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斯大林时代形成的苏联模式是指单一所有制形式、指令性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超重型经济结构和高速发展的工业化 ;这种模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制约了现代生产力的发展 ,阻碍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苏联的市场化转型走了不同的道路,经济绩效也有很大不同,转型成效的差别主要是因为转型的“初始条件”不同,还是由于选择的转型路径和政策不同? 基于“后发优势” 理论,采用反事实分析架构,对中苏转型“初始条件” 的比较分析表明:从工业化的历史、战略及所形成的结构和体制上看,中国和苏联在市场化转型之初有很多相似之处,“初始条件”区别并不大,苏联与中国一样具有“后发优势”,而且苏联具有更好的“后发优势”实现条件,但是苏联并没有发挥出自己的“后发优势”.因此,市场化转型的成效并不主要取决于转型的“初始条件”,而主要取决于转型的“路径选择”;中国市场化转型的成功,应该主要归因于选择了正确的转型道路和适宜的改革政策.  相似文献   

3.
远程教育起源于西方工业社会,而且具有工业化的特征。然而,我们已经不再生活在工业化时代了。人们更多地在谈论后工业化的发展。在后工业化社会中,远程教育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远程教育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才能在后工业化社会中得以发展。  相似文献   

4.
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生了严重环境问题,苏维埃政府为此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政策。由于社会主义和现代工业文明固有的弱点造成的环境问题愈演愈烈,苏联的环境政策归于失败。苏联环境主义运动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了推翻苏共统治和促使苏联解体的力量。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环境破坏与保护是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5.
1956年下半年我国中等专业教育界出现了一次对引进苏联模式的反思;反思是在"以苏为鉴"和"百家争鸣"的背景下展开的;反思主要从学习苏联的管理体制、照搬苏联的专业、借鉴苏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引进苏联的各种教学组织形式、套用苏联的教学评价体系等方面展开;最后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四月八日至十四日在我校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十四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前驻苏大使杨守正、中国苏联东欧学会副会长刘克明等同志应邀出席了大会。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连璧、副省长孙达人到会祝贺。这次大会邀请了有关同志做了重要学术报告,并分组就俄国史、苏联史、东欧史有关学术问题进行了讨论。俄国史组重点讨论了近代化问题,苏联史组就战前战后苏联历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小学体育教学存在着“模式化”的偏向,严重地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模式化”主要是指有些老师把五十年代开始的苏联四段教学法,做为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模式。谁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形成了三十年一贯制。苏联四段教学法,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像其他事物一样,也有它的缺陷.因此,不能把体育教学  相似文献   

8.
科学发展观充分反映了人们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新亮点就是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道路则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和客观要求。扬州市在发展中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结合市情,扬长避短,坚决同那种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工业发展成效的惯性行为彻底"决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相似文献   

9.
以往人们所说的消灭富农,是指苏联在全盘集体化时期,对100多万富裕农民的扫地出门。但实际上,作为一种经济形态的富农经济在1928——1929年间联共党的一系列打击措施下已“自行消灭”。深入研究这一过程的真实内容,对于正确评价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是很有必要的。一、1928—1929年间对富农的政策苏联“富农”经济在新经济政策下,经过1921—1922年间的半合法阶段、1922—1925年  相似文献   

10.
早期工业化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中国史研究的热点,江南早期工业化作为一个区域性的问题研究是从李伯重先生开始的,且已硕果累累。本文从宏观入手探讨这一问题,首先对"江南早期工业化"概念作一概述,抵制"萌芽说"和"西方中心主义史观",从与英国模式的对比中重点阐述其发生发展的前景,并最终得出结论,即江南早期工业化在马克思主义再生产理论的普遍规律下不可能走向近代工业化。  相似文献   

11.
1927年冬,苏联爆发了一场“粮食危机”,最终导致了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大转变”,并触发了革命后第三次,也是对苏联未来政治经济发展影响最大的一次党内斗争。对这次危机,苏联党内各派各有解释,反映了他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的重大分歧。这场争论尽管最后以行政手段结束,但正如斯大林在一年半后所言:对这次粮食危  相似文献   

