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校德育实践中大学生作为德育主体的理念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主体性德育正是针对这一现象提出来的,它是以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德育。构建高校主体性德育模式是新世纪、新形势下改革传统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就主体性德育模式构建的基本概念、实践依据、基本目标、基本特征、基本原则、构建策略等基础理论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和回答,旨在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德育理论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动高校德育改革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学分制下高校德育模式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指导下德育实效低下的症结所在。培养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的呼唤,是学分制改革对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学分制下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坚持主体性原则,构建现代德育模式,首先要实现指导思维的生成性思维转向;其次要做到德育目标设定的开放性,要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再次,是内容选择上的生活性以及方法上的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双向互补性。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指导下德育实效低下的症结所在。培养人的主体性是时代的呼唤,是学分制改革对高校德育的基本要求,是学分制下高校德育走出困境的必然选择。坚持主体性原则,构建现代德育模式,首先要实现指导思维的生成性思维转向;其次要做到德育目标设定的开放性,要兼顾社会需求和个人需要,既有现实性又有超越性;再次,是内容选择上的生活性以及方法上的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构建的双向互补性。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德育对人的全面发展则形成牵引拉动效能、素质教育环境下,现代学校教育兼有工具价值和目的价值,并对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渐趋重视,受教育者价值主体性充分张扬,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个体的自主发展和独特创新,突显校园德育工作思维创新的迫切性,以全面发展为根本,积极树立主体性德育理念。构建以人为本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实效.  相似文献   

5.
学校道德教育低效的原因在于忽视教育的独立性及其自身的价值目标,在于轻视道德实践及其主体性以及采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规范化的德育模式。因此,道德教育必须有一个指导思想和实践模式的超越,建立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性,以活动为主要途径的道德教育模式,以保进学生品德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蒋业华 《高教论坛》2003,(2):35-36,31
德育过程中的情感陶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十分重要而且必要,它不仅内在地构成了德育过程,而且在建构以凸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地位为特征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中不可或缺,另外它还是德育加强对人的情感培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学校实施德育目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德育——欣赏型德育模式论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过程的本质是价值引导情境中道德学习主体的自主建构,这就要求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教学关系民主化、德育内容具有开放性及教育方法具有自由特征,即实施主体德育。而欣赏型德育模式符合主体性德育要求,其基本构想为:教师是参谋或伙伴,德育情景审美化,在“欣赏”中完成价值选择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主体性德育模式与德育有效性的探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走出传统德育模式下存在的诸多误区,需要通过创建主体性德育模式来取代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德育操作体系。主体性德育模式强调受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强调激发受教育主体性、自觉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9.
现今学校德育的诸多误区源于德育对象主体性的失落,势必对人类社会的道德发展产生阻碍.纵观本世纪西方德育的主旋律与新动向,作者提出:依仗实践,合理发挥学生在德育实践中的主体性、提升其主体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依此设计了一种新德育模式,其基本教育过程为:  相似文献   

10.
在远程教育条件下主体性德育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在远程教育条件下建构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树立学习新观念作为重点内容,以双向互动为德育主流模式,以自我教育法为根本方法等四方面入手,提出了建构主体性德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1.
提出活动德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学生德性行为的实际锻炼,增强德育的有效性。然而目前高校的活动德育尚存在着许多不能忽视的问题,如缺乏学习主体性,缺乏理论指导,缺乏实际效果,也缺乏科学评价。为此应转变活动德育观念,加强活动德育理论研究,建立有效的活动德育评价机制,强化学生在活动德育中的主体性作用,构建和实施主体性活动德育模式。  相似文献   

12.
主体性德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波 《江苏高教》2001,(1):81-83
处于教育活动中核心与灵魂地位的德育,应积极面对新时期浪潮,变工具性德育模式为主体性德育模式。主体性德育模式表现出与工具性德育模式截然不同的面貌、观念和思维方式。主体性德育模式将德育的现实性功能与超越性功能、个体享用性功能与一系列社会性功能有机地整合于“受教育者主体性”这一目标的培养上,既通过道德教育传授现时代的规范,又按照某种超越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塑造与培养人。它深刻地触及了德育的根本性问题,给出了德育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以新形势下人武学院德育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出发点,以提高德育效果、培养高素质现代国防后备力量人才为目标,立足于人武学院实际,对人武学院主体性德育理论进行初步研究,尝试构建人武学院主体性德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疏离和互为主体性的缺失是传统德育模式的最大弊端。“双向主体性德育模式”紧紧依托生活世界,力求在“教师一学生”的双向主体性关系中,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重双向互动,在情感交融的同时实现德育价值的体验和认同,以促进学生道德主体性的提升和飞跃。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主体性德育思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德育是以青年一代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在邓小平理论中,蕴涵着丰富的主体性德育思想,它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德育工作的理论基础。因此,研究邓小平主体性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目标和内容、原则及策略,有着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美国德育模式转换与我国高校德育实效性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价值澄清学说的式微说明放弃道德内容和核心价值观念的教育,如同传统知性德育模式偏重道德理论知识灌输那样,依然解决不了德育实效性低下问题。文章认为完善教师主体性,培育学生主体性,将道德认知教育和德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传授道德内容和社会核心价值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德育主体性和自我教育能力,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李斌 《中国德育》2004,(9):25-27
主体性德育是指在主体教育思想指导下,以主体的自主性活动为基本特征的;以提高学生主体性道德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道德教育思想和道德教育实践模式。它是指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处于一种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它要求教育者深入研究教育对象错综复杂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心理需求,注重他们对道德内涵的“顺应”和  相似文献   

18.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主导性的道德规范作为学生品德构建的骨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使之成长为能进行自我教育和独立进行道德活动的道德主体。主体性原则符合辨证唯物论的基本原则,它是以德育心理学为依据的,坚持主题性原则,有利于把德育的功能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德育现状和传统德育实践中存在的弊端,提出主体性德育模式的理念与特征,以探索德育的新途径、新方法,提高德育的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20.
史红 《吉林教育》2008,(5):95-95
研究德育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德育面临的新课题。所谓主体性,简单地说,就是人在所从事的物质活动或精神活动中所构筑、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自觉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培养人为根本目的的德育应以人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作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德育说到底是教给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