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华武术》2006,(2):41-41
睡眠、饮食、运动是人类健康生存最基本的三要素。我们行走、运动都得穿鞋,但大多数人却忽略了鞋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据国外报道,三分之一以上的足病是由于穿鞋不当而引起的。  相似文献   

2.
运动鞋对羽毛球典型步法中跖趾关节和后足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优秀男子羽毛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以最常用的前场蹬跨步法为例,重点运用现代生物力学技术分析了蹬伸(前足屈曲)和着地(稳定)动作的生物力学特性,就不同运动鞋与裸足运动时的生物力学特征进行了对比,探讨了运动鞋对羽毛球运动员下肢生物力学特征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研究发现,对羽毛球运动而言,跖趾关节在足部功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着鞋相对于裸足而言应该更有利于跖趾关节背屈,进而提高蹬地效果;羽毛球运动蹬跨步法着地时不同着鞋状态均呈现一定程度的后足外翻;利用鞋可以有效控制足后部的外翻,进而降低因过度外翻而造成的肌腱、肌肉、韧带的过度负荷,保护下肢免于受到伤害;判断鞋是否确实存在提高后足运动活动度以足够缓冲地面冲击负荷的关键就在于外翻过度的"度"确切为多少.在上述研究基础上,从前足屈曲和后足稳定等几个角度探讨了羽毛球运动下肢生物力学特征对运动鞋研发的启示,认为羽毛球专用鞋应具有适当屈曲刚度,既不会改变足的易屈曲性,也不会额外增加足部负担以克服鞋刚度进行屈曲,又能够辅助提高蹬地效率,增强足部"扒地"效果;羽毛球专用鞋应能有效控制足后部的外翻运动,进而降低因过度外翻而造成的肌腱、肌肉、韧带的过度负荷,保护下肢免于受到伤害.  相似文献   

3.
有专家认为,学习发球技术越早,越容易掌握正确动作。人每时每刻都在形成自己的习惯,而行动又被这些习惯所支配。比如,穿鞋和袜子的顺序。是先穿右脚的袜子,再穿左脚的袜子,然后再穿右脚的鞋和左脚的鞋?还是先穿右脚的袜子,再穿右脚的鞋,然后再穿左脚的袜子和左脚的鞋?或是其  相似文献   

4.
青少年女性穿不同鞋行走时足底压力分布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剑  李建设 《体育科学》2006,26(6):67-70
通过F—scan足底压力分布解析系统对青少年女性穿不同类型鞋行走时的步态进行足底压力分布的测量和分析。结果表明,青少年女性穿跟高6.5cm以上的高跟鞋行走时,足底第1跖趾关节最大受力值是穿球鞋行走时该点最大受力值的4倍,是穿中跟鞋和松糕鞋行走时该点最大受力值的2倍。穿松糕鞋行走时,足底3点压力变化曲线图与裸足行走时足底3点压力变化曲线图相似,但是,穿松糕鞋行走时,足底3点最大受力值比裸足行走时足底3点最大受力值大。因此。也说明穿松糕鞋行走时下肢肌肉负荷较大。提示,穿高跟鞋行走对青少年女性足的生长发育有严重影响,建议他们日常生活中少穿或者不穿高跟鞋。  相似文献   

5.
国内关于冰状路面行走的步态研究较少,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应的步态特征,查找冰状路面与普通路面行走在足底压力分布方面的差异,探索如何减小滑倒因素以及对防滑鞋的选择和设计,为冰状路面行走的步态分析研究提供科学依据。运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和统计方法,对15名男性健康青年在冬季户外冰状路面无保护状态下的行走和普通路面的行走进行对比分析,对双脚支撑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冰状路面行走时双脚支撑时相和支撑时相较长,支撑的距离、复步长及足底压力中心纵轴最大距离较短,足跟着地时与地面夹角较小、踝关节角度较大、髋关节角度较小,足尖离地时与地面夹角较小、膝关节角度较大,足底足前区和足后区最大压力较小、离地腿足前区冲量较大、2个足区的压力变化率绝对值较小。应加强身体在矢状面的控制,在足尖离地瞬间,同侧躯干适当前倾,使人体重心投影处于支撑面内,增强行走的稳定性;加强着地腿的髋关节和踝关节的肌肉以及离地腿膝关节的肌肉的锻炼;选择和设计防滑鞋时要相应增大足跟部和足前部的鞋底面积,纹路相应加深,选用的材料相应较软且能吸收一定水分,此外,足跟部于足前部相比略有不同,足跟部的面积较大、纹路较浅及材料较硬。  相似文献   

