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曾子作为孔子思想的主要传承者,对于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学术界对于曾子的"孝"、"礼"思想讨论颇多,然而对于曾子的"诚信"思想却鲜有论述。中国古代"诚信"思想有着由"信"到"诚"至"诚信"的发展过程。曾子的诚信思想上承孔子之"信"、下启子思之"诚"和孟子之"诚信",对儒家诚信思想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四书"中记载有很多曾子诚信言行,兼及其他文献资料,可对曾子诚信思想进行阐发。  相似文献   

2.
曾祥芹 《天中学刊》2015,30(1):82-84
《曾子立事》中的"言必有主"说,承继了《易传》"言之有物"的传统,从"言"的远近、虚实、是非、善恶、好坏,多角度地揭示了文章内容构成的基本法则:"言不远身""神言弗致""流言灭之""止于至善""多言而慎"。曾子对"言语作品"的20种划分,为文章品鉴提供了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7,(73):11-12
曾子的"三省",指做事、交友和学习三方面的自我反思。运用到班级教育,就是学习自主、生活自立、行为自律、身心自强的自我教育和评价。充分利用周末班会平台,开展"三省"教育,通过对教育内容的分类、学生自评、班级评价、辅导员(班主任点评)、评价资料存档备查几个环节的教育、评价和管理,能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别阐释了"道"、"术"、教育三个概念在当代教育中的内涵与外延,并围绕中国当代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认为"道"既指科学上的基本原理,也指为人的人格基础;"术"指实用之技。在当代教育中,前者为"体",后者为"用",应两者并重。  相似文献   

5.
台湾儿童阅读的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子曾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论语·颜渊篇》)这似乎是我国最早的读书会。学者通过话语、论述、对话,进而寻求沟通或共识。只不过在封建、保守的过去,执政者时常通过制式的学习场地,进行制式的教育。然而,“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的话语,却仍不断。曾几何时,读书会则  相似文献   

6.
在刘勰所编著的《文心雕龙》一篇中提出了"六观"说这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批评和鉴赏方法,着重阐述人们无法正确评价文章所发出的"知音其难哉"的感慨。针对"文情难鉴"的问题,刘勰明确提出了"披文以入情",从此形成了"六观"说。"六观"主要指的是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和宫商。"六观"说并不仅仅是一种对文学进行批评和鉴赏的方法,而且也是一种对中国古代的诗学进行阐释的重要命题。本文通过立足于"披文以入情"来分析《文心雕龙》中的"六观"说。  相似文献   

7.
史春花 《现代语文》2006,(5):110-110
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这样说:"出去买点东西""这个东西挺好看的"等等,几乎每天都会用到或听到"东西"这个词,这里所说的"东西"不是指方向,而是泛指"物",那么为何称"物"为"东西"呢?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称"物"为"东西"的呢?  相似文献   

8.
刘勰在《知音》篇提出了"六观说",这是《文心雕龙》中一套比较系统的文学批评理论,研究其真正的内涵对当今文学的批评与鉴赏具有不一般的意义。"六观说"指的是"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根据《文心雕龙》"体大而虑周"的宗旨,从全局出发,"六观说"的内涵呼之欲出。  相似文献   

9.
王国维《人间词话》之"境界说",是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继承和发扬,又是对西方美学哲学思想的批判吸收,其标举的"境界说"所体现的基本情致在于"真"之表达。凡"有境界"之词,在于境界之"真",带有赤子之天然本真,其景其情真切直观,不为雕琢,浑然天成。"境界"之所谓真景真情,是能够令人有"不隔"无碍之感,直至其中景而能深感其中情,故言真贵于美。因此,"真"作为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核质,乃是王氏《人间词话》的中心要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教育技术》2017,(7):89-95
信息化战略是大学的主要战略,已成为"十三五"规划的六大主要方向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了信息化给高等教育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随后,从机制创新、活跃社交、构建生态等角度,介绍了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北航思路";在成功贯彻"北航思路"的基础上,文章探讨了"互联网+"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北航模式"。最后,文章针对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设想。"北航模式"的提出,可为从事高等教育信息化事业的同行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张劲松 《文教资料》2013,(14):77-78
老子的《道德经》并不是谈论道德修养的,而是谈他所认为的"道"与"德"的基本概念。老子所说的永恒之"道",就是个"无"字,"无"就是"道"。孔子讲的"道",不论是自然之道,还是仁爱之道,都是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老子所讲的"上德",说得完美无缺,一尘不染,实际上他是把"德"束之高阁,是谁也无法做到的"德";其"下德"看上去是在谈德,实际上已把"德"说得一无是处了。孔子所谈的"德"属于伦理范畴,重在修身。  相似文献   

