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闻界》2016,(9):26-30
晚清时期,早期报人、维新派、革命派等对政论报刊兴趣格外浓厚,提出不尽相同的报学理论,使之服务于现实的政治需要。基于既成的文本史料,本文通过分析晚清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认为政论报刊逐渐由民报角色转变为党报角色,报刊的主体功能也由建言通达演变为政治动员。晚清报人对政论报刊的理论建构反映了晚清报人的特殊立场和政治追求,体现了中国报人的特殊价值和理想。  相似文献   

2.
在政治文化的规约下,媒介伦理规范的功利化、媒介伦理评价的政治化、媒介伦理内涵的人品化,成为清末政论报人媒介伦理观的基本特征。其问题,如媒介伦理本体价值的缺乏、媒介伦理建设上社会性资源的缺失,均可从政治文化层面得到独到的解释。  相似文献   

3.
群体政治心态为晚清政论报刊市场的产生、发展和分化整合提供了一条分析思路。甲午战后,社会各阶层政治情绪的激变成为晚清政论报刊时代形成的心理基础。阅读主体心态从求新求变到激进化、进而革命化,成为晚清政论报刊市场变化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4.
15世纪中叶,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成熟并逐步推向商业领域,人类社会迎来了大众传播时代的黎明。成倍增长的报刊的出现,改变了人类社会交往和互动的方式,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中,新兴的资产阶级借助于报刊的力量不断推进现代民主理念的传播与实践,拉开了民主化浪潮的序幕。然而,自19世纪以来,在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下,报刊与民主政治之间的“蜜月期”开始成为历史。此外,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  相似文献   

5.
19世纪70年代,在那内忧外患的非常岁月,以王韬为代表的早期中国报人勇敢地面对现实,摒弃了“言不论政”的陈规,在报刊上大胆地评说时局,议论朝政,针砭时弊,鼓吹变革,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精神。特别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以其质高量大的政论,在中国报坛上竖起了一面旗帜,为已经存在和即将问世的近代报刊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从某种意义上说,维新运动中的改良派报刊政论,是对王韬开创的报刊政论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时务报》的主要创始人汪康年,就曾立志要把该报办成象《循环日报》一样出色的报纸,“欲与天南逐叟争短长。”这说明王韬对维新派报人影响之大。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上看,王韬的报刊政论都是维新派政论家们的启蒙范文。他的报刊政论实践,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报刊评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晚清时期被称为中国报纸的政论时代.是因为那个时代迫切需要政论来开启民众的智慧。当时所办的报刊以及读者所关注的对象主要是报刊的政论文章:报刊影响力的大小也取决于所登政论的好坏。因此。维新派有影响的报人都是声名远播的政论家,如王韬、梁启超和汪康年就是杰出的代表。政论时代必然会产生政论写作的理论,研究和总结维新报人言论写作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代表报人言论写作的特色,而且可以为当代言论写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成舍我作为近现代新闻史中独树一帜的报人,其报刊观念既受到西方报刊理念影响,同时又呈现出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印记,从道德自律角度形成了一套阐述报刊伦理、记者道德操守的伦理话语,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色彩.这种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报刊观念,对近现代报人的报刊活动也产生了深刻的示范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张梦雅 《今传媒》2013,(1):72-73
晚清报人陈独秀在安徽芜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诞生于20世纪初白话报大发展时期,与此前的近代政论性报刊相比,出现了由救国向救民、由维新到革命的转型,在传播内容和传播形式上进行了改革,体现出近代报刊大众化的传播趋势。  相似文献   

9.
我国行业报刊长期被“锁定”在以传统行政资源为依托的编辑模式和经营模式当中,长期的传统路径依赖成为当前行业报刊转企改制面临的严峻挑战.本文以我国“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为背景,分析行业报刊历史路径依赖的形成和编辑经营“锁定”模式,论述行业报刊经营方式的现代转型,提出编辑出版方向从“编辑本位”向“读者本位”转型,市场发行从“行政本位”向“市场本位”转型以及报刊经营从“数量营销”向“内容营销”转型的总体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0.
新记《大公报》的主编张季鸾在他的办报生涯中,撰写了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政论时评,提出了许多新闻理念及思想主张。张季鸾前期(1926—1939)新闻思想的基本立场是对报刊独立性的认识,他提出报纸应该独立于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他的新闻思想的核心是新闻自由,他对新闻自由的认识隐含了他的报刊功能观;另外,他还从报馆属性、新闻业务、报人职业规范等多方面进行了职业化报刊的实践。总之,张季鸾前期的新闻思想是一种以独立、自由、职业化为核心的现代报刊理念,然而,他的现代报刊理念中也蕴藏着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文人的传统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因此他的新闻思想呈现出一定的矛盾性,这种矛盾本质上是由当时中国的特殊社会环境所决  相似文献   