6.
裸足与着鞋下跑步生物力学及损伤特征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已证实跑步有很多益处,包括增强心血管机能,促进身体和心理健康。但是,有太多的损伤与跑步相关,在当今裸足跑或者是穿"裸足"鞋跑步的流行趋势下,总结了大量高水平研究论文,其目的是通过运动学测量,能量消耗和生物力学来比较穿鞋和裸足跑步者的相似处和差异性,深入探究跑步步态学,并为因跑步导致肌肉骨骼损伤的病人了解跑步生物力学原理并制定合理训练计划。  相似文献   

7.
应用kistler三维测力台和NE6000T16道便携式无线遥测表面肌电测试系统等仪器,同步对不同等级的跳跃类运动员在不同状态下的不同下落高度的跳深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正常状态下跳深时,运动员足着地前下肢所测的大部分肌肉均已“预激活”;运动员足着地前下肢所测肌肉的“预激活”模式因人而异;运动员下肢肌肉“预激活”的个体模式,不随跳深下落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本质性的变化;下肢肌肉疲劳会导致下肢所测肌肉的“预激活”模式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8.
张秀丽 《体育学刊》2011,18(4):141-144
结合华南师范大学附小20名女童静、动态足底压力测试数据、穿鞋习惯、消费观念等,从生物力学角度对儿童出现的主要足部不适症状进行分析,指出中国6~10岁童鞋设计应遵循的主要原则:一是与脚的形状相似,成扇形,为足的自然生长发育创造条件;二是儿童走路时鞋子产生弯折的部位符合儿童足的比例,不应只是成人鞋的翻版;三是通过增加足中部及足后跟稳定性的方法达到减小足底压力的目的。并建议小童、中童、大童鞋的划分标准以年龄为依据,而不应以鞋码大小为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放置在羽毛球鞋前掌部位的楔形结构对前场蹬跨步动作产生的影响,为提高羽毛球鞋的运动表现及防护羽毛球运动损伤提供参考。方法招募20名高校羽毛球专项学生作为受试者,采用重复性测量的实验设计。实验用鞋为前掌部位放置了2种不同高度楔形结构的羽毛球鞋和作为对照鞋的普通羽毛球鞋。结果楔形结构能够增大前场蹬跨步动作触地阶段的跖趾关节最大背屈角度(P <0. 05)和跖趾关节活动范围(P <0. 05),增加跖趾关节最大蹬伸速度(P <0. 01),增加踝关节最大外翻角度(P <0. 05),降低踝关节最大内翻角度(P <0. 05),能够降低前足受到的侧向力(P <0. 05),增加踝关节的最大外翻力矩(P <0. 05),增大踝关节最大跖屈力矩(P <0. 01)。结论 (1)在运动员完成前场蹬跨步动作的着地阶段,穿着前掌具有楔形结构的羽毛球鞋没有对膝关节运动产生影响,未来研究应关注于楔形结构的高度及材料硬度对膝关节的影响。(2)前掌楔形结构降低了运动员踝关节的稳定性,建议作为训练鞋使用以增加训练效果,但在比赛中应谨慎穿着。(3) 0. 008 m楔形高度羽毛球鞋不仅能够增加前场蹬跨步着地过程中跖趾关节的蹬伸速度,帮助提升运动表现,而且能够降低前足受到的侧向力,改善鞋的缓冲效果,有助于降低羽毛球运动中前足的损伤风险。  相似文献   

