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淼 《新闻世界》2014,(8):220-221
李普曼作为一个新闻记者,在运用传媒影响美国乃至欧洲其他国家的外交政策制定上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出版了有关传媒与外交关系的理论著作。本文主要是对李普曼外交事务的报道评论活动、作为新闻记者参与美国外交事务的实践活动及其传媒与外交理论成果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2.
人文外交是当代中国外交理念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此新语境下,传媒履行自己的职责关键在于对外报道中的以人为本。为此,中国传媒需充分考虑国际受众的信息需求,切实彰显对外报道的亲和表达。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传媒素养教育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其理论研究与实践要求相比尚存在巨大差距,特别是对一些重要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仍未达成共识.重要概念是传媒素养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石,也是确保传媒素养教育实践不走样和目标明确的基本保障.本文对媒介、媒体和传媒,专门传媒和类传媒,传媒组织,素养、素质和修养,传媒素养,传媒素养教育等概念进行辨析和定义,提出独特见解,以求有益于传媒素养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4.
引言中俄两国互办"国家年",是中国外交领域的一件大事。其内容涵盖了两国政治、经贸、文化、教育、卫生、体育、传媒、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在中俄"国家年"框架内开展的各项活动之所以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并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中俄双方媒体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企业家"的称谓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但改革开放多年了,"传媒企业家"的概念在官方文件中迟迟未出现.在传媒走市场的步子越来越大的背景下,"传媒企业家"的概念早于官方文件,在业界已经悄悄流行,在某些民间或半官方的论坛中,常会将一些具有复合型素养、有传媒运营能力的传媒领军人物称为"传媒企业家".但在官方文件中没有这些提法,直至最近<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出来之后才看到"培养企业家"的提法.  相似文献   

6.
孟锦 《军事记者》2004,(10):31-32
舆论战是根据国家政治、外交、军事、经济斗争的需要,有效地利用传媒传播社会信息,有目的地生成和调控舆论.积极影响国际与国内舆论走向.影响公众信念、意见、情绪和态度的作战行动。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近年来传媒乱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愚"乐受众、品格低下、失实与失度、有偿新闻与有偿不闻;并对传媒乱象的原因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社会转型导致竞争环境与人们观念发生变化、传媒自身对低成本与高利润的追求、迎合受众需求、传媒失守;最后提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与建立长效机制来确保"把关"落到实处,杜绝传媒乱象.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区分了广义传媒和狭义传媒的概念:广义传媒是指能够传播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一切中介系统的统称;狭义传媒仅指传播信息的中介系统。在对传媒概念进行广义理解的前提下,讨论了传媒的经济属性。根据协同学方法,特别讨论了信息增值过程。明确指出,信息增值过程是连接传播和传媒经济的桥梁。提出了传媒价值定律:一个媒体的价值取决于它所镶嵌其中的经济系统状况。最后简要讨论了传媒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其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作为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在国际政治领域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媒体与外交的互动中,国家的外交行为和外交政策的选择最终由政府做出,政府始终处于主导地位。但这绝不意味着媒体在所有方面和所有环节都无所作为。在现代传媒时代,在一向被视为政府专属的外交领域,媒体依然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某种情况下扮演着外交运作引导者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0.
"和谐媒体"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审慎界定“和谐媒体” 最近以来。在人们论及和谐社会构建中新闻传媒的作用时。“和谐媒体”的概念被频繁使用。要构建和谐社会.无疑需要新闻传媒发挥积极作用、做出切实努力。服务于和谐社会构建的新闻传媒,如果本身并不和谐.那是不可思议的。但“和谐媒体”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因此笔者不主张在学术研究的语境中太多地使用这样一个缺乏审慎界定的概念。而如果缺乏审慎的界定,它就很可能被误读。  相似文献   

11.
现代传媒利用传播霸权启动了人们欲望逻辑程序,从而形成了传媒无意识.这种由传播和欲望共同塑造起来的传媒无意识,正是现代社会最为成功的一种压抑机制,它在欢声笑语中让人们主动放弃了对"异化"的反抗.警惕"传媒无意识"对欲望逻辑的遵从,呼唤现代思想启蒙的价值,对恢复人的感性生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吕春妍 《新闻世界》2014,(4):278-279
信息时代,媒体成为政府重要的外交资源以及获取信息的渠道,媒体外交逐渐步入大众视野。在当前的外交情势与传媒格局中,中国媒体应该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才能实现不缺位不越位,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朱德泉 《青年记者》2007,(19):76-76
必须让应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不应该发生的事情不发生……近期,一个自称在报社实习过的年轻同志,以《导演新闻,病态媒体的麻木和尴尬》为题在网上发了个比较情绪化的帖子,对济南三家媒体进行了所谓的"批判"。帖子引用了一个概念,把我认为是比较好的新闻策划如《华西都市报》创刊初期的"孩子回家行动"等斥之为"传媒假事件"。  相似文献   

