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作为汉魏六朝赋的一个重要门类,音乐赋承载并阐释了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从共时性的视角来看,音乐赋体现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宇宙品格和伦理内蕴;从历时性的视角来看,音乐赋又阐释了音乐文化从教化到娱乐、从道德美到艺术美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2.
作为汉魏六朝赋的一个重要门类,音乐赋承载并阐释了古代音乐文化的丰富内涵.从共时性的视角来看,音乐赋体现了传统音乐文化的宇宙品格和伦理内蕴;从历时性的视角来看,音乐赋又阐释了音乐文化从教化到娱乐、从道德美到艺术美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3.
卢兰 《钦州学院学报》2015,(1):22-25,83
汉晋乃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音乐艺术的发展和赋体文学自身的演进,汉晋音乐赋的艺术成就及其对音乐的审美感悟和阐释也在与时俱进。就历时性言,《文选》音乐赋反映了汉晋音乐审美倾向经历了由道德政治教化功用到艺术审美愉悦感受的变化;就共时性言,汉晋音乐赋表现了汉晋人音乐审美的丰富文化内蕴。认识汉晋音乐赋中音乐审美的历时性变化与共时性价值,有助于了解《文选》音乐赋及音乐审美对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学研究中,化阐释一直是最重要的研究角度。由于近百年来化视角自身经历了从多元并存到狭隘化、再到多元整合这三个阶段的演变,中国现代学研究也相应地呈现出不同面貌。化视角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进了学研究的繁荣,时至今日,化视角已由一种学研究角度上升为一种批评理论,对中国现代学研究如何运用化视角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赋体文学发展到建安时期,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辞赋创作开始由宫廷走向更广阔的社会。作品注重对作家主观感情的抒发,打破了汉大赋千篇一律、互相因袭模拟的创作模式而趋向抒情化、小品化。显示出作家鲜明的个性。 为什么建安时代的赋作只有短篇而少巨制?这绝非建安赋家没有汉代赋家的才华。象当时擅长词赋的王粲、曹植等作家并非无力追踪汉大赋。对于这一问题,以前多从社会学的角度去阐释。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6.
苗族作为云南受基督教影响最大的少数民族。基督教唱诗已然成为其重要的文化表征,对苗族民众的日常生活、价值观念和审美趣味各个方面产生巨大影响,并在其日常生活中呈现出了多姿多样的功能色彩。唱诗的内在组织特征和外显展演形式,正是艺术人类学的学术观照对象。艺术人类学以美学和艺术哲学的理论思辨作为潜在资源,以人类学的田野实证、实践体验作为具体路径,表现出来的敏锐现实介入力和问题阐释力正好成为阐释唱诗这一基督教音乐文化活动的有效理论视角。该视角着力于探究基督教音乐艺术实践的形塑功效,试图从音乐活动的展演切人到音乐主体的审美趣味,从而突破和超越了既往对该问题研究的平面描述模式。  相似文献   

7.
词体是在南北化融合的过程中确立的,从词与音乐的关系来看,由胡夷,里巷之曲演变而来的词调存在着南北两方面的来源;从记号的产地来看,可以说是南北兼有,而以城市特别是长安,洛阳,扬州,成都等大城市为中心;从作家的创作道路来看,早期词人是北人,南人兼有,他们大多曾经南北漫游,吸收了南北化特别是音乐的滋养,这对他们词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赋史上,苏轼是“变赋”的创始人,“骄、散融汇”的开拓者。他有意识地追求赋的“新变”,既吸收了诗骚、汉赋、骄赋的传统精粹,又向“现代诗化散文”似的方向转变,并从题材的开拓到艺术的创新,从意象化抒情言志到意境的象征超越,管多所建树,在理论与实践上确立了“变赋”的体式和审美特质,为新赋体注入了艺术审美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袁虹 《河池学院学报》2010,30(3):30-33,54
音乐赋发展到唐代,在乐教思想,文道说,重功利文学观及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更加注重理的阐释,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尚理倾向。具体表现在赋作内容多述说君臣之道、处世之道或生活中的其他哲理;在对音乐的描写上多以抽象之语叙述;在创作程式上也体现出由尚情转向尚理的趋势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美育是高中阶段音乐教学的主要核心任务之一。但就目前来看,美育在智育化的高中音乐欣赏课中却被明显弱化。因此,高中音乐欣赏课堂构建应以"返美"为目标,遵循美育基本规律,使学生可以从感知到理解到体验,进而内化音乐,充分体会音乐美。  相似文献   

