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一对文学命题。自提出至今,众多学人对其内涵进行了探究,但他们忽略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隔”与“不隔”是王国维立足于“境界”这一审美形式,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所提出来的——那么,不站在对《人间词话》的综合观照的基础上、特别是对“境界”内涵的理解上,仅摘章寻句的求解,无异于缘木求鱼。  相似文献   

2.
王国维以哲学、美学、史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成为近代学术史上一座丰碑。他的词论专著《人间词话》一直为人称道,其中“隔与不隔”这种品评文学实践的理论新标准,更让人们保持了长久的研究兴趣。把它置入文学创作真实境界的视野,再从《人间词话》的本身出发,我们可以获得文学语言的真率、文学想象的真切和文学情感的真挚三种真实境界。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了“隔”与“不隔”论,称道“不隔”,反对“隔”。文章从文学的民族特点、文学风格多样化两大方面进行阐述,强调作者写作风格具有多样性,读者的审美需求也同样存在多样性。文学只要基调健康,至于“隔”还是“不隔”,是没有定格的。  相似文献   

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隔”与“不隔”的美学命题.“不隔”的思想内涵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真切”;二是物我合一,景与情浑;三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从理论来源看,一方面,“不隔”来源于西方的直觉论;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诗学批评本身包蕴着对直觉的重视.从更深层次说,“不隔”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心物交感的哲学思维.王国维极为推崇“不隔”,并以此作为评价诗歌优劣的标准.然而,作为一种审美范畴,“隔”同样具有一种“意内言外”的美.“隔”与“不隔”根本区别在于是否“真切”,它们都是紧紧围绕境界说而生发的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5.
在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里有一段关于诗词作品“隔”与“不隔”的论述。王国维认为,无论是诗是词,写景抒情能做到自然真切才是“不隔”,否则就是“隔”。具体一点说,这里包含  相似文献   

6.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了四则来论"隔与不隔",这是其词话理论"境界"说中论述最多的.王国维的"隔与不隔"观点来源于中西方美学的共同影响.叔本华的"直观"理论、中国古文论中的"景显情隐"说,都对其"隔与不隔"说的提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人间词话》中对此问题的表述基本是以实际批评而非理论阐述方式展开,所以要全面把握王国维理论思考及感性体悟到的“不隔”境界,仅追寻他自己的理论思路是不够的。在学本源意义上提出的“境界”说,不仅在理论来源上来自叔本华的“直观”“理念”,在感性体悟上与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进行探讨的诗学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本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理论及感悟的“不隔”境界作出较有覆盖力的评述。  相似文献   

8.
周济的“寄托说”揭示了比兴、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隔与不隔’侧是近代王国维评价意境特征、意境高下的专用术语。  相似文献   

9.
周济的“寄托说”揭示了比兴、形象思维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隔与不隔”则是近代王国维评价意境特征、意境高下的专用术语。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王国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他的文艺思想,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是中国传统的文艺理论向现代化的转折.而他《人间词话》中所涉及到的“境界说”、“‘隔’与‘不隔 ’”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梳理概括前人对“境界说”内涵、“‘隔’与‘不隔’”这两个问题的研究,以期更全面、准确的理解王国维先生的这一理论,为我们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模糊思维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不仅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文学创造和艺术表现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和接受。大量的文学创造实践证明,模糊思维的运用,可以进一步增强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收到更理想的表达效果。  相似文献   

12.
屈原和但丁作为中西方文学史上的两位代表诗人,他们的代表作《离骚》和《神曲》有惊人的相似之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相似,塑造的自我形象相似,主人公经历的精神漫游历程相似。但由于二人所受的传统文化熏陶和人生追求的差异,相似之中又有一些区别。  相似文献   

13.
文学通常通过塑造意象来表现生活,意象是文学创作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意象的运用给文学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又赋予文学作品高度的审美价值,是文学创作、尤其是诗歌创作的灵魂.本文从文学意象的定义入手,分析了文学意象的种类和组合,在此基础上重点论述了意象的文化涵义及其民族性.  相似文献   

14.
《列女传》是西汉著名学者刘向创作的一部全以女性作为传主的女性类传,全书记载了上古至汉代约百余名知名女性的事迹。作为我国传记文学史上第一部妇女类传,《列女传》不仅对后代史书设妇女类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女性描写方面积累了初步的艺术经验,为后世文学女性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不少可资借鉴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诗文创作追求"中和之美",强调"诗缘情",注重意境的创造;中国书法创作则追求志气平和、不激不厉,强调"书为心画"、"达其性情",中国古代诗文理论对书法创作的影响、渗透,使二者的审美精神和理念呈"同源"之势。  相似文献   

16.
《罗杰教授的版本》是美国作家约翰·厄普代克的"红字"三部曲中的一部,在作品的创作中,作家突破以往的创作风格,在叙事实验方面作了尝试。作者运用叙事视角的突破、人物品行中的缺陷的暴露、模糊叙述者与隐含作者伦理取位等叙事技巧,为读者营造出叙述的不可靠性和含混性,从而赋予文本多义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30年代,丁玲在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下,思想上经历了左翼文艺思想的孕育期、形成期和激进期,并沿着左翼文学思潮开创的道路一直走下去;创作上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创作题材从熟悉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题材转向陌生的工农题材,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有很大的差别,形成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的文学作品。左翼文学思潮对丁玲创作转变的影响,奠定了丁玲以后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成就,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和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心事件之一。这种形象塑造的方式是文学的有机组成部分。1958年之后的文学形象的塑造已经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意识形态。规范要求农民英雄人物必须“放在矛盾的主导地位”,必须写成“进攻的性格”,是“叱咤风云”的形象。农民英雄人物的塑造存在着严重的“神化”倾向。  相似文献   

19.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首屈一指的天才女词人。她以女性笔调抒写真情实感,成功地塑造了清纯、贤淑、聪慧、温柔、静雅的纯情女性形象,因而誉满词坛。本文从其词中塑造的女性纯情美的具体表现、女性形象纯情美与男性作家词中女性形象的区别及原因分析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秦可卿虽出身寒微凄凉,却容貌风流美丽,性格温柔平和,处事谨慎小心;虽幸为宁国府的大少奶奶,却处境险恶,终被封建大家族所摧残,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从小说内容看,秦可卿形象模糊且不具体,是曹雪芹众多小说人物塑造中的一大败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