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提示 1963年5月,《江苏教育》(小学版)发表了徐文、古平所写的《育苗人》一文(之后,作者又将此文改写成《斯霞和孩子》,发表在同年5月30日的《人民日报》上)。文章强调儿童有一颗“纯洁、稚嫩的心”,“像水晶一般的明净”;强调教师要以“童心”爱“童心”,儿童“不但需要老师的爱,还需要母爱”;强调教师“像一个辛勤的园丁”,“给我们的幼苗带来了温暖的阳光,甘甜的雨露”等等。文章发表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围绕“童心”“母爱”问题展开讨论直至批判“童心”“母爱”。因为刊发《育苗人》的“错误”,《江苏教育》编辑部作了《〈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错误》的检讨,发表在《江苏教育》(小学版)1964年第9期上。  相似文献   

2.
在批判宣扬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母爱能否作为我们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指导原则呢?我们说,绝对不能。因为“爱的教育”是同我们党的教育方针根本对立的。让我们先看看资产阶级宣扬的“母爱”究竟是什么?他们为什么那样不遗余力地宣扬“母爱”呢?我们认为“母爱”是一种私爱,它是在亲子关系中表现出来的,是随着家庭的产生而产生的。在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孩子归社会共同抚养,虽然有亲子关系,但还没有什么母爱。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财产和家庭产生了,养儿育女就以一家一户为单位来进行,具有血缘联系的亲子关系这时才有了特殊的意义。一个母亲不再对所有的孩子都有同样的爱,而只是对自己负责抚养的子  相似文献   

3.
一、用母爱温童心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古人常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母)".所以在平时工作中我经常用母爱温暖童心,用母爱和幼儿沟通.  相似文献   

4.
一、爱是教育的灵魂,学校是爱的源泉 我们一直怀念斯霞老师。斯老师写在儿童教育大旗上的“童心母爱”,是留给中国教育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也是我们从事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永恒主题。在今天,爱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5.
蒋红梅 《班主任》2000,(3):14-15
高尔基曾经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爱,是通往教育成功的桥梁,也是一条基本的教育原则。人们常把师爱比喻为母爱。母爱是伟大的,但师爱要高于母爱,它意味着教师不能以狭隘的个人私情或好恶去对待学生,而应带着祖国的希望和人民的重托,按照接班人的要求去全面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相似文献   

6.
斯霞的童心母爱是关怀儿童的自然情感,是关乎儿童身心人格长远发展的情感教育。斯霞的童心母爱是深具小学教育专业特质的教育爱品质。斯霞的童心母爱是人性美善之爱、职业道德之爱、公民责任之爱的集合。斯霞的精神性大爱是当前中国社会迫切呼唤的教育文化。  相似文献   

7.
“爱的教育”是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积一百多年历史沉淀所创造的教育哲学。“爱的课堂”是指以斯霞“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为引领,以“基于童心、行于爱心、臻于生长”为基本理念,以爱的方式和策略帮助儿童学会学习为主旨,在尊重、赏识、支持的环境中建构的一种教学活动和过程。学校2008年9月开展“爱的课堂”实验,2011年成功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基于斯霞教育思想的“爱的课堂”的校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杨瑞清 《人民教育》2005,(12):14-16
每次到南京北郊的劳山脚下瞻仰陶行知先生陵墓,都会为牌坊上的“爱满天下”4个大字感动不已。1995年,我们把坚持多年学习、实践陶行知儿童教育思想的体会,概括为“学会赏识”。2000年,我们请一辈子致力于“童心母爱”教育的斯霞老师亲笔题写了“学会赏识,爱满天下”8个大字,作为行知小学的校训。我们的教师、学生、家长太喜欢这8个字了!学会赏识,就是学会爱。学会爱,首先要有真爱。教育的本质是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没有爱不行,仅有爱不够。要爱,更要会爱。中国的教师最爱孩子,往往也是最不会爱孩子!错误的爱,就变成了害。只有学会了…  相似文献   

9.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复苏了诗人爱海的童心,碧蓝的海水,飞翔的海鸥,使诗人又与自然亲近。冰心早期人生观“爱的哲学”中的三根支柱:母爱、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得以复活和重现,而母爱则因为远离母亲而无法亲近。因而诗人格外思念母亲,甚至因思念母亲而得病,又因在梦中得以见母亲而病愈。“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感情达到最强烈的状态,今人帐然不一!  相似文献   

