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著名记者爱德华?默罗手持话筒在德军轰炸目标之一的英国广播公司的楼顶上,迎着敌机的狂轰滥炸,报道战况,他做的一系列以“这里是伦敦”为题目的现场报道,使爱德华·默罗名声大噪,也使人们充分体会到了现场报道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第三帝国的兴亡》一书作者威廉·夏勒自希特勒上台起就专事采访德国新闻,1937年8月成为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C)驻柏林记者。他和驻伦敦CBC欧洲部主任爱德华·默罗(1908—1965)早已料到纳粹兼并奥地利。1988年3月初,默罗去华沙安排一个教育节目,夏勒则前往维也纳。12日凌晨,夏勒用事先编好的暗语给默罗打电话:“客队已超过球门线。”默罗得知,这意味着德军已跨过奥地利边界。他随即乘坐包机飞抵维也纳上空,向英国听众现场直播德军进军维也纳的实况,美国电台同时转播。这是美国广播史上第一次新闻联播的开篇报道。战争状态下,新闻管制通常十分严格,交战双方(或至少一方)往往对有利于敌、不利于己的新闻报道实行封锁,处在敌方领土(势力范围)内或异域的特派记者与自己大本营的联系十分困难。不  相似文献   

3.
爱德华·默罗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广播电视记者。他因现场报道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一举成名。他独创了战地现场广播、连续广播报道等口语广播形式。这些形式的创新,不仅真正发挥了广播的优势,而且使广播在美国成为合法、严肃、传播面极广的新闻媒介,改变了人们过去一直把广播只看作消遣娱乐工具的看法。在战事新闻报道中,默罗成为新媒体与新形式的最佳实践者,他创办的现场广播《这里是伦敦》与电视报道《现在请看》,被誉为美国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中两座并峙的高峰。美国的新闻广播始于1920年。不过,当时所谓的新闻广播只是播报新闻提要,广…  相似文献   

4.
美国广播记者的一代宗师──爱德华·默罗(一九○八──一九六五)李彬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美国人,都不会忘记这样一幕动人的情景:每当德军轰炸机蝗虫般扑向伦敦的时候,每当报警声、喧闹声乱成一团之际,在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伦敦城头,总有一个年轻的美国人子然...  相似文献   

5.
他的声望超过艾森豪威尔(下)─—记新闻史上第一位节目主持人爱德华·默罗刘毛雅渴望一睹风采时间转到1948年。这年,默罗从广播转到电视。尽管他对广播怀有不可割舍的感情,他还是顺应了新的发展趋势。几百万人——几乎所有听过“这里是伦敦的人——都渴望一睹爱德...  相似文献   

6.
在世界范围内,美国的电视事业发展最早,水平最高。对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来说,情况也是如此。 节目起源 严格地说,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电视新闻深度报道节目是从CBS(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现在请看”开始的。它的前身是爱德华·默罗在二战时主持的“现在请听”(CBS Is There)。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广播新闻节目曾一度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广播在发布和解释新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电视媒介的迅速崛起,一些原来在广播新闻领域效力的人开始转向电视新闻领域。默罗把他原来创办的著名的广播新闻节目“现在请听”嫁接到电视领域,于  相似文献   

7.
“这——是伦敦……。”爱德华·罗斯科·默罗,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战地记者。在当代新闻传播史、二次世界大战史、甚至当代史中,人们都可以找到这个看来似乎不可能留下的名字。作为一个广播记者,他虽然仅留下声音与那声音带给人们的场景和震撼,而很少有文字遗存。然而爱德华·默罗的名字却同他的声音一样,吸引了千百万人。有位美国历史学家在他的美国当代史中单独为默罗立传。他这样描述: “有时候,如果风向对头,而伦敦之夜又勾起了人们的回忆,你就几乎可以听到高射炮吼鸣、德国机群在头上隆隆而过,而下面则哗乱一片。你略为想象一下,就似乎看到探照灯突然射向天空。这个时候,  相似文献   