14.
传媒汉语教学的概念是在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研究、传播学理论研究的成果中孕育成长的.面对传媒汉语教学需求的增长、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我们需要对传媒汉语教学重新定位.传媒技术发展影响着汉语国际推广工作,传媒汉语教学应倡导嵌入式教学的全新理念,并进一步加强汉语教学数字化资源库建设.  相似文献   

15.
"刻度"和"阀门":公信力对不同类型媒体受众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洪忠 《新闻记者》2005,(12):45-46
一、传媒公信力与市场占有置的不一致 按照通常的逻辑,传媒公信力对其受众市场占有率有直接影响。具体来说,就是传媒公信力越高,  相似文献   

16.
媒介融合是一种基于数字化进程而产生的媒介形态的演变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对传媒的生产和经营管理产生影响。传媒的竞争与合作属于媒介经营管理的范畴,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媒合作体现出跨媒介生产与经营的特征,媒介融合又成为媒介集团化发展新的动力和突破口。本文在论述媒介融合带给传媒发展何种影响的同时,也试图厘清媒介融合的相关概念。  相似文献   

17.
传媒绿水青山是什么?2005年8月15日,习近平首次提出"绿水青山"概念,2013年再次强调了这个概念。从此以后,这个概念就被应用到了经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中国的传媒绿水青山概念也就是2013年以后在阐述传媒生态、传媒二重性理论以及传播媒介生命体时借用的一个形象化的概念。生命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共区分为生命的"产生"、生命的"存长"和生命的"消存"三个阶段。生命的"产生"是生命个体的形成并以其物质体的形态成为地球上生命群体中的一员;生命的"存长"是指生命个体的存在和成长;生命的"消存"是根据物质不灭定律的要求,生命个体消亡后的存在模式。人类生命体系不仅具有一般生物体的生命特征,而且在其生命体系中所体现的有机生命和无机生命尤为突出。所谓"生命"群可区分为有机生命群和无机生命群两大类就是根据人类生命体系特征得出的结论。人工智能机是人将其"智能"外化在"机器"上以后"机器"才能够成为智能机,其智能不是机器的本能,而是由人外化给机器的。人工智能机所展现出来的智慧是人的智慧,机器本身是没有智慧的。机器人永远是机器,它永远都不会成为人;机器人代替人从事某种工作是人"教给"机器人去做的,绝对不会相反。传媒生命是人类本体生命体的外化,它属于人类无机生命体。这种人类无机生命体并不是现在才有的,它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对传播工具的使用,人类智慧通过人类本体生命体逐渐外化到传播工具上,这时,一方面是人类无机生命体的形成,另一方面是体现人类无机生命体功能力的人工智慧传播工具也逐渐成为人类传播重要工具。传媒生态是传媒个体、传媒整体同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传媒状态。传媒生态决定传播媒介的生命,决定传播媒介的机构,决定传播媒介的未来。因此,传播媒介的发展必须通过科学的传媒生态战略实施融合,进而改革或改变传统的传媒管理模式,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特质的传媒生态管理模式。传播媒介的发展必须从单体性的封闭型转向生态性的开放型,必须从传媒技术性生态位转向传媒市场性生态位;必须从单体性的"独轮"生态运营模式转向开放性的"多轮"生态运营模式。传播媒介的发展必须从单体性传媒思维转向生态性传媒思维。在信息社会,特别是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一方面是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而且朝着深层次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人们之间的相互接触越来越少。那么,怎样理解人们之间的这种交往呢?回答是:传媒绿水青山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8.
浅论传媒经济是"权力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燕  杜远远 《新闻界》2008,(3):84-86
本文在对传媒经济的产生和发展进行回顾、对媒介权力的实质和产生原因进行探讨、对"权力经济"展开重新认识的基础上,提出了传媒经济是"权力经济"的观点,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观点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传媒公共性:概念的解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公共性是在传媒体制规训下传媒实践公开性、批判性和公益性理念所产生的社会公器属性,包括应然和实然的双重含义,涵盖理念、体制和实践三个层面。传媒公共性问题实质是媒体与民主的关系问题,尤其是传媒自身的民主化问题,核心是传媒与政府、市场、公众之间的关系或传媒管理体制问题。考察传媒公共性,需区分应然的理想和实然的表现,采用历史的、动态的、政治的、阶级的观点去分析,区分展示的、操纵的公共性与批判的公共性。传媒公共性概念应用于中国,应当以哈贝马斯的公共性理念作为价值规范,同时结合我国传媒体制对传媒实践展开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20.
"诺斯悖论"涉及的是国家自主性问题,这一问题在传媒领域同样存在.传媒自主性与传媒公共性是既相互冲突又相互依赖的,传媒改革的过程也是两者关系失衡的过程.重建传媒公共性,需要重新确立传媒自主性与传媒公共性的均衡关系.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传媒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传媒组织、政府和公众三者的合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