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维后期诗歌,具有宁静幽洁、空寂恬然、超然清好的风格特点。这一风格特点形成的原因,一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二是受佛老思想的影响,三是诗人对艺术规律的主观追求。其后期诗歌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渲泄了他对社会政治的不满;但其远离现实的冷寂的山林之气太多,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2.
朦胧诗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派诗歌,在精神内涵上它继承了传统诗歌,其与青年现实主义诗歌的一致性,即强烈的现实精神、现实主题,以及它所受到的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即相信未来、乐观主义的精神等明确地昭示了它的传统性。思想内涵的现实主义精神才是朦胧诗的主要价值和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3.
青年马克思喜欢借助诗歌抒情言志,从诗化世界中探察人间正义、思虑现实国民性、领悟生命价值真谛。从马克思大学时期诗歌中见微知著,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位未来思想家的人生价值观和思想精神的动荡裂变。马克思在其大学时期的诗歌中,不仅展现出对于爱情的热烈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其对时代和现实的探赜与考量,包孕着其对现实人间、自由王国、人性解放的诗性哲思与直觉追求,这在马克思的正义思想演进中具有奠基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陈玉苹 《文教资料》2007,(12):62-63
李白的诗歌浪漫飘逸中隐藏着深深的感伤与无奈。现实人生与超凡个性的矛盾是其诗歌感伤的直接原因,过高理想与实际才华的矛盾则是其诗歌感伤的隐性原因,而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和道家消极出世的思想矛盾则是其诗歌感伤的根本源流。  相似文献   

5.
作为明清之际重要的文学家。钱谦苴的诗学思想相当丰富、深刻.对后世的影响也非常大。钱谦苴的诗学思想,直接针对明代文坛的现实,正本清源,“建镰一代”。钱谦苴对诗歌的本质有明确的认识,他以“诗言志”说为依据。构建自己富于个性、同时也适应时代要求的诗学理论。他认为诗歌应该“言志”、“有物”,并且“有本”,应该是真情的自然流露。钱谦益对诗歌的通变规律有较为全面的论述,他指出诗歌是“天地变化与人心之精神交相击发”的产物。把“适变”视为当时诗歌创作中救衰起弊的有效手段。他甚至将诗道的隆污与世道的盛衰直接关联,并进一步把诗看作是一种广义的史。钱谦苴的诗歌创作,在一定意义上实践了其诗论主张和审美理想。他的诗是他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生活现实的真实写照,是他所生活的时代富于典型性的情绪和思想的忠实记录,被人赞为“足称诗史”。  相似文献   

6.
司马光是北宋重臣丈人中一个代表。在司马光创作的大量诗歌中,他以政治家的热情批评现实、同情人民;在仕途失意时,他乐天知命、中和适意;当自己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他痛苦、忧愤,寻找个人追求;在咏史诗中,司马光借古讽今,警戒后世。可以说,司马光诗歌中反映的内容与其思想紧密相联,其思想中的诸多方面在诗歌中可找到相印证之处。  相似文献   

7.
作为宋初白体诗的代表人物,王禹傅的诗歌创作具有其鲜明的特色,诗歌的思想内容及社会价值远远超过了同一时期白体诗人的唱酬之作。经历了数次贬谪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上学习了白居易和杜甫,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的同时超越了白体诗的闲适,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对北宋初期诗歌的革新。  相似文献   

8.
沃尔特.惠特曼是美国十九世纪的著名诗人,他开创了诗歌的自由体,其代表作品《草叶集》。其诗歌极具浪漫主义色彩,这种色彩来源于现实又与欧洲文学的浪漫主义密切相关,也与诗人这一生的思想与经历有关,诗人大胆的想象与超越现实的艺术造诣,造就了惠特曼诗歌的浪漫主义色彩,对欧洲文学与世界诗坛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的诗歌本质观和功能观内涵丰富,是其诗歌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适应时代和现实的需要,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对中国传统诗学进行了改造转换并作出了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杨维桢诗歌思想片论哈嘉莹杨维桢是元代较有影响的诗人和诗歌理论家,其极富创作个性的诗歌使元末绮缛单调的诗风为之一变,而他的诗歌创作与他的诗歌思想又是紧密相联的。考察他的诗歌理论,对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他的诗歌创作特色及元代诗风将是不无裨益的。一、“诗至律,...  相似文献   

