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不仅选材好,而且拍摄手法新颖,可称得上是编码与解码成功的双赢之作。《大国崛起》的成功说明纪录片的创新发展,正是在编码与解码的过程中使得意义得到最大限度的流通。  相似文献   

2.
杨静 《今传媒》2015,(1):98-99
纪录片是一种内容追求本真、贴近拍摄对象主体本身的片种,它的内涵精神就是"真",并且注重影片的画面质感,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组织了一次集体学习,内容是"15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历史",这便是《大国崛起》产生的背景,而《大国崛起》的出现让中国电视纪录片重新受到了关注,在内容方面另辟蹊径,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本文旨在从纪录片的表现手法出发,分析其表达方式的特点,只有在表现手法中找出出彩的地方,方能引起受众对纪录片的关注与兴趣,从而使纪录片"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似文献   

3.
娄和军 《视听界》2007,(1):76-78
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之崛起,可有三重解读:从宏观社会背景而言,(《大国崛起》叩击了我国当下一个重大的时代命题,对“和平崛起”这一公众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有力探究,激发了各阶层对公共议题的深度思考;从中观的传媒环境而言,(《大国崛起》在日趋感性的电视娱乐化浪潮中,以一种理性的姿态,呈现有别于传统悲情史观的新史观,令受众耳目一新;从微观的纪录片创作环境而言,《大国崛起))不落历史题材纪录片探秘、解密之窠臼,将知性诉求与商业诉求较好融合,实现了纪录片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4.
1987年,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论说大国之道的《大国的兴衰》一书曾轰动学术界;2006年,同样探讨大国之道的十二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轰动了整个中国。据央视索福瑞调查数据显示,《大国崛起》首播平均每集收视量400万人次,这对一部纪录片而言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大国崛起》应观众强烈要求在中央电视台连播3轮,这在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绝无仅有。  相似文献   

5.
最近几年,以《故宫》《大国崛起》《森林之歌》《美丽中国》为代表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给中国纪录片带来了复苏的迹象。然而,在复苏的背后,中国纪录片的整体发展仍然深陷困境,特别是在纪录片频道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节目匮乏、收视率低下、广告收入不佳、频道经营困难等现实问题仍然存  相似文献   

6.
著名纪录片《大国崛起》有一句经典的概述,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是体制创新。那么,如何根据现实因素而创新制度,这是一个很深奥的课题,需要不断地研究、试验、创新、总结经验,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蔚为大观,优秀的纪录片层出不穷,从湖南卫视以“纪录片+真人秀”模式推出的号称是“新生态纪录片”的《变形记》到中央电视台气势宏伟的《再说长江》、《大国崛起》等,无不让观众耳目一新。而今年上半年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电视纪录片《河之南》更为这片绚丽增添了几分夺目的光彩。这部人文历史纪录片共分10集,分别以大河之源、大河之民、大河之都、大河之魂、大河之光、大河之歌、大河之艺、大河之学、大河之风、大河之南等为主题,  相似文献   

8.
民族志是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一种方法类型。最近20年的纪录片创作逐步加强这方面的尝试。本文在对《大国崛起》和《中国崛起》两部中外同类型纪录片进行文本、镜像层面横向比较的同时,也对民族志在纪录片创作中的表现和启示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新闻实践》2012,(8):4-5
编者按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拔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开始大量出现,<失落的文明>、<历史的转折点>等均以真实再现历史的方式展现在观众眼前.进入21世纪,<故宫>,<复活的军团>、<大国崛起>、<丝绸之路>等弘扬主旋律的历史题材纪录片大大拓展了观众的视野.而央视打造的<大国崛起>则代表了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刘存宽 《视听界》2012,(4):58-60
纪录片以其纪实属性所固有的穿透力、震撼力,受到观众的欢迎,像《大国崛起》、《故宫》、《敦煌》、《天启》、《大秦岭》、《我决定爱你》、《生命》、《美丽中国》等。《舌尖上的中国》更是让无数人守在电视机前享受“夜宴”,引发全民纪录片热潮。考察优秀纪录片可见,叙事技巧的创新为纪录片赢得受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方青 《新闻世界》2011,(7):228-229
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大国崛起》从2006年到2011年,几番重播,久映不衰。火爆的收视率,可观的延时性是中国纪录片史上前所未有的,而它所引发的热议也是空前的。这部纪录片到底有什么样的魔力,它给我们又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  相似文献   

13.
正2007年是南社筹备成立100周年,也是南社灵魂人物柳亚子诞辰120周年。为此,吴江电视台准备筹拍一部历史文化片来纪念这一革命性的文学社团,也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这样一部历史题材的系列片对于撰稿者来说不亚于是一次极限攀登的尝试。近年来,《大国崛起》、《复兴之路》这两部反映历史的纪录片被看作是历史片的一个标杆,这些历史片不但是对于历史的一次回顾,更多的是用一种更为理性但也更为新颖的视角带  相似文献   

14.
2007年11月12日,英国广播公司以<大历史写作的新人文纪录片>为题发表专栏文章,对近年来我国的电视纪录片创作与发展作了评价.文中谈到:"<大国崛起>是中国电视人首次用影像梳理500年世界现代历史,也是中国人首次透过大众传媒观看500年世界大国风云变幻.电视人用12集电视片构建一个窗口,透过它发现世界的坐标."  相似文献   

15.
对故事性的追求已经成为纪录片创作的趋势,但是,对于故事性的过度强调,甚至不惜牺牲事实本身的追求已经极大地损害了纪录片的创作。 现在的纪录片创作可以说是十分繁荣,中央电视台的《大国崛起》、《新丝绸之路》,江苏电视台的《江南》,黑龙江电视台的《犹太人在哈尔滨》、《两个人的七天》等都是近年来涌现的优秀作品。  相似文献   

16.
广播影视     
《传媒》2007,(2):75-76
CCTV牵手Open V共推“春晚”节目视频搜索;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1月底在韩国开播;2006年全年票房超过26亿《电影促进法》初稿已拟定;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品牌研讨会在京举行;  相似文献   

17.
纪录片是纪实作品,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纪录片中,古代人物大多由演员扮演,纪录片《王阳明》最大看点就是由扮演者来讲述和演绎历史人物故事。这部纪录片是国内第一部比较系统地回顾明朝大儒王阳明传奇人生的视听作品,创作者通过现实与历史交错的视角,诠释了阳明心学的思想价值、深远影响和时代意义。从现实场景切入展开叙事、以情景再现还原人物形象、用诗歌朗诵串连作品结构是《王阳明》这部纪录片与众不同的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8.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拨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脱困,以及从2009年开始的有关加快纪录片发展的信号频频出现在国字头文件中,“限娱令”下纪录片又获新的发展空间……种种现象让低迷的纪录片市场再度复苏并燃起希望。《档案》、《西湖》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问世,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吗?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能牢牢掌控观众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19.
李键 《声屏世界》2011,(1):43-44
近些年来.中央电视台拍摄了《敦煌》(10集)、《故宫》(12集)和《大国崛起》(12集)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系列纪录片。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和四川等省级卫视分别摄制了《奥运精神》(5集)、《百年世博梦》(5集)和《崛起——“5·12”四川抗震救灾启示录》(10集)等不少具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系列纪录片,同样赢得了国内外观众的青睐。一些城市台也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成功的实践。  相似文献   

20.
<大国崛起>、<复兴之路>总导演任学安率原班人马于近日推出了纪录片新作<公司的力量>,这样一个由媒体人组成的团队用6年的时间锻造出了3部大型纪录片,由此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纪录片传播的不断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