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初中物理教学中,孩子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好奇感,提升他们的兴趣,但是课堂中新鲜感不足,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如何扭转这种现象,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物理教学实践,分析课堂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以及情景教学的策略.初中物理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目前课堂上存在以下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知识,学生在讲台下不听讲,有做小动作的、有聊天说话的等等.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课堂上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以及对教师讲解内容缺乏新鲜感.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名教师,每当我站在高校的讲台上,面对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我就会深深感到“讲台神圣”4个字的份量。讲台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岗位,它情系学生的渴望、家长的希望、国家的期望。学生期盼从教师身上学到知识,知晓科学的真谛,领悟做人的准则。面对学生,所有初登讲台的教师都会热血沸腾,心潮澎湃,都会暗自立下誓言:我要做一名好教师,终生不悔。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改实验中,许多教师都在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学习。我也在讲课之前让学生到讲台演讲,虽然经历了一些坎坷,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感到欣喜的。学生由开始时不敢上讲台到现在争先恐后地上讲台:由开始无话可说到现在滔滔不绝;由开始忸怩拘谨到现在声情并茂:由开始不知所措到现在潇洒自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课堂上,众多教师不再呆板地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走下了讲台。应该说,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是件好事。至少,教师走到了学生中间,便于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相对于以讲台作“阵地”、以讲桌作“扶手”的呈现“师道尊严”的教学,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当我们在看过了许多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情景之后,就会觉得,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令人称道,也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让人忧虑。  相似文献   

5.
为什么有的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学生的眼睛就发亮;而有的教师一走上讲台,学生就黯然失色甚至如坐针毡,这种差别主要与不同教师的教学艺术有很大关系。卢梭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正视和注重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是当今每一个智慧型教师都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我们常常在课堂上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师在讲台前滔滔不绝,而台下的学生却反应漠然。这种现象在一些专业课教学中显得尤为突出,令人担忧。职中专业课的确难上,溯其原由:从接受主体看,职中生源素质总体偏低,缺乏自我完善能力;从教学客体看,专业课教材内容枯燥,容量较大,而且在编排上连贯性不强。虽然如此,这种格局并非不能改变。笔者认为,上好专业课的关键在于激活课堂气氛。沉闷的、死板的课堂气氛严重影响专业课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进入“角色”,注意力涣散;教师多采用快速灌输、全盘托出的教法,学生被…  相似文献   

7.
胡素芬 《数学教学》2014,(11):13-15
上海各区的第二次模拟考试结束之后,离中考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是提高学生成绩的关键时期,各科都进入了紧张的复习冲刺阶段,不少数学老师反映部分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没有"要考试了"的紧迫意识.在日常听课和执教的过程中常常出现的画面是:讲台上教师画图示范,下面学生无所事事;讲台上教师慷慨激昂,下面学生昏昏欲睡;讲台上教师点名提问,下面学生一脸茫然;讲台上教师例题变式,下面学生兴趣索然,眼在黑板,心在窗外.  相似文献   

8.
江利 《今日教育》2008,(7):59-59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讲台上教师口若悬河,讲台下学生昏昏欲睡;教师眉飞色舞,学生心不在焉;教师自以为头头是道,学生却云里雾里。这样的教学,老师与学生之间犹如隔着一道鸿沟,缺乏情感参与和沟通,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自然就打了折扣,效果怎么好得起来呢?  相似文献   

9.
仔细观察阅读课堂上的朗读,教师不难发现:有些读目的不明确,“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有些读“行色匆匆”,草草收场;有些读缺乏方法指导,学生乱读一通……凡此种种,究其原因,在于教师对朗读训练的安排与指导缺乏研究、思考。  相似文献   

10.
韦瑞玲 《广西教育》2004,(1B):18-19
讲台,在传统的课堂里,它是教师的权威之地。教师总在用“固守三尺讲台”来阐述自己对事业的追求,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表达自己“固守贫寒”之心。学生们也大多会描述教师站在讲台上的孜孜不倦的形象,用以表达崇敬之情:然而今天,当我把讲台交给学生的时候,我才真正领略了站在讲台上的学生那种释放出来的亮丽色彩。  相似文献   

