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袁宏道是明代写作山水游记的圣手。他的山水游记以其“清新俊逸”“灵动俊快”的特点给晚明坛带来生机,为中国游记学写下了新的一页。明人张岱曾说:“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相似文献   

2.
《满井游记》是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写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它根据作者发现景物的先后次序,采取了先远后近,远近结合,有实有虚,虚实并举;忽静忽动,动静谐调的白描手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山光水色、情景交融的游春图。袁宏道,字中郎,湖北公安人。是明代中叶的文学团体“公安派”的创始人之一。他在文学创作上继承了李贽的文艺思想,反  相似文献   

3.
袁宏道,字中郎,是明代公安派的主要代表。他的小品文(Essays)隽永透逸,颇有特色,游记尤为人们赞许。在袁生前,他的好友江盈科(字进之)就说过:“中郎所叙佳山水,并其喜怒动静之性,无不描画如生……自真性实景中流出。”而今,有的篇什还经常选为中学、高校的语文教材。袁宏道的诗文,最早的善本由乃弟中道(字小修)“按年分体”编定于明万历四十七(1619)年。他的游记分载于从《锦帆集》到《华嵩游集》凡7个集子中。1996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立人编校《袁中郎随笔》,该书把游记汇集为一卷。本文根据这“游记卷”,对其中所用比喻…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游记作者群中,明代的袁中郎是个大家。他的游记表现了山水的自然美,从而在显示艺术的美质方面有很高的造诣,并体现了他的美学追求。同是擅长纪游的散文家张岱即云:“古人记山水手,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宗元,近时则袁中郎。”中郎游记曾对晚明及其以后的游记产生过大的影响。中郎记山水,既不是刻板地摹山范水,也不是简单地融情于景、或淡化景物描写、强化议论色彩以显露作者的生活感受,而是把写山水美和人情美结合起来,充分地无所顾忌地写出作为审美主体的人身处山水之中的审美感受。如在《荷花荡》、《虎丘》等  相似文献   

5.
晚明的袁宏道,字中郎,是一位在诗文创作上有才气、重创新的作家。他一生热爱山水,写了大量的游记。他的游记超过前人之处,主要是能从审美的视角,表现山水之美和主体的审美体验。下面就对这一特点作一粗浅论述。  相似文献   

6.
《虎丘记》是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最后学到的一篇游记散文,作者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作家,他所倡导的文学要“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就是要作家表现个性,抒写真情。《虎丘记》是明万历二十五年,袁宏道辞去吴县县令后,漫游江南,探赏山水名胜时,写下的数十篇游记中的一篇佳作。文中寄情山水、放浪丘壑的潇洒,不由使人联想到欧阳修《醉翁亭记》中那“醉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的醉翁形象。将两篇佳作比较阅读,就会发现有许多相同点与不同点。相同点有三:一、主题思想相同。两篇文章都表达出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愉悦闲适的主题。《虎…  相似文献   

7.
“游记”是叙事散文的一种,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传统。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四十卷)和明代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十二卷),不仅是地理学的名著,而且是出色的游记总集。明代散文家张岱说过:“古人记山水,太上郦道元,其次柳子厚,近时则袁中郎。”  相似文献   

8.
袁宏道 ,字中郎 ,又字无学 ,号石公 ,湖北公安人 ,万历二十年进士。万历二十三年为吴县令 ,饶有政绩。他鄙弃官场 ,不慕荣利 ,一生性爱山水 ,漫游南北。他反对模拟古人 ,主张抒发性灵 ,不拘一格。曾云 :“非从自己胸臆流出 ,不肯下笔 ,有时情与景会 ,顷刻千言 ,如水东注 ,令人夺魄。”因此 ,他的文章清隽流畅 ,在明代的散文中自成一格 ,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万历二十五年 (公元 15 97)春 ,袁宏道第一次来到向往已久的杭州西湖。风景如画的山色湖光让他“目酣神醉” ,于是一气写下了十六篇西湖游记。《西湖游记二则》就是其中的两篇。《西湖…  相似文献   

9.
一、关于作者 《西湖游记二则》选自《袁宏道集笺校》,作者袁宏道(1568-1610年),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省)人,明代文学家。他少年聪慧好学,喜爱文学,16岁就在家乡组织城南文学社,被推为社长。万历二十年(1592年)中进士,曾任吴县县令、国子助教、礼部主事等职。与兄袁宗道、弟袁中道并称“公安三袁”,是明代后期著名诗文流派——“公安派”的创始人。创作上他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认为文学应表现出独特的个  相似文献   