12.
苏联"十月革命"的胜利曾经使人们对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革命的"同时胜利论"作出过修正,列宁指导苏联"十月革命"的"一国胜利论"则成为其他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武器.但是,20世纪后期所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当前的世界形势告诉我们,对马克思的"同时胜利论"和列宁的"一国胜利论"应当进行更深入地思考.在重新思考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重视被学术界所忽视的一个问题,这就是马克思在论述"同时胜利论"时关于"地域性的共产主义"的论断.今天只有重新解读这个论断,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  相似文献   

13.
十六大报告指出,工业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经阶段。根据工业化理论和 有关国家的实践借鉴,本文就我国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本文通过对安徽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现状作系统比较和区域比较,分析我省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制度、经济和社会根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显著特征。从东方汽轮机厂多年来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探索并实施以信息化改造提升重大动力装备制造水平的信息化战略,企业多年保持了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在多领域提高了装备中国电力的核心竞争力的实践,向人们揭示了"制造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突破口。"信息化与高新技术运用和产品研发相融合、与技术改造、装备现代化和制造集成化相融合、与基础管理、管理创新相融合、与营销创新和服务创新相融合以及与实施人才战略和开发人力资本相融合将有力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从而推进重装基地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世界篮球运动中已出现了质的飞跃,这在杰出的运动员所完成的技术动作中,特别是全世界提高技术动作的效果中最明显地反映出来。苏联篮球界拥有大批的优秀运动员,但人们不止一次指出,明显缺乏具有最高超球艺的出类拔萃的运动员。看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对高级运动员训练各方面的特点和改进如何划分分级等问题重视不足。身体训练,全面提高,快速完成动作的要求是篮球身体  相似文献   

17.
二战结束在即,在内外交困的情势之下,铃木内阁上台。在结束战争的方式上,日本寄希望于通过苏联从中斡旋达到体面的求和,以东乡茂德为首的主和派由此而展开了一系列外交努力。先是通过与苏联驻日大使马立克的接触表达日本政府意欲通过苏联调停的意向,后又有意派遣特使赴苏联代表天皇和苏联谈判,准备以大幅度领土利益上的舍却为代价,换取苏联的居间中立,不参加对日作战。苏联早在雅尔塔会议时期间,已经得到罗斯福若干承诺,并答应美英两国欧洲战事结束后将在远东战场上对日作战。最终,8月8日苏联对日的一纸宣战书,使日本对其寄予的希望成为泡影。  相似文献   

18.
摘要:建国初期的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为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这段历史几乎被人们遗忘。为了给学校体育发展史的研究补充重要史料并提供理论参考,以采访当事人的口述史为基础,结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从历史背景、管理机构、师资队伍、学员构成以及教学、科研、培训等工作的开展、毕业生去向等方面,对我国20世纪50年代由苏联专家指导的北京体育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班的情况进行了全面回顾和客观评述。研究认为,苏联专家指导的研究生班,教学管理有序,师资队伍的专业水平较高,实践内容丰富,毕业生的社会影响力较大,办学成效显著。对提高我国的体育师资水平、培养体育科研人才、推动我国学校体育全面发展、促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发展和体育理论体系建构、确立我国自己的体育专业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等起了积极的作用。但也存在着盲目照搬苏联模式、政治色彩浓重、人才培养目标单一、课程设置不足、重实践轻理论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十月革命后,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领导下,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这一胜利,标志着苏联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革命任务已经基本完成。然而,在这之后,经济领域里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并没有因此停息。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资产阶级法权还没有完全取消;在人与人的相互关系方面,资产阶级法权还严重地存在着,在分配关系方面,“就产品‘按劳动’分配这一点说,‘资产阶级法权’仍然占着统治地位”,仍然是社会各个成员间分配产品和分配劳动的调节者。加之资产阶级、国际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影响,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新的资产阶  相似文献   

20.
《陕西师大学报》1985年笫4期发表金雁同志的读书札记《谁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她读到苏联1972年出版的B·B亚历山大罗夫著《列宁与共产国际》一书中译本(郑异凡、杨光远、郑桥译,求实出版社1984年5月版),书中引证并批判了布哈林于1922年11月在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所作《关于共产国际纲领的报告》中的一段话。作者亚历山大罗夫这样写道:布哈林声称“在不同国家将产生不同的‘社会主义模式’。布哈林对这些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的提法和分析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学说毫无共同之处。”苏联学者至今还按苏共中央于1929年和苏联最高法院于1938年对布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