10.
足底压力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伴随着新型传感器技术的压力测量仪器的发展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运动生物力学步态研究,临床步态研究以及临床医疗中积极应用,其技术不断的发展、成熟.足底压力研究,揭示了人体在不同状态下的足底压力分布特征和模式,以及运动过程中足的动力性特征.同时,足底压力测量技术在临床步态研究和临床医疗中的不断应用与深入,已逐渐成为临床生物力学研究和诊断病足与足部康复评定的重要手段.通过足-鞋界压力的研究,也为指导人们健康穿鞋与科学制鞋带来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实验着重从运动学角度出发对裸足与穿鞋两种状态下,以不同速度在跑台上跑步时支撑时相肢膝关节角度和踝关节角度变化进行分析。研究方法:6名普通男性大学生在跑台上,分别以7.5km/h、10km/h、12.5km/h3个速度在裸足与穿鞋两种情况下进行实验。使用高速摄像机拍摄其跑步过程,得到下肢环节运动学参数计算关节角度,并探究其变化规律。研究结果和结论:穿鞋时支撑时相时间大于裸足时;不论裸足还是穿鞋,着地角度、膝关节角度和踝关节角度等指标上存在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鞋底类型和步行速度对行走相关肌群平均肌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依据跟掌高度比例关系确定的鞋底类型和步行速度对行走相关肌群表面肌电平均振幅(AEMG)的影响,为研究行走神经肌肉运动控制规律和研制具有保健作用的各类运动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0名健康青年男性志愿者,穿着具有不同类型鞋底的运动鞋(负跟鞋、平跟鞋、中跟鞋和船型鞋),分别以0.82 m/s和1.64 m/s速度匀速行走.检测行走相关肌群(身体右侧的胫骨前肌、内侧腓肠肌、比目鱼肌、多裂肌、竖脊肌、股外肌)表面肌电平均振幅.结果: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步行速度对各被检肌群AEMG都有显著影响,鞋底类型时竖脊肌(F=5.52,P=0.002)和比目鱼肌(F=4.26,P=0.008)有显著影响,两者不存在交互作用.多重比较发现,穿着船型鞋和负跟鞋快速行走时竖脊肌AEMG显著高于平跟鞋和中跟鞋,穿着船型鞋时比目鱼肌AEMG显著高于其他三种鞋;慢速步行条件下鞋底类型对被检肌群无显著影响.结论:鞋底类型可以改变人体在快速行走时部分行走相关肌肉的平均肌电水平,其原因可能与鞋底类型改变所引起的行走姿势和神经肌肉运动控制模式发生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健美房内所提供的设施,已基本符合健美运动的需要,但还要准备几件基本的东西。一、鞋训练时是否要穿鞋?有些练习穿不穿鞋都可以,但有些练习,比如做负重下蹲,负重提踵或举重练习,就需要一双具有保护作用的鞋。事实上,保护踝部的高帮鞋确实具有保护作用。当做引体向上或弯举练习时,鞋就无关紧要。请注意,并非所有的鞋都是一样的。许多跑鞋制作得又轻又软,在练健美时却起不到多少支撑作用。必须穿一双厚底、结实而又具有良好拱形作用的运动鞋。干万记住,做负重下蹲等练习时,脚能承受多大压力,鞋就必须能承受多大压力,所以不管准备进行哪种训练都应该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二、手套许多健美运动员训练时为了保护手而戴  相似文献   

14.
运用鞋垫式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前中国男排主攻队员隋盛胜四号位扣球起跳技术的足底压力参数进行了采集和分析。结果表明:右腿贡献大于左腿;右足后区首先着地,之后由足中区过渡到足前区。左足后区首先着地,之后依次是足前区和足中区,足后区、足前区和足中区的着地时间均相差2ms;蹬伸到离地阶段,左、右足均有内旋动作;左、右足的最大压力峰值和平均压力按从大到小的顺序均出现在足前区、足后区和足中区。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分析儿童青少年足形发育特征,厘清裸足/着鞋运动规律及下肢生物力学功能。方法:运用布尔逻辑运算在Web of Science、PubMed和CNKI等8个国内外数据库中检索2000年1月1日—2020年4月1日发表的相关研究文献,使用改良版《Downs和Black量表》对研究文献质量进行评估。结果:最终纳入40篇研究文献,涉及儿童青少年的足形发育及功能特征、裸足运动生物力学特征、裸足/着鞋运动生物力学特征对比和着鞋运动生物力学特征4种类型。样本量共计30 450人,年龄为1~19周岁,其中具有裸足习惯的1 490人。结论:1)儿童青少年不同足形特征如足长、足围、足弓等对应不同的发育敏感期和年龄阶段,需依据足形发育特点及时调整鞋楦设计;2)鞋具束缚降低足部小关节活动度,抑制部分足功能,儿童青少年裸足运动习惯可能有助于正常足弓形态及功能形成,增加足部肌力,降低踇外翻风险;3)降低儿童鞋具扭转刚度等,遵循“保护大于功能”设计原则,可能有利于降低对低龄儿童的足部外力刺激,增加力学正向反馈及本体感觉输入,提升步态稳定性,促进足部形态及功能的正常发育。建议:未来研究结合大样本长期追踪研究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冬季两项优秀运动员站立和行走足平衡能力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孟昭莉  元文学  郝欣莉 《体育科学》2007,27(2):34-37,78
通过Footscan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测试我国冬季两项优秀运动员站立和行走时足底压力分布并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表明,运动员赤足站立的平衡能力高于穿鞋,双脚站立时闭眼稳定能力高于睁眼,单脚站立时左脚好于右脚;赤足行走支撑足足底压力时间曲线具有双峰特征、压力中心在横向摆动幅度较小;大部分运动员在足中部支撑阶段出现足内、外翻现象,建议教练指导队员加以注意并选用适合的鞋或添加鞋垫,增加足背屈时对应肌腱、韧带专向力量的练习,减少行走时足内外翻情况的出现,避免身体损伤出现。  相似文献   

