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0 毫秒
1.
法治环境的好坏是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也是一个地方文明进步的标志.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优化其法治环境.一是加强地方立法和规章制度建设,为优化法治环境提供依据;二是推进司法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切实雏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三是大力培育法律服务市场;四是各级领导干部要提高法律素质,切实做到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化为公民的内在信仰。为此,必须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伦理建设;在法律伦理价值观中要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法治理念,更要彰显中华民族固有的法律文化;在立法、司法和执法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伦理价值观,真正做到立法为民、司法为民和执法为民;最后,要加强社会成员公民意识和法治观念的教育。  相似文献   

3.
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法治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行动指南。法治是有效规范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法治理念、立法、司法和法律监督必须坚持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4.
法治认同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法治认同需要治理思维从人治思维向法治思维转变;法治接受理论中的法治认同的提法比法律信仰更为理性;法治认同的基础在于作为人性关怀的法治价值而非作为统治的法律工具;建设法治化的小共同体、执法司法正义和法治理念教育是法治认同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5.
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是市场公正有序发展的根基。营商环境法治化的核心理论和实现模式有巨大现实性,营商环境法治化保障具有必要性,营商环境法治保障的优化应从立法、司法和执法方面进行构建,为营商环境的优质发展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6.
经过长期的建设,江苏法治文化正在形成或已经形成科学、融洽、精当的地方立法文化,公开、服务、责任的依法行政文化,公正、廉洁、能动的司法调审文化。江苏法治文化建设的经验与启示有:深入宣传法制,文化弘扬法治;文化融入司法,民俗化解纠纷。继续推进江苏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是:进一步明确江苏法治文化建设的目标和走向;挖掘培育江苏区域法治文化资源;增强江苏各级领导干部的法治理念;构建法治江苏建设社会文化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7.
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既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更要注重培养公民的法治观念。法治观念坚持法律至上。目前,影响人们法治观念形成所面临的主要障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旧的法律观念的存在、立法的膨胀与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法律效益低下以及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等多种因素的结合。改变这种状态就要将法治观念的培养同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强化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消融国家优位的理念,树立社会优位的理念,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普法教育,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10年来,我国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制宣传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弘扬法治精神,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要推进科学民主立法,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坚持依法行政,全面建设法治政府;坚持改革创新,积极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相似文献   

9.
在法治社会中,法律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于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来讲更是如此.而法律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立法和司法活动中,并且法律仍存在其不可调整的诸多领域.对法律局限性的克服则需要立法主体和司法主体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另外可以通过建构混合性的司法行为模式来克服法律的局限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的大众传媒角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众传媒要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和潜在功能,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占领舆论阵地,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有效抵御法治领域中错误观点的影响,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落实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在扩大公众立法参与、创新和丰富政务公开、司法公开的载体和形式、加强社会舆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大众传媒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要以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为目标,以深入开展全民普法为抓手,创新和丰富法制宣传教育形式,强化社会责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