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现实主义话剧主流的形成,不仅受到西方外向型戏剧的影响,更接受了西方内向型戏剧的影响。西方内向型戏剧既促使中国现实主义话剧迅速走向成熟和繁荣,真正确立了话剧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又促进了中国现实主义话剧风格多样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由被动到主动--论中国早期话剧移植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早期话剧移植前后,整个东方的戏剧舞台都对西方的这种艺术进行了引进,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早期话剧的移植,经历了由被动到主动的移植转变过程。本文从文化接受与文化传播的影响因素着手,试图把握话剧及文化移植的某些规律,认识话剧移植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早期话剧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剧”,又叫“文明戏”。对其是否移植艺术,20世纪90年代之前多有分歧,现在已基本趋于认同,早期话剧是与中国传统戏曲不同性质的西方戏剧形式在中国的移植。本文试图对各家的研究作一综述,对早期话剧的移植属性给予确认。  相似文献   

4.
中国话剧的历史不长,它是在辛亥革命的浪潮中兴起,在“五四”运动倡导的新文化潮流中发展的.早期话剧在接受西方近代话剧影响的同时,逐渐确立了它的文学地位和艺术地位,成为我国现代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话剧发展可谓盛况空前.建国后17年中,话剧创作即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戏剧艺术虽然在十年动乱中蒙受了巨大灾难,话剧仅仅成为冷落文坛的点缀.但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在中国剧坛的两次回响,对中国戏剧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使带有浓郁现代主义色彩的戏剧在中国风靡一时,而且促进了中国戏剧观的更新,促进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和民族化进程。“五四”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戏剧既促使中国戏剧完成了由“古典”向“现代”的转型,又促使艺术家们开始了对话剧“民族化”的思考与探索。新时期以来,西方现代主义戏剧彻底打破了中国话剧原有的美学体系,使话剧艺术从写实性的再现艺术向假定性的表现艺术转化,向中国戏剧传统回归,促进了中国话剧的“民族化”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早期话剧在其诞生之初走了一条“东方路线”。日本在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扮演了“启蒙导师”的角色,起到了“中间人”的作用。日本新派剧和新剧,是西方戏剧输入中国的“载体”和“介质”。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新派剧,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西方现代戏剧美学的方向,而文明新戏学习日本新剧,则又拉近了与西方现代戏剧美学的距离。这就是中国戏剧现代化初期借鉴西方戏剧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早期话剧移植前后,整个东方戏剧舞台对这种西方的艺术形式都进行了引进,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话剧移植虽然以西方戏剧为旨归,但却是通过日本这个中介来完成的,具有间接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文化交流既是打破本土文化封闭性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发文化形象误读的重要途径。回顾西方文化视野内中国形象镜像变形和意义重构的轨迹有助于我们考察关于中国形象的误读现象问题。这种误读现象的出现主要有三个原因:(1)西方按照自身社会演变和发展需要来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2)中国文化信息传播者因其客观条件和主体需要而造成报导与著述方面的某些误差;(3)为了建立各自思想理论体系的需要而对中国文化形象任意取舍。我们只有把西方对中国形象的误读放在其特定历史阶段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客观分析,才能找到问题的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9.
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世界文化交流沟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翻译在单纯的语言转换的基础上对原文也进行了一定的再创作。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下的文学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文化误读,为了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世界文学的发展,必须要慎重对待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因而文化误读也是目前翻译理论界的研究重点。本文结合文学翻译的特点,就文化误读的产生及接受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人在接受西洋音乐文化时,首先关注的是其中器物层面的东西。他们能够接受陌生的西洋音乐,但往往又沿袭了中国式的欣赏习惯,以中国音乐作品和审美观念为参照,因此难免出现偏见和"误读"的现象。由于音乐教育的衰退或缺失等诸种原因,近代中国人尚无法在音乐方面与西方作平等的、对应的交流。  相似文献   