10.
"湖南杂记"是元结任职道州(今永州)期间所作一组山水游记的总名,这一名称由明代袁宏道等人提出,从一个侧面概括了元结散文的特色,也表明了元结与湖南永州山水的特殊关系,其意义与后世总称柳宗元游记有"永州八记"实具异趋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1.
"湖南杂记"是元结任职道州(今永州)期间所作一组山水游记的总名,这一名称由明代袁宏道等人提出,从一个侧面概括了元结散文的特色,也表明了元结与湖南永州山水的特殊关系,其意义与后世总称柳宗元游记有"永州八记"实具异趋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十分发达,蔚成大国。与柳宗元《永州八记》不同的是,明人游记小品很少有“集约且批量”取材的,要说也只有张岱有些例外——而张岱的《虎丘中秋夜》与袁宏道之《虎丘记》在构思上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此非本文主旨,只能略而不论。  相似文献   

13.
袁宏道是明代公安派的代表人物。在他那千姿百态,各具特色的山水游记中,文章的结构象行云流水般舒卷自如,语言又象清水芙蓉那样清新俊美。《满井游记》就是如此。文章把京郊的早春风光和作者喜悦而恬淡的情怀,表现得细腻逼真,真挚感人,确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山水小品。艺术家面对着社会和自然界的森罗万象,需要具备精细的感受能力和敏捷的捕捉能力,袁宏道在表现早春的形象上,显得范围更广,容量更大,手段也更多。文章写春游,但一  相似文献   

14.
《满井游记》是作家袁宏道在游历了北京近郊的一个风景区后写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他的这篇山水游记信笔直抒 ,不择笔墨。写景独具慧眼 ,物我交融 ,怡情悦性。语言清新流畅、俊美潇洒 ,如行云流水舒徐自如。这篇小品文生动描绘了一个城居者一冬都局促于一室之内 ,而今返回自然“若脱笼之鹄”的欢愉心情 ,充分体现了“公安派”“性灵说”的“独抒性灵 ,不拘格套”的特点。那么 ,作者是怎样写景抒情的呢 ?“一切景语皆情语” ,《满井游记》也不例外。作者采用了心境物化的手段 ,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 ,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人把他的环境人…  相似文献   

15.
人教版初语第五册第五单元所选的四篇古文: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袁宏道《满井游记》、袁枚《峡江寺飞泉亭记》(以下简称《始》、《醉》、《满》、《峡》),都是山水游记中的典范之作。它们在内容、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语言特点等方面既有相同之处,又各自具有许多值得称道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袁宏道提倡文学“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记游绘景,抒情小品尤其出色。”《满井游记》就是这样的作品,此丈的独特之处在于其个性化的审美感受是用一组新奇的比喻来表现的。  相似文献   

17.
晚明儒家道德价值体系在士人心中的瓦解,自我意识的高度膨胀,不仅使山水对袁宏道的人生具有了以往不同的意义,也使他对山水审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趣”与“奇”之追求。通过山水与自我的共鸣和互动,我们可以体察袁宏道所代表的晚明人自我意识的高扬。  相似文献   

18.
散文,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犹如灿烂的东方明珠,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熠熠发光,独霸一方,而山水游记散文在这方沃土上更是独领风骚,“香远益清”,使人产生多种审美情趣。一、缘景生情,物我两忘所谓“缘景生情”,即由眼前之景而生发出主体内心深处与自然山水相契合的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的外在表现在于审美主体的情感起伏。“物我两忘”即“追求心和物在交融中相谐相忘,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生命的神遇迹化……而自由自在地领受一种生机盎然的舒展轻逸的精神状态”。(任仲伦《中国山水审美文化》)如袁宏道的《满井游记》,把无形的情思化为有形的景物,因眼前的美景而撩起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水——“晶晶然”;山——“娟  相似文献   

19.
作为“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洋洋洒洒一百回,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金瓶梅》产生于明代末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仅以抄本流传,直到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冬才付梓刊行。明末著名文学家袁宏道(字中郎),不仅较早获得《金瓶梅》抄本,而且首先将其见诸于文字记载。万历二十三年(1595)袁宏道任吴县令,不久就从董其昌(字思白)处获得《金瓶梅》抄本。《袁中郎全集》书简  相似文献   

20.
《满井游记》是明朝文学家袁宏道所写的一篇山水小品。文章层次清晰,意新语工,字里行间飘逸着早春的芬芳,清新轻俊的情调令人神怡气爽。全文共有两段。第一段写北京一带“花朝节后,余寒犹厉”,人们“局促一室之内”,纵令“冒风驰行”,最终还是“欲出不得”。好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