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强化动态视觉任务的开放式运动技能体育锻炼和降低用眼负荷学习方式,以及两种方式相结合的干预对小学六年级学生动态视力(KVA)与裸眼远视力(SVA)的影响。方法:选取苏州市某学校六年级4个自然班学生168人,随机分为降负学习组、体育干预组、混合干预组和常规对照组,通过不同干预方式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干预,干预前与干预后测量KVA和SVA。结果:降负学习组学生KVA和SVA较前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学生SVA有所提高;体育干预组学生KVA和SVA较前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学生KVA有所提高;混合干预组学生实验后KVA显著性提高(t=-2.268,P<0.05),SVA极显著性提高(t=-2.718,P<0.01);常规对照组学生KVA和SVA较前测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2种视力均呈下降趋势。在性别差异方面,混合干预组女生SVA具有显著性提高(t=-2.368,P<0.05),常规对照组男生KVA出现极显著下降(t=2.897,P<0.01)。结论:强化动态视觉任务的开放式运动技能体育锻炼与降低学生用眼负荷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可以改善六年级学生的KVA和SVA,对学生的视力水平具有积极影响,能够有效延缓儿童近视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课外体育活动与1~3年级儿童视力指标及眼部生物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1~3年级(6~9岁)252名学生进行裸眼远视力、动态视力、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前房深度以及体育活动等级量表测量。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得出年龄、视力、眼部生物特征参数和课外体育活动之间的关系结果: 1~3年级儿童总体近视率为43.6%,各年级儿童裸眼远视力、角膜屈光力随年级增长而降低,眼轴、前房深度及课外体育活动量随年级增长而增加。儿童裸眼远视力与动态视力呈正相关(r=0.356,P<0.01),与眼轴、前房深度呈负相关(r=-0.380,r=-0.249,P<0.01)。眼轴与角膜屈光力呈负相关(r=-0.622,P<0.01),与前房深度、课外体育活动量呈正相关(r=0.550,r=0.233,P<0.01)。各年级儿童裸眼远视力、眼轴、前房深度、课外体育活动量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年级儿童按不同课外体育活动量进行划分,视力指标和眼部生物特征参数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课外体育活动量与小学1~3年级儿童眼轴呈正相关。随年级增长,课外体育活动量与眼轴长度均出现上升趋势。1~3年级儿童的裸眼远视力、眼轴、课外体育活动量具有显著性差异。课外体育活动不会过早消耗儿童远视储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体育教学中不同视标呈现时值的睫状肌训练对小学生裸眼远视力和动态视力的影响。方法:将123名小学生随机分为睫状肌训练视标呈现时值1 s组、3 s组、5 s组和对照组并进行32周干预实验,在实验前、中、后分别进行裸眼远视力与动态视力检测。结果:实验后,各实验组的动态视力及裸眼远视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 s组和3 s组的动态视力和裸眼远视力后测较中测、后测较前测,以及中测较前测均显著性提高(P<0.05);5 s组的动态视力和裸眼远视力后测较中测,以及后测较前测均显著性提高(P<0.05);对照组的动态视力后测较前测显著性下降(P<0.05),裸眼远视力中测较前测以及后测较前测均显著性下降(P<0.05)。结论:视标呈现1 s、3 s和5 s时值的睫状肌训练,对小学生的动态视力和裸眼远视力有积极影响。在体育教学中采用视标呈现1~3 s时值的睫状肌训练较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视力在不同类型体育项目间的发展特征,为体育锻炼改善视力的应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选取6~10岁无专门体育训练经历的在校学生和参加足球、乒乓球、跆拳道、空手道、游泳、体操等项目的俱乐部或体校学生,共603名。使用动态视力检测仪和标准对数视力灯箱测量动态视力和静态视力。计算动静比(动态视力/静态视力),并将其作为衡量动态视力发展水平的指标。结果:6~7岁是动态视力发展的敏感期(P<0.05),8岁、10岁男性儿童的动静比高于女性儿童,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外体育练习组的动静比高于普通在校学生组(P<0.05),开放性运动项目的动静比高于闭锁性运动项目(P<0.05)。结论:参加体育锻炼对动态视力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且不同运动项目的影响效果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比较体育教学中低频15次、中频30次,以及高频60次的睫状肌训练对八年级学生视力所产生的不同影响方法: 在体育课中分别对3个实验组进行低频15次、中频30次、高频60次睫状肌训练,测量并分析干预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裸眼远视力与动态视力结果: (1)低频15次组学生的裸眼远视力与动态视力无显著性变化;(2)中频30次组学生的动态视力在干预后显著上升,裸眼远视力的提高无显著性差异;(3)高频60次组学生的裸眼远视力与动态视力在干预后均显著上升;(4)对照组学生的裸眼远视力与动态视力呈下降趋势结论: 体育教学中嵌入不同频次的睫状肌训练对八年级学生视力水平的影响不同,其中60次高频训练对裸眼远视力改善效果最佳,30次中频训练对动态视力的改善效果更好,15次低频训练能够基本维持学生裸眼远视力和动态视力的原有水平。在体育教学中进行睫状肌训练能够有效延缓近视的发展速度,促进学生视力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乒乓球运动是否能够改善大学生视力。方法以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15级管理专业1班和2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1班为实验组,2班为对照组,实验前、后分别测试所有学生的视力以及身体基本素质。