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出版大崩溃》一书中,小林一博对上世纪末开始的日本图书业的崩溃作了详实的介绍和评述,引起全球出版界的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大陆的出版业,图书品种增加(2005年22万,其中初版书13万)、图书平均印数下降、总册数未增长、库存增加、利润下降,引起了出版界人士的议论,著名出版家巢峰同志认为这是一种"滞胀",十分危险.我的判断有点不同.诚然,问题是存在的,但总的看来当前中国大陆出版的态势还不能说是到了崩溃的边缘,可以说是一种发展中的征像.  相似文献   

3.
正2011年,是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出版界出版了300多种图书,与中国一样,日本出版界也出版了一些有关辛亥革命的图书。但据笔者观察,日本辛亥革命的图书出版与中国有很大不同,主要  相似文献   

4.
我不欣赏对日本出版业用"大崩溃"这种夸张的语言来描述.但中国有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这个意义上讲,日本所谓"大崩溃"的说法,对我们不无警示作用. 日本人为什么会发出如此惊世骇俗的哀叹?这种"大崩溃"的基础,中国出版界是否亦已显现,两国不同质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下,中国出版界有哪些自身独有的潜在危机?我认为思考这些问题比简单地跟在日本人后面变本加厉地惊呼"大崩溃"即将来临,要理性得多,有益得多.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的<2007年:中国文化产业报告>显示:2005年图书库存金额达到482.92亿元,与2004年相比增长7.52%;库存量为42.48亿册,同比增长2.02%;库存和销售之比多达98%.这样的高库存危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将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在<出版大崩溃>中,作者小林淳一对日本图书出版业的高库存化倾向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的描述在我国出版界引起了很大反响.书中讲到,日本图书出版业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呈现出高库存化倾向.到20世纪末终于酿成日本出版业的崩溃,据统计,从1997年至2003年,日本全国图书总销售收入每年都呈下降趋势,平均退货率达到50%.  相似文献   

6.
试析"入世"与中国图书出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漫长的谈判历程,中国终于看到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曙光.加入WTO以后中国将逐步全面开放,出版业也不例外.外国图书进入中国市场的限制将逐步取消,那时中国政府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保护中国的出版业.中国出版溶入世界经济将成为必然的趋势.中国图书加快走向海外市场已成为出版界的当务之急.本文试对中国图书在海外市场的销售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作一次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回忆了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出版界的两位王老——王益、王仿子在改革开放初期,主持制定“一主三多一少”图书发行改革方案,倡导图书多渠道发行,解决图书“三难”的历程,同时也介绍了两位王老对作者本人在投身图书发行改革实践过程中的鼓励和指导.我国图书发行体制改革是新中国出版改革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两位王老对此所作出的贡献值得广大读者记忆.  相似文献   

8.
2004年4月,应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和意大利Scaler,集团邀请,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祝君波率领上海出版设计代表团前往德国莱比锡参加"2004年世界最美的书"授奖仪式,开访问考察德国和意大利的图书文化.这是中国内地出版界第一次参加"世界最美的书"的展示和授奖活动,也是中国内地出版界第一次参加莱比锡书展,第一次与德国和意大利的书籍艺术家密切接触.笔者随行记录下诸如感悟:  相似文献   

9.
自日本人小林一博的<出版大崩溃>被引入国内以来,出版的"崩溃"一时成了出版界关注的话题.老出版家宋木文和巢峰在2005年初的对话更是敲响了警惕崩溃的警钟.  相似文献   