8.
李斌 《青年记者》2007,(15):50-51
风友炮轰朱军,说朱军的绝招就是哭。我的看法是,朱军“哭”是一种主持艺术,或者说是风格。这种风格在《艺术人生》前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默罗,二战期间美国最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他主持的《这就是伦敦》,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他站在被德军轰炸后的废墟前,用略显抽注的颤音向观众们播报,让多少观众热泪盈眶。我们必须承认,在一定的时空里面,调动观众情绪、吸引观众注意的最好方式之一,是煽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电视新闻中,现场报道手段运用愈来愈多,对于活跃电视屏幕,开掘新闻主题,完成重大报道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现场报道手段,最早用于广播。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简称CBS)记者默罗,站在英国广播公司大楼的楼顶上,冒着生命危险,开播出了《这里是伦敦》新闻专栏,将德军的飞机的轰鸣声和炸弹的爆炸声,通过无线电波,送到世  相似文献   

10.
第一个电视新闻播音员道格拉斯·爱德华兹15岁在亚拉巴马的一个临时广播电台开始了他的播音生涯,同伦敦的爱德华·R·默罗一起报道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子。1990年的一个星期六,他死于在佛罗里达萨拉索塔的寓所中,终年73岁。爱德华兹,从1942年至1988年一直为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工作。他癌症而死。1932年,在亚拉巴马特洛伊的一家发射功率只有100瓦的广播电台,爱德华兹成为他称之为“小  相似文献   

11.
李效文 《现代传播》2001,(6):137-138
“修辞模式”是电视叙事形式中极其重要的一种模式,它源自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广播播音。更准确地说,它得益于“点对点”的传播科技──电话与电报的出现。1951年,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爱德华·默罗在由其所创办的电视节目《现在请看》中率先使用了这一叙事形式。它的出现不但充分展现了电视新闻现场性的迷人魅力,而且也打破了传统的平面化报道模式,为新闻传搐实现进一步的平和、平衡与平实奠定了基础。在各国电视的新闻节目、综艺节目、脱口秀、科教节目、体育竞技节目以及诸多的商业广告一公益广告中,这种叙事形式屡见不鲜。穿…  相似文献   

12.
晓白 《青年记者》2003,(4):56-56
第一瞬间:美国三大电视网在“二战”中崛起历史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代表人物:爱德华·默罗。他在二战期间德军轰炸的现场创造了新闻现场电视直播的传奇,改变了只有广播拥有现场报道的状况,标志着一个真正的电视时代的开始。诞生巨人:美国三大电视网。1950年时,仅有13%的美国家庭拥有电视机;到1955年,这个数字增长为68%。1953年,美国广播公司(ABC)、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和全国广播公司(NBC)三大电视网迅速崛起。  相似文献   

13.
美国的电视节目始于五十年代初,最早的组织者是爱德华·默罗和弗雷德·弗兰德利.当时的节目大多限于商业内容和新闻报道,以后逐渐丰富起来,包括新闻、广告、戏剧、电影、体育、音乐、教育、科技、军事、连续剧和访问记等等.在美国,电视被称为“视听新闻”(Journalism of sight and sound),已成为社会生活中“新型的、大众的、最普及的传播工具”. 据美国报刊的统计,现在美国七千五百万个家庭拥有一台以上电视机,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七.全国每三家中有一家拥有两台电视机,每十家中有一家  相似文献   

14.
在信息时代媒体大战硝烟四起的背景下,作为纯粹依赖听觉的传统媒体广播,如何突出自身特色,赢得更多受众呢?除了技术手段上的改进和节目形式上的翻新,笔者认为有一种报道形式若被现代广播广泛、大量采用,就能充分突出广播特色,彰显广播魅力,那就是广播现场报道。现场报道这个名称最早缘于报界和通讯社,意思是从新闻现场直接发来的报道。1940年8月8日,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29岁的爱德华·默罗在英国伦敦一所大楼的楼顶上,迎着德国法西斯军队的狂轰滥炸,对着话筒播报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争实况:“我站在屋顶上,俯瞰着伦敦全城。……探照…  相似文献   

