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文素质课程是提高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明确人文素质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遵循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及综合开发为宗旨的原则,确立人文素质课程在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建设人文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的全方位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2.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构建是提高高职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农业高职院校要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明确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确立人文课程模块,加强校本教材建设,突出职业特色,改进教学方法手段,加强师资培训,全面、立体化构建人文教育的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3.
高职文化素质体系建构的重点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学语文课程以其明确的审美目标和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在高职文化素质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充分实现大学语文的文化教育功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建立新型评价体系,实现其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研,发现高职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化素质存在一系列问题:人文知识缺失、娱乐倾向明显、功利意识突出、思想认识片面、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淡化。这种状况是当前社会的文化快餐化、学校重视不够、家庭教育缺失、学生自我放逐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增加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展校园人文活动,并在课堂上将文化素质教育与英语专业课程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改变这种状况。  相似文献   

5.
高职文化素质体系建构的重点在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学语文课程以其明确的审美目标和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在高职文化素质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任用;为充分实现大学语文的文化教育功能,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建立新型评价体系,实现其人文素质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6.
由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学制、学生等方面的特殊性,在专业教育中有效渗透人文教育,培养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的重点和关键。通过分析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内在关系,指出人文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渗透的可能性,并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从教育目标调整、教学计划设计、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探讨在专业教育中如何有效渗透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7.
高职院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实现我国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必要途径。作为人文素质教育重要课程的大学语文,在高职教育现状中却日趋边缘化。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本着"必须"和"够用"的教学原则,坚持"就业导向",突出文化素质教育;围绕自身特点,建构有影响、有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建立科学的、可操作的人文素质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8.
杨文钦 《现代语文》2010,(7):147-14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用人单位对实用型人才需求的转变,不仅要求高职生具备扎实的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求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一定的写作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高职院校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高职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语文作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通过文辞优美的作品,从文化的层面引导大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以达到提高他们人文素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文化素质教育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是推进高职教育转型发展、凝练人才培养特色的切入点,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定位,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在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是促进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邓光  曹雨平 《职教通讯》2012,(18):15-18
以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厚基础,重实践,强素质"的改革思路下,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与建设方案,并进一步探讨了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问题。实践证明,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构建科学合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明确课程目标定位,改革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和管理机制,在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是促进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