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胡安锋 《青年教师》2009,(11):48-49
最近,浏览了一些关于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的文章,大多文章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指出了方向,且呼吁广大教师不要做“教书匠”,要做“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并就如何成为“专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给出了建议。也有的文章呼吁广大教师要做“批判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反思型教师”等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阿伦特“行动”理论视角下“工作”“行动”和“卓越”内涵的考察,我们有必要重新理解教师“工作”、教师“行动”与教师“卓越”之间的内在关系。“工作”是教师得以卓越的前提基础,“行动”是教师走向卓越的必要且充分条件。在“工作”中,教师展现出了工具人、技艺人的特性,在“行动”中,教师通过彰显其主体性、创造性、发展性“敞开”其卓越。  相似文献   

3.
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教师事先“预设”,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教师的“预设”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主要表现在教学目标由教师“预设”、情境问题由教师“预设”、问题的答案由教师“预设”、课堂进程由教师“预设”、课堂练习由教师“预设”、课堂小结内容由教师“预设”……。传统的观念认为教师的“预设”准确、课堂上“预设”任务完成得好的课就是好课。  相似文献   

4.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生学得被动,成为“接收器”,成为听众、观众,整堂课学生是看教师“演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思维的习惯,上课思想常开“小差”,学习积极性差,教师经常埋怨学生“太笨”,学生反感教师“太酷”,师生关系紧张。  相似文献   

5.
对教师的应付方式调查发现:“解决问题”只存在职务差异;女性教师、高学历教师、城市教师较多选择“求助”方式;男性教师、普通中学教师等高压力人群,较多选择“自责”、“退避”、“幻想”、“合理化”等被动方式。  相似文献   

6.
考评教师本应从“德”、“能”、“勤”、“绩”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客观评定。然而,现行的教师考评只评“考”,而且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依据”。因为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言,这样评既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又能确保“教学质量”,树立“政绩工程”,何乐而不为?“考评”教师异化为以“考”评教师使得教师评价工作与“科学合理”、“公正公平”无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怪异”现象。“模范教师”竟是“赌界精英”警方在一次抓赌行动中捕获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通过审查,该“教师”赌技出众,尤喜豪赌…  相似文献   

7.
在现实教育情境中 ,存在四种类型的教师 ,即“记问之师”、“经师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相应地存在四种不同的教学水平 ,即自主发展水平、记忆水平的教学、理解水平的教学和探究水平的教学。为了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把教学由记忆水平提高到理解水平并力争达到探究水平 ,广大教师应努力使己从“记问之师”、“经师型教师”转变成“研究型教师”,力争成为“教育家型教师”。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 ,必须从“勇”、“学”、“练”、“新”、“激”、“训”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不但重视教师教育问题 ,而且建立了独树一帜的教师教育“生活化”体系 ,包括“生活化”的意含、构成与相应的教师教育实践。以此反思当代教师教育 ,“教师专业情意低迷”、“教师实践性反思能力缺失”、“教师教育实效性偏低”的现状正可反证“生活化”的缺失  相似文献   

9.
关于“研究型教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为“研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如何培养等问题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途径。“研究型教师”是什么、“研究型教师”研究什么、“研究型教师”怎么研究、“研究型教师”需要什么?文章在教师专业化背景、课程改革背景和教师发展现状的立体空间中对“研究型教师”的提出背景、发展方向和培养途径进行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教育改革“第二次浪潮”在追求教师“专业化”、强调通过增强教师的力量来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以实现学校教育改进的过程中,“教师赋权增能”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当前。关于“教师课程主体性”、“教师课程参与”、“教师课程决策”等问题已成为我国课程研究领域关注的重点,而发挥教师课程主体性的前提应该是教师“赋权增能”。  相似文献   

