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旭 《传媒》2016,(19):63-64
近两年,青春电影异常火爆,各种题材的电影都能任意选择“和青春有关的故事”进行叙事.特别是将演艺圈人士的青春奋斗梦想和娱乐圈勾连起来,成为这类电影的不二选择.2015年暑期上映的电影《煎饼侠》和《我是路人甲》就选择了以娱乐圈为背景,讲述个体或者群体如何实现他们的电影梦的故事.这两部电影都是小人物的励志电影,带有喜剧成分,观众代入感较强.这类电影多是通过IP变奏曲、真人秀文化,嵌入电影叙事的草根视角和明星表演的方式来讲述的.  相似文献   

2.
最近关于女性的电影比较多。动作片有《霹雳娇娃》、《古墓丽影》、艺片有《时时刻刻》、歌舞片有《芝加哥》,再加上“野蛮女友”之类的搞笑温情片,全球影坛都有一种阴盛阳衰之感。因此当看到福克斯的新片《特别绅士联盟》(简写为《LXG》)时,简直就是一阵惊喜:男人们终于要反击了。  相似文献   

3.
黎莉 《今传媒》2016,(7):89-90
电影《谁的青春不迷茫》打破了以往内地青春题材电影的“回忆”式叙事套路,转而关注当下正值青春的青年群体,从“不怀旧、无青春”的策略桎梏中挣脱而出,在主题的表达上呈现出励志与正能量的积极态度;拍摄风格与叙事很好地借鉴了台湾青春电影“小清新”的镜头风格,给疲软的国产青春电影市场注入一阵清风;最后,在叙事空间的展示上,从封闭压抑的教室、食堂到开阔自由的天台、街道,饱含了青年文化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寓意.  相似文献   

4.
2006年伊始,《楚天都市报》的《生活原色》栏目推出了大型励志报道。该系列报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创新和突破,宛如一枝奇葩,给《生活原色》栏目增添了不少光彩。励志报道推出后,在读中引起强烈反响,读纷纷来电来信,表达心中的“震撼”。在市场激烈竞争的时代,一个栏目只有以差异化作为突破口,进行创新和突破,才能获得受众的认可。  相似文献   

5.
电影还有“内部”,凡是解放后在中国大陆生活过的人想来都不会奇怪。那几十年间有太多的“内部”,有所谓“内部图书”、“内部文件”、“内部供应”,等等,不一而足,总归都是仅供特殊人物享用  相似文献   

6.
港产片打通内地“瓶颈”后,香港电影俨然找到了另一座“金矿”,但对内地电影恐怕不全是利好  相似文献   

7.
不管你是否在意,现在有一种名叫DV的影像作品,已在中国的民间忽然蔓延开来。先是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以家用的数码摄像机捣腾出些个名字怪怪的所谓“独立影像”,在各类国际影视节上频频获奖。而于2001年年底举行的“中国首届独立影像节”,则完全把专业影视机构撇在一边,DV爱好们云集北京,通过观摩本土创作的50多部剧情片、实验片和纪录片,实实在在地过了把眼瘾,也“闹了回自己的电视节”。当今世界最大的独立电影盛会圣丹电影节已经落下帷幕,40%的参展影片都不约而同地采用DV拍摄。仿佛一眨眼间,DV正异常突兀地横亘在所有专业影视人眼前,最具颠覆性的一个说法则是“DV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拍摄影视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小邪 《新闻世界》2006,(7):53-55
这里的电影都离不开爱情,这里的爱情都在电影中回放,在电影里,我们透视着爱情;在爱情里,我们阅尽了人生。十部经典影片,一场荡气回肠的情爱历程。从“寻找”到“心动”,漫长的“等待”,短暂的“缘份”,是该“珍惜”还是唏嘘?爱是“时间”?是“空间”?是“寂寞”是“责任”?还是“离别”之后的“重逢”?也许“爱”就是“人生”……[编按]  相似文献   

9.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励志新闻”的概念频频见诸于媒体。何谓“励志”?辞典上解释为“激发志气,以求有所作为”。由此可以定义:“励志新闻”,是谓“鼓舞读者,使其奋发向上的新闻。”  相似文献   

10.
北京青年电影评论学会在9月27日的《中国电影时报》上发表长文《论平庸》对我国有大量平庸电影存在这一现象,从电影创作、电影审查、电影发行、电影观赏等角度,作了多向性审视。文章提出要将电影批评的战略重点转移到批评平庸上来。并对电影批评现状作了深刻反省,认为当前中国电影批评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有气无力”和“无能为力”,在相当程度上将热情和兴趣放在为数十分有限的“探索片”上,并求全责备,使一些比较好的探索性影片难以存活;另一方面,大量的平庸之作在无人注意的情  相似文献   

