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詹 《兰台世界》2007,(11S):65-66
中世纪的欧洲是一个基督教世界,依靠宗教和文化的纽带相联系,形成一个统一体。中世纪末.一个个主权国家相继建立,打破了这种基督教统一体,使欧洲由基督教形式下的“统一”转变为主权国家林立下的“分裂”。对于主权国家的建立本身而言.其进步意义十分明显,但如何看待主权国家的兴起对于“欧洲统一”的意义?他所造成的分裂是不是“欧洲统一”的例退?本文拟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欧洲统一”的深刻内涵。[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1982年春节,王选抽出半天时间,专程到钱伟长先生家拜年。一进门,钱先生就关切地问:“你申报欧洲专利的说明书写得怎样了?”  相似文献   

3.
娜斯 《出版参考》2007,(10X):39-39
奥斯特是个纽约味道十足的作家,也是个欧洲人比较喜欢的美国作家。他的小说是后现代城市的产物,受欧洲观念影响较深。哥伦比亚大学毕业之后,奥斯特在法国生活,一边翻译法国小说,一边写自己的东西在美国杂志上发表。八十年代以常有“实验侦探小说”、“后现代侦探小说”之称的“纽约三部曲”而渐为人知。[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一个中国人,生活、工作在遥远的欧洲大陆,有什么途径可以帮他迅速熟悉所在国家的法律法规、风土人情,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又有什么渠道可以帮他随时获得中国和家乡正在发生的变化,一解乡思之苦?  总部设在巴黎的《欧洲时报》就是一份适应欧洲华人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于华人华侨的中文报纸,同时也是增进中、法两国友谊和经贸往来的桥梁和纽带。  据有关资料,华人到欧洲生活,可追溯到 17世纪。那时,一些欧洲传教士到中国传教,也带了一些中国人到欧洲。 18世纪,当时的满清政府曾派出一批留学生赴欧洲各国学习深造,他们…  相似文献   

5.
刘叶秋先生是国内知名的学者和老编辑,他丰富的学识向为大家所敬重。他自拟小传《雕虫射虎两浮名》,形象地阐述了自己“处世作正人、治学作通人”的生活信条和治学原则。  相似文献   

6.
王淼 《云南档案》2011,(5):18-22
单士元先生是我国老一辈知识分子中的老实人。老老实实治学,老老实实工作,老老实实待人,老老实实做人。半个多世纪来,他是这样走过来的。他常说:“我半个多世纪都在故宫。”他又常说:“故宫博物院的院龄,就是我的工龄。”实际上,早在北京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成立前的10个月,他就已在故宫工作了。  相似文献   

7.
在意大利北部名城都灵,我碰到一位在当地乃至欧洲都赫赫有名的企业家。他叫科尼,但人们习惯称他工程师。因为他不但经营有方,而且有道,在欧洲企业界曾被评为“欧洲先生”。当他知道我是从中国来的时候,他开口就问我说:“你知道我最羡慕你们中国的是什么吗?”他把我给问懵了,我猜了几秒钟之后,犹犹豫豫地回答他说是不是中国菜。他说:“中国菜我当然喜欢了,但我最羡慕的是你们中国的人才。”接着他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5年前,我决定新建一个工厂,在报纸上登了招聘厂长的广告,报名期限是7天。第二天上午,有人报告我说,来了一位应聘者,是个中国…  相似文献   

8.
序 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王国维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他秉持“独立之意志,自由之思想”,不仅在历史考据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同时在西学引入方面做出了可贵的贡献,既有以《观堂集林》为代表的缜密的功夫,又有以《静安文集》为代表的恢宏的境界。对于他的学术成就与治学方法,陈寅恪先生早就作了很好的概括:  相似文献   

9.
“以严治学,以德育人”,是原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得知他的恩师、兰州一中的老校长张作谋先生所著《新蕉细雨轩诗词集》即将出版,翌年又逢兰州一中百年校庆,欣喜之余,于2001年6月26日书于病榻之上的题词。这既是对兰州一中教学理念的概括,也是对张作谋先生治学精神和人格魅力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侯外庐先生的治学之道是代表着中国当代史学、哲学史研究方向的。他在《韧的追求》这部书的“序言”中说:“我半生所为,着力严肃评判古人,深知史学的美,只有‘朴’、‘实’二字。”这“朴”、“实”二字看似平淡,可其中的深刻蕴含是发人深思的。所谓“朴”、“实”者,  相似文献   

11.
顾德宁 《传媒观察》2005,(11):59-59
9月10日是第三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正巧美国知名社会问题纪录片导演葛瑞格先生途经南京。交谈之中,这位15次来华的“中国通”问笔者,为什么中国媒体在谈预防自杀问题时会频繁使用“某某自杀成功”?这么失败的做法为何要说“成功”一词呢?孩子们会怎么想?他还问我,中国记者在报道自杀时有无“用语守则”?他们是否受过正确把握自杀报道尺度的专业训练?这两点在欧美国家是有要求的。  相似文献   

12.
即使是最审慎、冷静和客观的历史学家,面对全球现代化、多元化趋势的推进,都不禁会为一个历史现象动容: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为什么是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欧洲能够打破历史发展的长期束缚,成为引领世界近代化的先行者?这一恒久常新的问题不仅为欧洲学人普遍关注,也激发了处于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极大兴趣。北京大学朱孝远教授的新著《欧洲涅槃:过渡时期欧洲的发展概念》即从历史学的角度,以过渡期为切  相似文献   