11.
朱国忠 《辽宁教育》2002,(12):27-27
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教室从来是与讲台共存的。今年,四川省成都市玉林小学的教师和学生走进教室,吃惊地发现三尺讲台不见了。老师们说:“讲台拆掉之后,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讲课讲到激动处,教师自然而然地就走近了学生。”“拆掉讲台,也就打破了高高在上的师道尊严,促成师生间真正的平等;扩大了教室的使用面积和活动范围,方便了活动课及合作学习的开展;拆掉了教室里一直存在的安全隐患,学生不用担心被讲台绊倒。”笔者认为,拆掉教室里有形的三尺讲台固然重要。但拆掉教师心理上无形的三尺讲台更为重要。因为,要让学生实现学…  相似文献   

12.
正初中物理教学中,孩子对新鲜的事物容易产生好奇感,提升他们的兴趣,但是课堂中新鲜感不足,使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如何扭转这种现象,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物理教学实践,分析课堂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以及情景教学的策略.初中物理课堂上大部分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目前课堂上存在以下情况: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知识,学生在讲台下不听讲,有做小动作的、有聊天说话的等等.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课堂上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以及对教师讲解内容缺乏新鲜感.因  相似文献   

13.
讲桌,就是教师讲课专用的桌子。古往今来,凡是称为学校的教室里,都在讲台上摆放着一张讲桌,教师扶着讲桌,一板一眼地讲课;教师拍响讲桌,警示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也有的教师干脆坐在讲桌上,监视学生考试。讲桌和教师的威严联系在了一起,如此岁岁年年,没有人怀疑它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4.
不管你曾经是一个多么成功的教师,在日新月异的科技时代,你应和你的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传统的“知识传声筒”型教学方式已无法立足于讲台,必须要超越自己,在课程改革中与学生一起成长,尤其是语文教师。提高素养、与时俱进、扩大视野,才有可能在新的挑战中不被淘汰,才能完成教师的使命。学者叶澜教授曾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很难有高质量的教育;没有教师的精神解放,就很难有学生的精神解放;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很难有学生的创造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众多教师不再呆板地站在讲台上讲课,而是走下了讲台。从一定程度上说,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是件好事。至少,教师走到了学生中间,便于进行交流和合作。相对于以讲台作“阵地”,以讲桌作“扶手”的呈现“师道尊严”的教学,是一种历史的进步。然而,当我们在听课时看过了许多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之后,就会觉得,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令人称道,也有些教师走下讲台的教学行为让人忧虑。因此,值得我们思考和讨论的是,教师走下讲台做什么?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真挚的情感,营造一种亲切、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做学生知心朋友;形成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注重人际交往和互动;创设情境,运用幽默语言,让学生愉快而不紧张地学习历史。  相似文献   

17.
马万杰 《中学文科》2005,(12):30-30
据笔者有限的观察,很多中小学教师是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缺乏对人类历史文化和人性的富于深度的理解;特别缺乏对中国历史的洞察和对西方近代资本主义核心价值的深度理解:缺乏对于学生精神上的引领:缺乏对于“课本知识”所承载的价值观和心理结构的深刻洞察。因此,创造性地、批判性地使用教材,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显得尤为必要,这就需要一种文化眼光,一种道义的承担、思想的积淀。  相似文献   

18.
所谓“八不”,就是指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实施过程中,切实做到“八不”,即:不解题;不范读课文;“先学”环节中,教师不插话;“后教”环节中,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解;“当堂训练”环节中,教师不加以指导;学生作文之前,教师不进行作前指导;作文批改中,学生能批的,教师坚决不批:作文评讲过程中,学生能评的,教师坚决不评。  相似文献   

19.
现行教师写教案分两步:第一步,认真学习大纲、钻研教材,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学生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地安排自己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教法和学生学法;第二步,认真把教法和学法等按其固定的格式以书面的形式工整详细地写在备课本里,带到讲台上。这样做,算是实实在在的备课。  相似文献   

20.
万建云  王萍 《培训与研究》2005,22(6):129-130
由于各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历史教学易陷入教条化、枯燥化的境地;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目的、意义认识不清,兴趣不高,主动性不强。针对此类现象,笔者试图结合教学实践来阐述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供广大基层的中学历史教师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