11.
考评教师本应从“德”、“能”、“勤”、“绩”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客观评定.然而,现行的教师考评只评“考”,而且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惟一依据”.因为对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而言,这样评既简单方便,易于操作,又能确保“教学质量”,树立“政绩工程”,何乐而不为?“考评”教师异化为以“考”评教师使得教师评价工作与“科学合理”、“公正公平”无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怪异”现象.  相似文献   

12.
教师“评价认同”,是教师对施加于自身的以“人”属性及价值实现为目的的“本源性”教师评价所产生的心理认可和赞同,以及对以多元化评价目标、主体、内容及形式为具体表现的“多维性”教师评价产生的认可与赞同。它通过教师对评价觉知、审视与思悟的过程表现为一种促进教师“全面、和谐、持续”发展的源于内部的“内生力”。教师评价通过“评价认同”促进教师发展,体现着“内生力”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以“平凡的歌者”比喻教师,首先说明教师作为一种职业,是平凡而普通的:作为歌者,教师的工作是一种艺术活动;作为歌者,教师在工作中要进行“表演”;作为歌者,教师的“表演”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作为歌者,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极为有限的。与此同时,关于教师的比喻也似乎是最多的。圣人或殉道者:原有比喻中的教师形象关于教师的比喻究竟有多少种?我们不得而知。令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主要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园丁”、“春蚕”、“蜡烛”、“铺路石”、“人梯”、“渡船”等等。不可否认,这些比喻都能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教师职业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14.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生学得被动,成为“接收器”,成为听众、观众,整堂课学生是看教师“演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思维的习惯,上课思想常开“小差”,学习积极性差,  相似文献   

15.
胡明利 《异步教学研究》2009,(3):120-120,F0003,F0004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生学得被动,成为“接收器”,成为听众、观众,整堂课学生是看教师“演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缺乏独立学习、思维的习惯,上课思想常开“小差”,  相似文献   

16.
"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概念解读(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四、匡正误区:“双师型”职教教师的概念区分 作为对“双师型”职教教师的解读,我们在指出“双师型”职教教师“是什么”、“究竟是什么”的同时,也应指出“双师型”职教教师“不是什么”,指出“不是什么”正是为了防止对“双师型”职教教师的认识跌入“知识的幻相”。  相似文献   

17.
我们不能苛求教师当“全武行”,做一个“没有教不会学生”的师者。既然教育不是万能的,那么教师也不可能是全行的。但选择了做教师,你还得要“有所为”。要求每一个教师是“优秀教师”,可能要求过高了点,但是做一个“特色教师”,应该是有先天条件和后天可能的。“特色教师”,就是在教学上有独到之处,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点上精通。让教师做“特色教师”,要有机制保证,还要有领导的才华和大度,让教师能“有所为”。在强调教师专业发展的今天,做“特色教师”无疑是一种理智的选择,也是让每一位教师有“梦”可做、有“法”可循、有“思”可行的通…  相似文献   

18.
教师主导作用的新视野李国君李斌一教与学之间的关系经历了历时久远的争论,形成诸多看法:“教师主体、学生客体”说、“学生主体、教师客体”说、“老师、学生同为主体”说、“教师、学生为客体”说、“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说,等等。其间经历了“教师为主”、“儿童中...  相似文献   

19.
政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注入式”、“满堂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思维”代替学生“思维”,课堂是教师的“讲堂”而非学生的“学堂”。教师基本上占据了课堂的所有时间,而留给学生学习的时间很少或没有,这样,学  相似文献   

20.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成长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既具有普通教育教师发展的共性特征,又有着职业教育教师的“跨界性”与“实践性”特征。由于“专家型教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追求目标,“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素质的本质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应以追求成为“双师型”专家型教师为发展愿景。通过对国内外教师发展理论的文献梳理和对常州高职教育园区5所高职院校教师发展状况的调研,挖掘“双师型”专家型教师内涵及其要素,从专业化培训、教研共同体建设、教学反思、企业实践、自我指导五方面探讨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选择,提出“国家标准驱动、院校支持推动、教师发展主动”的“三动”职教教师发展模式,为我国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