11.
中国早期话剧指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戏剧舞台上出现的一种新剧,又叫明戏。本从化接受的视角,探讨了早期话剧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国大众的关系,揭示了艺术移植及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民族化审美积淀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文章概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接受状况,并从文化传播与接受美学角度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和审美共性,提出了对当今的西方文化输入及中国文化输出具有借鉴意义的一些启示性观点.  相似文献   

13.
"戏剧就是戏剧",是尤涅斯库为了强调戏剧形式本体的地位而提出的重要论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西方戏剧理论启发了笔者对中国舞剧创作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思索.本文集中对中国舞剧中舞蹈语言与剧作文本二元分立的现象展开评析,提出打破这种二元关系,尊重舞蹈自身的艺术特性,对建立中国舞剧的独立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的兴起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文化的权力结构.从“诗教”传统到大众文化,文学接受不再是少数人把持的特权.而成为由大众共同享有的权利。就宋词接受而言.“诗教”传统消除了词在原初状态所具有的“异质”特征.从而将之纳入到主流文化的序列之中:大众文化则通过“去道德化”和“碎片化”的方式消解了附着于传统宋词接受的话语霸权。  相似文献   

15.
以往学术界主要看重的是金圣叹通过小说评点所构筑的文学创作理论,而实了上金圣叹小说戏曲接受理论也很有特色。这主要表现在:和一,金圣叹采和随文批评的方式来表达他对批评对象独到而8深刻的理解,这对读者的文学阅读和文学接受活动起来了一种导向的作用;第二,金圣叹对读者在接受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接受条件和接受能力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强调;第三,金叹还依据他自己的理解对作为接受对象的原作品进行了删节和改动,从而使他自己成为《水浒传》和《西厢记》新文本的名副其实的参与者和创造者,同时也使他的接受批评实践由文学接受领域延伸到了文学创作领域。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密切,双方间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首都北京是政治和文化国际交流中心;大学校园是文化思想交流碰撞的乐园;大学生是文化思想传播的接受者,是祖国的建设者。北京高校大学生群体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认知及了解非常重要。本文将从大学生对中国传统语言文化的认知、大学生对西方语言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策略分析等进行论述。在初步了解到中西方语言文化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对待促进中西方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试论中国学派的文化认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学中国学派与法,美学派不同,它主要关注的是东西异质化的比较研究,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特色,本从中国学派产生的历史,学派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体系,以及它的学术实践等方面,论述了中国学派自觉的化认同的比较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传统的文化类型和现象,感伤文化是一个悠久的存在。在清初由于"天翻地覆"的故明亡国惨变,使得感伤文化深入广泛地濡染剧坛。无论从题材内容的选择上,还是对剧作时间、人物故事、作品命名、舞台再现性、叙事范式、叙述策略等的剪裁处理上,皆见出感伤文化对戏曲创作产生的深入影响。而此种处理背后,也体现出特定的幻灭感、悼亡情绪、文化反思和褒贬忠奸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间离效果是中西戏剧艺术的分水岭。中西戏剧艺术在舞台效果和叙事方式上的种种差异,体现了两者在间离效果上的不同立场。追本溯源,这些差异都要归因于中西不同的美学本质。尽管中西戏剧艺术千差万别,各有千秋,但只要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就能将戏剧这一艺术形式达到完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电视剧以有意味的故事叙事实现了对现实社会的文化重构,并以“他人导向”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价值取向。从类型学视角探析,青少年对主旋律电视剧价值导向的接收呈现出协商式认同的趋向,青少年从现实题材电视剧中认知社会、反思自我,但也呈现出一定的消极逃避的生活态度,青少年在娱乐类电视剧中体验青春情感和审美愉悦,但也可能陷入情感幻象和消费主义的误区。从社会文化语境出发,电视剧文化影响下的青少年价值取向呈现出从一元价值观到多元价值取向的变迁,其中,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冲突、分化与整合,在青少年价值取向变迁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