11.
现代自由主义民主政治奠基于工业化时代之私人财富积累基础之上,底层民众因无力消费昂贵的政治生活而不得不远离政治.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尤其是微博技术的推出使得社会进入自媒体时代,民众廉价地消费政治成为可能,底层民众正在回归政治舞台.在我国,微博问政已然成为民主政治改革的新动力.我国未来的政治改革应当积极回应微博问政,并改革政治法律制度、规范政治法律设施,规制并引导网络舆论向理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代报刊发达在戊戌前后,新的思想内容占据了舆论界,促成"公共舆论"的一些因素已经出现,但是报纸难脱官方的左右,报人仍存浓厚的"经世致用"的意识,"公共舆论"一些重要的要素尚未形成。1900年到1911年民族国家(Nation-State)成为中国现代公共舆论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主题,"省界""业界""自治"成为建构现代国家秩序的基础。革命还是改良所形成的有力的"话语"竞争,保障了舆论的"公共性","公共舆论"的兴起才终于完成。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08,(6):8-8
过去,“政治”这个词常与“权术”、“官场潜规则”等纠缠在一起。现在,人们对政治的理解趋于理性和科学。在刚刚过去的两会上,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民主政治”成为两会的新气象。  相似文献   

14.
研究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报刊与报人研究”形成的一个历史语境在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在抗战期间迅速发展成为西南大后方的一个进步文化中心,成为国统区抗战舆论的前哨阵地,这里文人会萃,救亡文化活动蓬勃展开,盛况空前,被誉为“文化城”而蜚声全国。桂林文化城这一段历史在中国现代革命史、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国内尤其是广西学界从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对桂林抗战文化进行研究,但比较大规模地开展研究工作是在1978年以后。先后有《抗战时期桂林文化运动资料丛书》《、桂林文化城大全》《、桂林文化城…  相似文献   

15.
孙广慧 《大观周刊》2011,(49):14-14
“道”是老子政治哲学的基础和出发点,”无为而治,t是老子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政治文化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在当代中国政治文化发展的进程‘中,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对构建和谐、民主、自由的政治文化具有某种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清末至辛亥革命时期是浙江新闻报刊的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的报人通过报刊活动进行维新传播和革命传播,成为浙江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光复革命的舆论先导,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同时这一时期的报人集多种社会角色于一身,报人、报刊均与政治活动紧密相关,从而使这一时期的报人群体和报业发展所显示出的非职业性烙上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7.
电视政论节目是近年来台湾最强势的媒介形式。本文立足政治文化与大众传媒互动框架理论对台湾60多年历史进行长时段观察,发现台湾社论、政治广告和政论节目等媒介形式其不同的强盛时期,分别与威权主义政治文化、启蒙主义政治文化与"群粹主义"政治文化一一对应。台湾政治文化的世俗化,催生了台湾政论节目,推进了台湾媒介形式的嬗变,也带来台湾媒介政治话语主体的结构性转变。  相似文献   

18.
郭丽华 《今传媒》2012,(9):128-130
梁启超和张季鸾在中国报刊史上都以报刊政论著称,他们的新闻思想有如异同?差异从何而来?意义何在?本文试从两者的报刊实践及办刊言论中分析他们办报理念,认为两人在关于报刊的目的和功能、报人的资质与作为以及报刊的言论自由等方面的认识,都有着明显不同,甚至各自的言论风格也各树一帜。而梁启超、张季鸾两人不同的新闻思想,正代表着中国现代报刊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政党报刊和民营报刊。两人差别迥异的新闻思想,又是由两人不同的人生理想与报刊的不同发展阶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论现代档案意识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真 《浙江档案》2001,(10):8-9
对现代档案意识特点的考察有两个观察点:第一,档案意识是个历史的范畴,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以及在此条件下档案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档案意识.现代档案意识是相对于传统档案意识而言的,在时间界限上,是指本世纪50年代后形成的档案意识.第二,不同历史时期档案意识的特点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发展的特点所决定的.现代社会发展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民主政治的发展,由人治向法治社会的转变;二是科技经济的发展,由传统农业社会和不发达工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过渡;三是在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在这个历史背景和现实环境下,现代档案意识呈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相似文献   

20.
对现代档案意识特点的考察有两个观察点:第一,档案意识是个历史范畴,它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以及在此条件下档案事业的发展而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档案意识。现代档案意识是相对于传统档案意识而言的,在时间界限上,是指本世纪50年代后形成的档案意识。第二,不同历史时期档案意识的特点是由其所处的社会特点所决定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有三个突出的特征:一是民主政治的发展,由人治向法治社会的转变;二是科技经济的发展,由传统农业社会和不发达工业社会向发达工业社会乃至信息社会过渡; 三是在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