没有兴趣。而学生的学习态度基本上是端正的,学习成绩也都不错,他们不爱上德育课不是因为学习态度不明确,恰恰是太“明确”了:首要任务是把要考试的科目学好,与普通高中的同学一样进入高等学府,至于德育课,上了大学再念也不迟!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职高毕业生的对口升学政策在中断了六年后又于1995年恢复了,实施两年,在社会和学校产生了正面效应,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效应之一,对口升学增加了职高的吸引力。不管教育界的同志作怎样的“正面宣传”,也不管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如何改革,反正人们总是不愿丢弃“读书入仕”、“上大学有出息”的传统观念,这是事实,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和农村更是如此。面对逐年扩大的普通高校的招生指标和年复一年补习仍可参加高考的招生规定,升学就更具有吸引力,初中分流也就更加偏向普高。在激烈的生源竞争中,职高明显处于劣势。职高毕业生的对口升学,为职高生继续深造争得了机会和权利。实践证明,我省对口招生恢复两年,对职高招生已产生了吸引效应。据对我校今年入学新生调查,有一半的学生正是冲着这个目标来的,达普高线而不念普高的明显多于往年,其中中考统考成绩400分以上的也不乏其人(我市普高入学最低分数线为351分)。 效应之二,对口升学有利于改善职高的教学管理。职高专业门类繁杂,即便是同一专业也由于区域性、办学条件和生源质量的差别,而使教学方法和要求不尽相同,这就使得职高教学的随意性大于统一性。在我省,职高的会考制度难以出台,学校的考试只有让教  相似文献   

19.
职校生,特别是职业高中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可能说是目前全国职教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怎样使职高生学有所成,并有一技之长,对口就业或曲线就业?江苏省涟水职业高级中学采取“多铺路、广结缘”的办法,较好解决了这个问题。历年来,这个学校的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保持在60%以上,就业率达9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了学校招生、培养、就业的良好循环。  相似文献   

20.
对口升学的学生群体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容易忽视,高职院校中没有针对这个特殊群体的课程设置,忽视了中专阶段到大专阶段教育的衔接,自然形成了高职教育中对口生的不对口教育。对口生的基本素质、心理现状以及对口升学学生的教学特点等客观条件要求高职院校中必须对对口升学学生进行对口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