15.
马小鹤 《文化遗产》2013,(2):84-92,158
霞浦文书中的12则出自《下部赞》的诗文是明教神学的核心。《收食单偈》中的十二个大神并未从明教的视野中消失,无上光明佛仍是最高神,先意等神也仍然引人注目。夷数(耶稣)的地位更形重要,教主摩尼被送上了神坛,日月也被神化。有些护法明使受到了更虔敬的崇拜。明教以其最高神萨缓默罗圣主为"佛",以二宗三际教义为"法",以其选民为"僧"。听者仍须不疑三宝(佛、法、僧)和二大光明(日月),不损卢舍那身兼五明子,具修七施、十戒、三印。选民也仍须具修五戒、三印、七时礼忏。明教坚持了关于明性和明界的基本教义,将其与民间斋醮仪式结合起来,将超度亡灵作为其日常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16.
(一)临危不惧,舍己救人之类的先进典型,通常被人们誉之为“瞬间的辉煌”。瞬间的辉煌,惊心动魄,一鸣惊人。然而,瞬间的壮举,稍纵即逝,难以“定格”,无从再现。抓不住瞬间,就挽不住辉煌。恰如莎士比亚所说:“好花盛开,就该尽先采摘,慎莫待美景难再,否则一瞬间,它就要凋零萎谢,落在尘埃。”(二)、瞬间的辉煌,向来不贴“安民告示”。耳不聪,目不明,再好的“瞬间”,最终也会是过眼烟云。宋代陆游《文章》诗云:“文章本天然,妙手偶得之。”而“仍得”之妙,不仅贵在慧眼独具,匠心独运。而且,“机遇垂青于准备的头脑”…  相似文献   

17.
改进会议报道,不知喊了多少年,实际上收效甚微。许多会议新闻,内容冗长,枯燥乏味,充满官话、套话和八股腔,形式单调,千篇一律,令人厌恶。大胆创新会议报道,改变传统报道模式,是受众的期盼,时代的呼唤。对搞新闻的来说,会议多并不一定是坏事,会议是重要的信息源,是采写新闻的富矿,关键看我们能不能开采好,利用好。  相似文献   

18.
是的,我曾经是这样一个嚣张女子,和男子去看小剧场话剧。灯光暗下来,我们开始小动作,你的嘴过来,我的脚过去,嘻嘻笑笑,打成一片。舞台上,男主角走到我的正前方,扬起手,象征无望而苍凉,即将念出漫长怨愤的台词,他却忽然看到了我们。刹那间,我,男子,与演员,都停了下来。[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刊中报     
乐于淡泊宋忠平淡泊不是不思进取,不是无所作为,不是没有追求,而是以自然为本,用一颗纯美的灵魂对待生活与人生。淡泊以明志,古人早已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淡泊的人,洞悉人生世事道理,善于待人,也能善于待已;为人处事,能大处着眼,也能小处着手。淡泊的人,顺其自然,他不会埋怨不足,不会夸耀成就,不强求不可能的事;他精神旷达,内心平田,不以物喜,不以物化;他胸怀宽阔,随和宽厚,令人亲切归服。淡泊的人,真诚坦率,一如既往。不矫揉造作,追求完美。淡泊的人,成功了没人妒娘痛恨,因为在外人看来成功非他莫属。有许多凭…  相似文献   

20.
报业面临挑战,是一个现实而严峻的问题,中国如此,全球也如此。前两年,人们还把报业视为所剩无几的暴利行业,资本跃跃欲试,争先入主报业,谋求丰厚的回报。形势千变万化,令人措手不及,难怪业界有人惊呼报业的寒冬提前到来,更有人担心报业被颠覆,面临灭顶之灾。对此,虽不敢盲目苟同,然而,中国报业经过20年的大发展,确实到了一个发展的新阶段,面临一个跨越。在多媒体激烈竞争中,报业需要重新定位,重塑自己的特色,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