11.
从音乐本体来看,传统西路庐剧的主调音乐的旋法特征主要是旋律的连续下行进行、大二度与小三度的主要地位、旋律音程转位的使用、相同形式的基本音列等;从音乐美学视角来看,地域性、文化性对传统西路庐剧主调音乐旋法特征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通过造反与招安两种观念的对立和冲突,展现了“江湖”化与“庙堂”化的融合、渗透与排斥。从这种化视角阐释梁山水泊的内部冲突,对深入理解《水浒传》将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和逻辑这两个视角出发对“发现成人”这一命题的分析,可以引发我们对成人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进行深入的思考。从历史视角来看,成人从完美的到有瑕疵的再到脆弱和充满危机的形象,勾勒出了成人教育的必要性。从逻辑的视角来看,我们需要拓展研究的领域,从而可以通过对成人教育可能性的探索来更加全面地“发现成人”。  相似文献   

14.
《文选》中录入了8首潘岳赋.其中《藉田赋》和《射雉赋》分别反映了潘岳青年时期扬才露己及无忧无虑的思想;《秋兴赋》反映了其处于官场斗争中的归隐思想;《怀旧赋》中有一些疑点值得重新阐释;《寡妇赋》是模仿前人的同题之作;《笙赋》则是《文选》音乐赋中的推陈出新之作.  相似文献   

15.
《文选》音乐赋在表现音乐时,隐含了赋家儒道兼有的音乐思想。一方面,赋家受儒家礼乐观的影响和压制;另一方面,他们要抒发自己不同于儒家礼乐观的对艺术、人生的感悟。赋家对传统儒家观念的突破,体现在《文选》诸篇音乐赋中是双层面的。无论是音乐还是文学,都具有人性解放的倾向。  相似文献   

16.
道家哲学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被一代一代的阐释家所注解,在发挥道家思想的同时,又渗入了阐释家处思想政治和化观念,有的以儒释道,有的以仙释道,有的以佛释道,有的以理释道,有的以玄释道,阐释视角各不相同。在献的阐释中,不同的学术思想互融互斥,得以争鸣,学术由此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学术史就是一部阐释史。  相似文献   

17.
音乐审美教育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已深入人心,然而,许多人对什么是音乐审美教育并不是很清楚。本文拟采用多重视角,力图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涵义做一定层面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在抗日战争的艰难困境中,西南联大取得了非凡的办学业绩。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为阐释西南联大之谜提供了新的视角。西南联大的成功,从内部关系网络视角来看,缘于三校协作无间,倡导教授治校,师生关系密切,学生社团活跃;从外部关系网络视角来看,在于联大不但与云南当地、国内外团体以及校友保持着广泛的联系,而且具有很强的国际性;从非正式制度视角来看,则是由于联大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形态影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价值观念和民主创新的习俗惯例。  相似文献   

19.
红色音乐是我国革命的灵魂,让革命烈士在艰难险阻中也能勇往直前,成就了现在人们安逸、幸福的生活,让学生通过了解红色音乐,从而了解红色音乐文化,将红色音乐文化传承下去,红色音乐的教学就显的尤为重要。所谓主体间性视角下,就是通过加强对各个主体之间的交流、联系,从而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本文从主体间性的视角出发,强调加强主体间互动;利用多种教学途径和加强教师红色音乐文化素质三方面阐释了主体间性视角下的信阳红色音乐文化教学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20.
相对于传统音乐教学,音乐欣赏教学不再追求对某一音符或者某一首歌的精雕细琢,而是在对音乐进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从美学视角入手,让学生对音乐形成审美认识.从素质教育角度来看,音乐作为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从学生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角度来看,音乐教学要满足学生的音乐学习需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情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