结果与实验前相比,实验组学生的视力变化、肺活量、50m跑、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800m跑和仰卧起坐(女)、1 000m跑和引体向上(男)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P<0.05);试验后,两组间各指标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乒乓球运动能够改善大学生视力,坚持锻炼能够有效缓解假性近视,防止近视的恶化,而且能够强身健体健脑,提高机体的灵敏性和反应力,从而有效的预防近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发扬我国国球的同时达到终身锻炼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学3~6年级学生基本运动技能与感知运动能力、身体活动水平的关系。方法:采用大肌肉动作发展测评工具(TGMD-3)、感知运动能力分量表、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问卷对小学3~6年级437名学生的基本运动技能、身体活动水平、感知运动能力进行调查;运用SPSS22.0和Mplus8.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用Bootstrap法分析变量之间的预测关系及中介效应。结果:男生的操控性技能、感知运动能力和身体活动水平高于女生(P<0.01);小学3~6年级学生基本运动技能、感知运动能力与身体活动水平呈低至中等正相关(r=0.103~0.477,P<0.05);小学3~6年级学生基本运动技能预测感知运动能力(β=0.222,P<0.001),感知运动能力预测身体活动水平(β=0.569,P<0.001),感知运动能力在基本运动技能与身体活动水平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论:小学阶段重视学生基本运动技能和感知运动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其身体活动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冷热水交替浴(CWT)对短跑运动员增强式运动后膝关节本体感觉的影响。方法:16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冷热水交替浴组(CWT组)与静坐休息对照组(CON组),在执行10组每组20次负重(10 kg)浅蹲跳和50 m蛙跳的运动方案后,静坐休息5 min,分别采用14 min CWT或14 min静坐休息的干预手段。在运动前,运动后24 h、48 h、72 h、96 h不同时间点分别测量受试者的膝关节位置觉肌肉力觉以及肢体下落时关节反应角度。结果:(1)所有受试者在运动后均出现了主、被动位置觉,肌肉力觉的显著下降以及肢体下落时关节反应角度的显著上升(P<0.05);(2)运动后24 h、48 h、72 h、96 h,CON组的主动位置觉显著低于CWT组(P<0.01),运动后48 h,CON组的被动位置觉显著低于CWT组(P<0.01);(3)运动后24 h、48 h、36 h、72 h,CON组的肌肉力觉显著低于CWT组(P<0.01);(4)运动后24 h、48 h,CON组的肢体下落时关节反应角度显著大于CWT组(P<0.01)。结论:本研究所设计的CWT方案可以有效缓解增强式运动中因肌肉离心所致的肌肉力觉的下降,促进肌肉本体感觉(主、被动位置觉,肢体下落时关节反应角度)的恢复。CWT恢复关节本体感觉的机制与促进肌力恢复、镇痛、加速代谢产物清除、缓解中枢神经系统疲劳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辽宁省乒乓球男队运动员视觉反应时分析,探讨反应时对乒乓球运动成绩的影响.方法:选取辽宁省乒乓球男队的全体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先按年龄分层,再按运动成绩(国内比赛成绩和队内比赛成绩)分成运动成绩良好组和运动成绩一般组,用计算机视觉反应时测定软件同时测定2组运动员视觉简单反应时与视觉复杂反应时.结果:运动成绩良好组的运动员视觉简单平均反应时、视觉简单最快反应时、视觉简单最慢反应时与视觉复杂平均反应时、视觉复杂最快反应时、视觉复杂最慢反应时均比运动成绩一般组的运动员短,差异均有显著性(t平均=3.60、t最快=3.04、t最慢=2.68,P均<0.05;t'平均=3.52、t'最快=2.38、t'最慢=2.31,P均<0.05).结论:视觉反应时与乒乓球运动成绩显著相关,视觉反应快的运动员运动成绩好;可作为专业乒乓球运动员选材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运动方式对肥胖青少年人群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00例年龄、性别相配对的健康志愿者为对照,观察游泳、步行、举哑铃及仰卧起坐各25例以4种不同运动方式持续运动1 h前、后肥胖青少年患者血糖、胰岛素水平和血乳酸的变化,并根据稳态血糖模型(Homa模型)计算出其反映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细胞功能的指标变化。结果:1)运动前肥胖组患者其BMI、腰围、腰臀比、IAI、IR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P<0.01),而IS、HBCI、血乳酸则在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与运动前相比较,肥胖患者中经1 h游泳及1 h步行的患者,其反映胰岛素抵抗的指标即IR有显著下降(P<0.01),IAI有显著升高(P<0.01),而反映胰岛?细胞功能状态的指标,即IS和HBCI有显著提高(P<0.05),血乳酸水平有轻微增加,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举哑铃及仰卧起坐1 h后,IR也有显著下降(P<0.05),IAI有显著升高(P<0.05),IS和HBCI有一定程度提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乳酸水平有显著性升高(P<0.01)。3)在肥胖组中游泳亚组和步行亚组IR显著低于举哑铃及仰卧起坐亚组(P<0.05),IAI、IS和HBCI较举哑铃及仰卧起坐亚组高,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乳酸则显著低于举哑铃及仰卧起坐亚组(P<0.05)。4)肥胖患者IR与BMI、腰围、腰臀比均呈显著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5768,0.6059,0.7987,均P<0.05);IAI分别与BMI、腰围、腰臀比均呈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635,-0.6278,-0.7523),而IS则与BMI、腰围、腰臀比等无显著相关关系。结论:有氧运动能显著改善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并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患者自身胰岛?细胞功能,而无氧运动对其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