10.
斯霞是一面旗帜,她代表着一个时代和历史,是我国小学语文教育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永恒的完美存在”。斯霞教育思想是以“童心母爱”这一伟大的教育哲学为精神内核,基于语文学科教学并全方位覆盖的教育实验和研究。斯霞教育思想研究所以“童心母爱”研究为核心,以名师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基于语文学科、推动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变革为方向,完整、全面、深入地研究斯霞教育思想,提炼其核心和精髓,重视其在教育改革现实中的新发展。在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不断发展和丰富斯霞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11.
赏识教育是在继承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和斯霞老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致力于达成被爱,引导施爱,启发自爱,优化师生关系,促使学生自信舒展、快乐、健康、最优成长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广东、黑龙江教育学会最近举行座談会,对“爱的教育”“母爱”“童心”等問题进行了討論。大家认为,“爱的教育”是資产阶級人道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內容之一,它企图以“阶級調和論”来教育学生,在青少年的心灵里散布人道主义与和平主义,企图以抽象的“爱”来“感化”学生,以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母爱和师爱 ,但师爱又不同于母爱。师爱是一种情感与心灵间的特殊的爱 ,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近代教育家夏丐尊说 :“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 ,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 ,没有爱 ,就没有教育。”因此 ,教师的爱不能停留在内心 ,仅工作为一种自我体验而存在 ,而应该以各种方式表露出来 ,外化成一种现实的教育力量 ,并用“爱”这把金钥匙去启迪每一个学生的心智。一、面向全体学生 ,施予爱心教师的爱心就是对学生的关心。苏霍姆林斯基把“爱孩子”看作是一个教师生活中的重要品…  相似文献   

14.
中新 《华章》2011,(11):56-57
提起冰心,人们会异口同声地说出《童年》、《笑》、《小橘灯》、《寄小读者》……若时光倒流回孩提时代,“冰心”这两个字会让我们想到更多。冰心先生的作品始终流淌着“母爱”、“童心”、“自然美”三大创作主题,早在1924年,她创作《寄小读者》时,就写下“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相似文献   

15.
燕桂名 《中学教育》2004,(10):41-42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巧用情感,渗透德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那么实践中究竟如何做呢?笔者认为: 一、师爱永恒。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一切奥秘在于如何爱孩子。”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著名特级教师斯霞“童心母爱”,都是对教育的最佳  相似文献   

16.
赵敏 《江苏教育》2022,(2):31-34
"爱·互联"的教育理念以"童心母爱"教育思想为根,在互联网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爱的互联者。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着力培养爱的互联者,旨在从自我悦纳、群体共生、命运共同三个维度,让"爱·互联"能够落地生根、立体浸润与真正发生,让爱的互联者在校园中真实生长。  相似文献   

17.
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将自己几十年教师生涯成功的真谛归结为“童心母爱”。爱学生,是一切教育成功的基础。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鞭策,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能触及学生灵魂的教育过程。教师不能只把爱作为一种理念挂在嘴边,而应把爱通过行动融入到学生心里。  相似文献   

18.
母爱、自然、童心,一直是冰心作品的重要主题。在冰心的大多诗文中,我们读到的是这三者和谐交织在一起的"爱的哲学"。这就使冰心的作品与五.四时期很多作家作品相比,更多了一分  相似文献   

19.
两点感想     
读了《育苗人》、《斯霞和孩子》,又读《<育苗人>与<斯霞和孩子>的錯誤》,有两点感想在这里谈一谈。一、“爱的教育”不能代替阶級教育。《育苗人》中强調“童心”是“純洁、稚嫩的”,“象水晶一般的明净”,因此,宣扬教师要以“童心”去爱“童心”,“和孩子們在一起为小鸡从鸡蛋里破壳而出发出快乐的笑声,为小白兔的死而流出眼泪”。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什么样的教育呢?我认为,这是一种超阶級的“人性论”,是向学生灌输“人类爱”、灌輸人道主义、和平主义的教育。这种教育,只是要学生“爱”,爱小鸡,爱小白兔,爱父母、兄弟、姐妹,爱“和他們一样天真、一样活泼的老师”,而不讲阶級爱,更不提阶級恨。这样长大起来的学  相似文献   

20.
曹海永 《江苏教育》2012,(25):14-16
在"爱的教育"一百多年的坚守与创新中,在斯霞老师"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传承与发展中,我们提出构建"爱的课堂",以探寻真正意义的课堂本质和教学理性。在我们看来,"爱的课堂"就是为了爱、感受爱、传递爱、生长爱的课堂,其逻辑起点与归宿是爱,教学方式与载体还是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