10.
自日本人小林一博的《出版大崩溃》被引入国内以来,出版的“崩溃”一时成了出版界关注的话题。老出版家宋木文和巢峰在2005年初的对话更是敲响了警惕崩溃的警钟。假如说,中国的出版业也处在崩溃的边缘的话,那么,这一崩溃是一时的,还是长期的?是毁灭性的,还是一次小波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实际上取决于对出版产业发展阶段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中国出版通史>的出版是我国图书出版界的一件盛事.这部图书是国家社科基金的一个重点项目,它的问世,填补了出版学科发展的一个空白,是出版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值得热烈祝贺.应当说,新闻出版总署也因此为中国出版事业和出版学科的繁荣发展,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做了一件功不可没的好事.<中国出版通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强化制度落实,建立图书质量保障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书质量是出版界多年来的一个老话题,只是"人人都知质量重要,提到发展就会忘掉".许多时候,只有出了重大的质量事故,人们才会想起来,平时并没有把质量管理纳入到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去,最多也只是把质量当作一项软性工作对待.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图书品种大扩张的同时,我们的图书质量却呈下降的趋势,"无错不成书"几乎成了出版界的家常便饭,连一些出版界的"百年老店",也存在以往少见的质量问题,他们甚至也要学着汽车制造业的"召回"制度,召回一些有质量问题的图书.可见质量问题的严峻程度,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相似文献   

13.
现在,中国出版界议论最多的话题是中国图书如何走向世界。这表达了中国出版社和发行公司的一种愿望,即想在海外发行更多的中国图书。毋庸置疑,中国图书已经走向世界。但需要指出的是,海外市场比我们想象的要小;同时,也存在着很大的潜力。中国出版发行体制的演变主要经历了...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中文图书如何更好地走向世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于8月15日在北京召开了“中文图书海外发行研讨会”。来自日本、法国、美国、比利时等国家的中文图书发行商和国内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等出版界代表参加了研讨会,大家就海外中文图书发行现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今后的发展趋势等方面交换了看法。 在面临加入WTO的今天,中国出版界在注视着海外出版进入的同时,也在关注着中国图书走向世界的问题。据悉,现在,中国书报刊出口额公认的数字是1500万美元,占中国出版业的0.5%,无论是与世界图书出  相似文献   

15.
常高峰 《出版参考》2015,(12):27-28
为保障图书的编校质量,出版界上下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这对于提高图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何切实提高图书编校质量,已成为出版界思考的一个重要话题.笔者认为作为图书编校人员,在平时工作中应不断加强学习,注意总结,方能真正成为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防线.本文即根据笔者在印前质检工作中发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并作一例举、分析,以期对同仁能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6.
"大张旗鼓地宣传好书,旗帜鲜明地批评坏书,实事求是地探讨有争议的图书"这一宗旨,形成了《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的办刊特色.这对在出版界弘扬正气、抑制邪恶,倡导学术民主、净化文化氛围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最近一个时期,中国图书走出去成为出版界的热门话题,政府不但重视,还出台了资助翻译费用的优惠政策,版协也举办了几次研讨、座谈会.的确,从目前我国图书版权引进和输出项目比6:1、贸易额相比10:1的状况来看,加快中国图书走出去实有必要,意义重大.但是,引进、输出的巨大差异是有着深层次原因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也是一项重大工程,不能一蹴而就.本文拟结合人民卫生出版社在走出去方面的工作实际,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文学图书需要走出去,因为国际出版交流频繁,文学图书不能缺席--岂止是不能缺席,而是应当成为主打品种.据报载,即将开幕的第十三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BIBF),作为主宾国的俄罗斯出版界,将携一大批当代俄罗斯文学图书以及一批俄罗斯作家,与我国出版界、文学界人士见面,想必那情景将十分热闹.  相似文献   

19.
沈琪 《出版参考》2016,(8):37-38
如今,出版界各类引进的翻译版图书屡见不鲜,版权贸易对绝大多数的出版工作从业人员而言也变得越来越熟悉,越来越常规了.如何正确界定版权贸易行为,如何规范版权贸易操作,其实在实践中仍有不少值得商榷和探讨的地方. 疑问一:美国籍作者写成的著作未经发表,率先和中国大陆出版社签订了图书出版合同并出版发行了中文简体版图书,这算不算版权贸易?  相似文献   

20.
进入新的21世纪以来,中国少儿图书出版繁荣发展,一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创造了中国童书“大国崛起”的“美丽童话”,成了一支拉动中国出版上行的的“领涨力量”,被誉为中国图书市场上的一棵“常青树”.中国少儿图书出版的“黄金时代”能持续多久?中国少儿图书出版的“美丽童话”能持续多久?中国少儿图书出版的“天花板”到底有多高?一直是出版界及社会相关部门关注的重要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