11.
风雅精神,是指《诗经》表现出来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优秀传统。陈与义南渡后的诗歌,在思想内容上表现出的积极关注国运、关注现实,和积极报国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相对而言,其前期的诗歌这种精神就比较弱。因此,风雅精神是其南渡后诗歌思想内容上显著的特点和亮点,也是陈与义南渡后诗风转变最为突出的表现之一。  相似文献   

12.
《诗大序》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部专著,也是先秦时期儒家诗论的总结。儒家的“诗教”说要求诗歌密切联系现实,讽刺时政,启示后人用诗歌作为批判现实的武器。“诗歌”说指出的诗歌对政治的影响和社会教育作用,今天亦有其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朱熹对其易学思想的诠释方法是多样的,其中诗歌就是一重要手段,因而,从诗歌的角度来探讨朱子易学是可行的。朱熹诗歌中包含着其大量的易学思想,而其易学思想对其诗歌又有重大影响。以诗彰显易理,以易理影响诗体,是朱子易学诠释和诗歌创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从地域文学特征的角度看,林混的诗歌在西海固诗歌作品中有其相对"另类"的特征,这表现在诗歌修辞、诗歌主题与诗歌风格等方面。林混诗歌的主题是多向度的,生活的辛酸与苦涩、人性的卑微与灰暗、现实的猥琐与丑陋、底层生存的疾苦与无奈等等都在其诗歌中得到过艺术的呈现。其中,对现实社会阴暗面的批判、对人性的反思与反省、对生命本体的关怀与悲悯是构成林混诗歌主题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陆游一生信奉道教,对陆游而言,道教信仰并非出于对现实的逃避,与其爱国思想并不矛盾。陆游诗歌创作与道教有着密切联系,追慕神仙长生与渴望恢复故土并存于其诗歌当中,这在诸多以“华山”为意象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16.
南宋中后期,道学中人与江湖派、四灵对诗歌的体裁有不同的取向。道学中人朱熹、张栻推崇古体诗创作,排斥近体诗的写作;四灵则大多写作近体诗,较少有古体诗创作;江湖派则在两可之间。这三个不同的创作流派对诗歌体裁的选择有着不同的思想渊源,主要取决于他们对诗歌体裁及诗歌发展的认识。然而,在实际的创作活动中,他们中有的派别则违反了他们所提倡的诗学思想。通过梳理这三派的诗学思想,比较他们在实际创作中不同诗体的数量,可以理清南宋中后期文坛存在的关于诗歌体裁争论的现象及根源,解析道学派的诗学思想与现实创作中的矛盾成因。  相似文献   

17.
赵翼是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以往对赵翼诗歌的研究,多集中在其诗歌的特色方面。然而诗歌是作者内心思想的忠实反映,赵翼一生坎坷的仕途对其思想变化有重大影响。本文从赵翼的科举仕途经历入手,分析这些经历对赵翼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九叶诗派的知性品格,来自诗人们知识阶层文化出身、中西诗歌哺育经历和特殊时代现实激发的合力完成。九叶诗歌具有鲜明的时空意识、思辨性和多向度特质,对戏剧化结构与隐喻性结构的探索,连同“思想知觉化”的语言倾向都令人过目难忘。在立足中国文化传统、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手法、积极投身时代洪流的同时,九叶诗歌进行了大胆的艺术创新,最终耸起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一座高峰,并且成为一种丰沛的审美资源与深刻的思想资源,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9.
刘寅初的诗歌主张是传统诗歌“为人生”主张的当代化,但又有其侧重点,即诗歌要歌颂时代建设成就,符合时代精神,要有真性情。与此诗歌理论相一致的是,其诗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题材选用的现实美以及与时俱进的音韵美。刘寅初的诗歌理论对近体诗歌当代化探索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贺描写的有关女性的诗歌作品占其创作总量的很大一部分,关于此类诗歌有不少的论著,笔者通读其诗集发现他有关现实女性的诗歌中所寄托的情思与其他描写女性的诗歌有很大的不同。本文通过对李贺描写的现实女性诗歌仔细解读,分别从政治生命、爱之寄托、生命倏忽的体验等三个角度来探讨此类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的幽深情思,以期通过此类诗歌的探析对整体上把握李贺诗歌的意蕴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