17.
基于足底压力的羽毛球运动足部受力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羽毛球常用步法的足底压力特征,为减少羽毛球运动中下肢损伤(特别是足部损伤)提供建议,并希望成为羽毛球鞋具设计的依据。利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高水平羽毛球运动员左前场蹬跨步、右前场蹬跨步、一步蹬转起跳等常用步法动作进行测试。结果发现3种步法在离地阶段,足前区的内侧跖骨区以及大拇趾和第1、2跖骨区的最大压力均高于其他部位(P<0.05);着地阶段,蹬跨步是把足底压力集中于脚后跟和足外侧进行缓冲制动,蹬转起跳步则把压力集中于大拇趾以及第1、2跖骨区(P<0.05)。由此可见,羽毛球运动员应注意在采用不同步法时,足前区和足跟区中部及足外侧的负荷变化,并尽可能地选择穿着能够分散上述区域压力的专项鞋来避免足部受力的过度集中。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主观测试量表评价羽毛球运动鞋的舒适度。方法:以上海体育学院16名羽毛球运动员为测试对象,使用美国某公司运动科学研究室提供的感知测试量表进行了试穿实验,测试了两款不同品牌羽毛球专用鞋的鞋尖内部高度、鞋尖内部宽度、脚最宽处周长、脚腰/脚背、脚后跟和长等不同部位的穿着舒适度以及足底黏附性、前足柔韧性、脚后跟缓冲、脚后跟响应、脚后跟稳定性、后跟-脚趾过渡、前脚缓冲和整体感觉等不同性能指标。结果:从总体舒适度量表(General Fit Ballot)的各指标来看,除了鞋长度指标外,A鞋的其余各指标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从鞋性能动态测试量表(Dynamic Ballot)中喜爱程度(Liking)各指标来看,鞋A在脚后跟缓冲、后跟-脚趾过渡、前脚缓冲、足底黏附性、前足柔韧性等方面依然有很多不足,有待继续改进;对于鞋性能动态测试量表(Dynamic Ballot)指标强度(Intensity)而言,A鞋的足底黏附性(Underfoot Traction)和前足柔韧性(Forefoot Flexibility)明显不足、前足柔韧性和脚后跟稳定性明显有缺憾。结论:该量表适宜评价运动鞋的舒适度和相关运动性能,是运动鞋设计...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习惯后足着地者和习惯前足着地者在跑步支撑期下肢动力学的不同。方法:采用 Kistler三维测力台(采集力学指标,1 000 Hz)采集受试者跑步支撑期(测试足从足着地到足离地)的动力学数据。结果:习惯后足着地组(RFS)在支撑时间上比习惯前足着地组(FFS)的时间微长,但二者不具有显著差异(P>0.05);RFS组在支撑期内外方向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均小于FFS组,且呈显著差异(P<0.05);RFS组在支撑期前后方向的最小值(即制动力峰值)和最大值(即加速力峰值)均要高于FFS组,且呈显著差异(P<0.05);FFS组在支撑期垂直方向的最大峰值力和第一载荷率均高于RFS组,但不具有显著差异,且出现峰值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跑步时不同的着地方式影响了下肢的生物力学特征,习惯后足着地者跑步支撑期下肢动力学特征与习惯前足着地者主要在内外方向和前后方向上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上体育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必须穿平底的运动鞋,而不能穿凉鞋或皮鞋。因为凉鞋或皮鞋一般为高跟、半高跟或斜坡式半高跟,穿这种鞋在运动时往往造成弹跳无力、跑动缓慢、肌肉紧张、落地不稳、动作拘谨。不仅锻炼效果差,而且还容易造成崴脚等运动损伤。具体原因我们可以从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角度做出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