11.
周萍 《山东档案》2013,(1):34-35
励志教育是以教育激励为手段的信念教育。“励志”意为振作精神,奋发志气,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去实现远大目标。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理想信念、人生志向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大学以育人为本职,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承载着对大学生励志教育的重任。在对大学生的励志教育中,高校档案是不町或缺的生动素材。  相似文献   

12.
梦想是动词     
有关音乐和音乐人的电影一直都不乏精品,近两年依然如此,无论是那部传奇般的纪录片《寻找小糖人》还是风靡一时的《醉乡民谣》都堪称佳作。音乐本身的魅力以及音乐人身上天然的理想主义色彩都具有某种感召的力量,使得这类电影往往显得温暖、隽永而励志。这部《歌曲改变人生》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13.
动画片是“画”出来的,是以绘画为基础的一个特殊片种。动画艺术不论是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非常重视想象力和夸张的运用。影片中的造型、色彩、声音、运动与剪辑上被充分运用,并获得非常强烈、有趣和出人意料的银幕效果,这就是充分发挥其特性的结果。动画较实拍的电影有更大的自由,能够创造出一种现实无法企及的时空境界。  相似文献   

14.
自2012年11月发布起,聚美优品80后cEO陈欧“为自己代言”的一段励志微电影广告在网上蹿红。以梦想为载体的广告词直击人心,好评如潮,也引发网友竟相模仿造句,进而催生了2013蛇年第一个网络文体“陈欧体”。微电影与广告的跨界合作,必是当前内容营销时代的大势所趋。微电影广告一改传统的“广告植入电影”,而让“电影植入广告”,通过动人的情节、含蓄的方式表现品牌,从而使受众的好感度大增。在当前微电影蓬勃兴起之际,及时观察总结提出建议:一则好的微电影广告要有其特色,坚持整合营销传播策略,才能在广告的路上渐行渐远。  相似文献   

15.
据说,电影导演在影片拍摄之前,一般都要搞个“导演阐述”,对这部电影大体要拍成个什么样儿、怎样拍成理想中的那个样儿等诸多问题,加以阐释和说明,让整个剧组明白导演的意图,让每个演职人员心里都有个数。  相似文献   

16.
李姗姗 《传媒》2016,(17):68-69
“励志”话语的表述是激发受众的思想意愿,促使其进步创新的外部因素。“励志”话语多以真人生活经历、传记故事激励社会公众为实现个人价值而不断学习进步,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专业技能、综合素养,以知识理念、科技研发、学术研究等智力成果和各领域劳动成果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7.
刘心武 《出版参考》2009,(11):39-40
我和谢晋有过亲密交往。那是在1983年春天,他任团长,我和陶玉玲及一位法语翻译为团员,组成中国电影代表团,由当时的电影局派往法国参加在南特市举办的“三大洲电影节”。“三大洲”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电影节的宗旨是破除一贯由美国好莱坞和西欧“说了算”的电影评奖,试图闯出一片新的电影天地。  相似文献   

18.
薛洋瑶 《传媒》2023,(10):97-98
<正>对电影语言和电影美学的选择,构成了不同电影导演及其影视作品的特色。换言之,展开对电影本体和电影美学的研究,自然也是和电影导演及其作品创作分不开的。事实上,现有的电影美学研究和电影美学探索,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向现实语境下电影创作实践的靠拢,即将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密切结合起来。学界和业界在导演、影视作品、声画等常规创作项目上进行了持续研究,为窥见中国电影美学的嬗变、推动中国电影美学理论研究和中国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不可否认,电影作者本身往往成为电影美学分析的“元命题”。而“影戏之作者实为导演”,  相似文献   

19.
周兰 《现代传播》2005,(6):129-131
目前,在我国,在推出一部电影的同时、或前、或后,往往会出现一本或多本介绍电影的书,内容包括电影剧本、拍摄背景、导演思想、演员访谈、专家解读等等,一应俱全。这种电影书,我们姑且称之为“纸上电影”。比如,现代出版社有一个梦剧场系列丛书,就专门出版这种“纸上电影”,已出版了近五十本这样的书,其中有电视剧有电影,象《大腕》、《寻枪》、《二十五个孩子一个爹》等电影都被搜罗在里面。每本书也即每部“纸上电影”的内容大致包括:电影剧本或电影小说、主创人员创作谈、剧组感悟、影片拍摄花絮、专家和观众的电影评论、大量的剧照和电影…  相似文献   

20.
崔赫 《传媒》2023,(20):35-37
作为电影修辞学的声音符号在贾樟柯的“故乡三部曲”中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贾樟柯之所以选择运用这些电影音乐既是因为其具有流行音乐史意义,又是因为这些声音符号是贾樟柯电影美学的补充,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强化纪录风格、营造怀旧氛围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故乡三部曲”中,音乐和电影实现了美学和思想的视听互洽,并具有文化认同和文化批判双重媒介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