13.
裨治文与《中国丛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仇华飞 《历史档案》2006,13(3):46-50,72
裨治文(E.C.Bridgeman)是美国认识、研究中国的先驱者,他凭借在中国传教的经历,以《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为工具,介绍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宣传中华文明。与早期欧洲汉学研究相比,美国人研究中国起步较晚,但早期欧洲汉学研究有其明显局限性,它们主要关注中国的历史、文学和语言等,而裨治文等人对中国的研究从一开始就注重研究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等问题,并且将它们与美国自身利益结合起来考察。这种特点被不少中外学者视为是美国汉学研究与欧洲汉学研究的“截然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季维龙先生是大陆较早研究胡适的学之一,他有多种胡适研究论,其中重要的有两部,一部是《胡适译系统年目录与分类索引》(下称“索引”),另一部是与曹伯言合作编的《胡适年谱)(下称“年谱”,季维龙以其对胡适深入的研究,名闻于大陆学术界,对他的治学态度与治学精神,海外胡适研究会负责人,美国圣约翰大学李又宁教授的评价极恰当,好说,季“为人诚厚,治学勤谨”,季维龙对胡适研究的历程和成果,确是体现了“诚厚”,“勤谨”这四个字。  相似文献   

15.
“征农”是谁?夏征农先生也。追溯他的一生,只见“一片春光,一片火焰”。他是1926年的老党员。他参加过南昌起义,经历过皖南事变。在他一百零五年的传奇人生中,曾任新四军政治部民运部长、苏中军区军政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委副书记、华东局宣传部部长……“文革”结束后复出,又曾任复旦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上海市文联主席、《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辞海》主编…“天下谁人不识君”?可偏偏有人不知“征农”是谁,说来你也许不信,此人竟是叱咤文坛的茅盾先生。  相似文献   

16.
周文骏教授是中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曾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主任,在全国图书馆界享有盛誉.1979年他发表《图书馆工作的传递作用、体系和发展》一文,提出了图书馆情报传递职能的新观点,作为“百年图书馆学经典文献”之一被收入中国图书馆学会主编的《百年文萃———空谷余音》中.1986年他出版了《文献交流引论》一书,被认为是“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最重要文献”之一,所提出的“文献交流说”,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对今天的图书馆学理论研究仍然有重要意义.先生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任教多年,长时间内集系领导工作、教学、科研、著述于一身,是杰出的图书馆学教育家.此次访谈我们很想请先生谈谈他的求学经历、治学经验,但看到先生的亲笔回信我们调整了采访提纲,请先生主要谈谈退休后的生活状态,于是有了先生的《“碎片阅读”和“小微写作”》.看到先生的手稿,我们很感动,将其中两页扫描随文刊出,以飨广大关心周文骏先生的业界同仁.  相似文献   

17.
即使是最审慎、冷静和客观的历史学家,面对全球现代化、多元化趋势的推进,都不禁会为一个历史现象动容: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为什么是欧洲最早进入近代社会?究竟是什么原因使欧洲能够打破历史发展的长期束缚,成为引领世界近代化的先行者?这一恒久常新的问题不仅为欧洲学人普遍关注,也激发了处于现代化建设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的极大兴趣.北京大学朱孝远教授的新著<欧洲涅槃:过渡时期欧洲的发展概念>即从历史学的角度,以过渡期为切入点对之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解读这一重要的历史现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范式.  相似文献   

18.
陈薇  王中字 《现代传播》2019,(10):55-62
在中欧跨文化交往中,中国公众对欧洲的形象认知与想象是一面重要镜鉴.考察2018年度中国公众对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形象的认知及多重影响因素,在归因理论的统领下,从行为者、情境、客观刺激物出发,尝试对中国公众的欧洲观进行归因建模.研究发现,在跨文化传播的视阈下,“社会身份推动”“信任情境驱使”与“流行事件催化”这三重归因维度,一定程度上可能触发中国公众对欧洲国家形象的认知,由此实现“中国公众眼中的欧洲形象”认知程式的逻辑运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风”作为一种艺术风格,起源于早期现代全球贸易。中国奢侈品的流通不仅深刻地参与了全球经济的发展,而且在欧洲形成了多元交织的中国话语。这些中国话语一方面涉及欧洲对中国的想象和态度,另一方面参与到了欧洲自身的身份表征、美学感性甚至主体性的建构过程。无疑,中国风是这些中国话语的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20.
“考证,也叫做考据。在清代,义理、词章、考据被认为是三个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学科。”…这是季羡林先生《为考证辩诬》一文开头的话。或许是极左思潮下的某种需要,也或许是因人废言(现代学者中大力提倡“考据”的是胡适而不是鲁迅),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曾经被批判和否定得一无是处。季先生的《为考证辩诬》批评了关于“考证”的种种误解。显然,季先生是提倡考据方法的。近几年出版的一些谈名人读书治学的著作,提倡“考据”的还有一些:1999年三联书店出版的胡适《读书与治学》,更是大力提倡学术研究中的考据方法。三联书店近来出版的《量守庐学记》、《量守庐学记续编——黄侃的生平与学术》、《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蒿庐问学记——吕思勉生平与学术》等等,也都是把考据方法作为治学的关键。为什么会这样?季先生在《关于义理、文章与考证》中一语道出了其中真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