12.
一、"倾听"游戏学生们围坐成一圈,从其中一位学生开始,大家试着轮流说成一句话:"一只青蛙跳下水,咚!"但每人只能说一个字,第一个学生说"一",第二位接着说"只",第三位赶紧说"青",依此类  相似文献   

13.
社交网络作为人际关系在虚拟世界的重建以及再现平台,基于其本身的技术架构,这一平台表现出"关系信息暴露"特征。这一特征表现为在这一平台上的信息交流行为以及交流过程中所"暴露"出的人际关系信息会很容易被第三方感知。作为主动发布内容的"内容发布者"、参与互动的"互动参与者"或者处于围观状态的"围观者",在"交错复杂"的关系信息环境下,其社交网络的人际传播行为受到了"抑制",而这种抑制主要通过"信息流"和"影响流"发生作用。  相似文献   

14.
晚明方以智提出"中边言诗说",当为明代"格调说"诗学理论的总结。方以智认为"中"与"边"包含诗歌创作艺术构成的三个层面,且"中"与"边"辩证依存。方氏从佛典中拈出"中边"一词作为其理论阐述的范畴。"中边言诗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有着特别重要的影响。然而什么才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本色?又如何让语文课堂能够"简单、扎实、有效"?并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项能力,去"伪"存"真",让教育教学回归"真"课堂?这些都是我们要重点去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文章从教学形式、教学情感、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语言五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6.
叶欢 《现代语文》2007,(6):126-126
说书人喜欢在一回末了卖个关子,说一句"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吸引听众下次再来听。"请"字是敬辞,显得很礼貌,听众听了舒服。现代人很注重人际礼仪,不吝说"请",叫人家坐下说"请坐",让人家讲话说"请说",写文章指明出处或需要参看的地方,也不忘说一句  相似文献   

17.
作文教学,既有"工具"的一面,又有"人文性"的一面。所谓"工具性",是指作文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而"人文性",是指作文教学中体现的人伦情怀、人性之美、人生真谛等。可以说,悟性、灵性、情性、思性和人格是作文教学由低到高的五个境界,它们构成了作文教学素质发展的五个阶梯这五个方面的合理构建,这也正是作文教学以人为本、"人""文"合璧的要义所在。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了凡四训》中如何看待在人生中的"善"与"过",教会人们怎么样去行"善",怎么样去改"过"。  相似文献   

19.
"诗中有画",是苏轼对王维《蓝田烟雨图》题诗的评价,后成为历代评价王维诗的重要命题。传播过程中,"诗中有画"说的内涵发生变化,已非"原生态",其中多误读,有"片面的深刻"。王维"诗中有画"之"诗"特指山水诗及部分田园诗,"画"主要指融入南宗禅意趣的文人"写意"画,是独特的"这一个",不应普泛化理解。"诗中有画"往往"遮蔽"了王维其他诗歌的特色和成就。  相似文献   

20.
"人的形象"是人基于对自身的观念性认知而形成的图示概括,它在教育技术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理论、实践和时代意义。文章对其进行了"解构"和"建构"的完整研究。教育技术学研究传统中"人的形象"主要包括"技术人","理性人"和"经济人",文章在概括它们的主要特征和揭示其理论不足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信息化时代的教育技术学研究中由"文化人","游戏人"和"信息人"为主体构成的"人的形象",并就其合理性进行阐释,以期能为教育技术学研究提供更为合理的人性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