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辅导员》2011,(13):114-114
唐代实行以诗取仕,很多诗人因诗写得好而获得了一官半职。白居易16岁时,因应举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打动了主考官顾况,而被录取。  相似文献   

2.
《辅导员》2011,(Z2):114
唐代实行以诗取仕,很多诗人因诗写得好而获得了一官半职。白居易16岁时,因应举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打动了主考官顾况,而被录取。唐代诗人史青曾上表唐玄宗,自称曹植  相似文献   

3.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语文下册一篇课文中,并被重新命名为《草》,全诗如下: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材第三册中,第二十三课《草》,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的前四行。这样摘选.是因为这四行诗句的意思浅显易懂,  相似文献   

5.
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赋得古原草送别》前四句被选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二年级语文下册一篇课文中,并被重新命名为《草》,全诗如下: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772-846), 唐代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白居易的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他写过一首题作《赋得古原草送别》的诗,深受当时名士、大诗人顾况的赏识。原诗如下:  相似文献   

7.
文学界有人曾言,"郭老不服老,诗多好的少",此话言过其实。《郊原的青草》(附后)就是郭老晚年所作,发表后获得广泛的好评。阅读这首诗,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附后)。可以说,《郊原的青草》是从《赋得古原草送别》脱化而来,但做到了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仔细品读,我们发现这两首诗有很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8.
妮妮填字     
纵向 1.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春风吹又生”上句。2《乐府诗集·江南》中“江南可采莲”下句。  相似文献   

9.
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中有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的一首诗。题目是《赋得暮雨送李胄》。何谓“赋得”?《辞源》的解释是:“科举考试,考官以古人诗句,或各种事物为题,使作五言排律诗六韵或八韵,称为试帖,题目用‘赋得’。唐以前如梁元帝有《赋得涉江采芙蓉》诗,北周庾信《庾子山集》六有《赋得  相似文献   

10.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国内小学语文课本和初、高中语文课本都选了他的诗作,比如《赋得古原草送别》、《卖炭翁》,等等。这篇短文,以浅显生动的文字,介绍了白居易的生平及其最著名的长诗《琵琶行》和《长恨歌》,有益于读者进一步深入了解诗人白居易及其诗作。  相似文献   

11.
小语第三册古诗《草》原题《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佳作。教材选取了原诗前一部分,短短四行,二十字,以草为题托物寄意,表达了诗人送友时相互间的勉励之情。教学这样一首简洁明快、韵味十足的古诗会有一定难度。其一,八、九岁的儿童与古人生活的时代较远。其二,古诗的语法特点与现代汉  相似文献   

12.
《草》是唐代人白居易的作品。原诗共8行4句,题目是《赋得古原草一送别》,在这首诗中作者借野草来抒发和朋友离别时的心思和情绪。小学语文第三册只摘录了这首诗的前4行2句作课文,并另加题目《草》。就课文所选内容而言,应该把赞颂野草的顽强生命力作为教学重点,可从这一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一、揭示题意,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揭题。首先出示草原挂图,经过观察使学生对大草原有个感性认识,然后板书课题体》,进而使学生认识这首诗所描写的“草”不是路边或花坛中的小草,而是莽莽原野上丛生的草,从而领会“原上…  相似文献   

13.
一、选择题宋朝诗人苏轼《题西林壁》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据此回答1~2题:1.这首诗的一二句主要说明了A.认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B.认识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C.人们的立场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认识D.认识是由实践决定的2.这首诗的三四句揭示了事物之间A.现象与本质的联系B.整体与部分的联系C.偶然联系D.因果联系唐朝诗人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写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据此回答3~4题:3.这一诗句所蕴含的哲理是A.新事物是在旧事物…  相似文献   

14.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桔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诗句。诗人热情地歌颂了草的顽强生命力。草的种类繁多,凡是茎部细软、木质化细胞较少的植物,均称之为草。草的根具有很强的营养生殖能力,野火烧了它的  相似文献   

15.
王逸的赋论是汉代赋论的一个重镇,成就主要表现在对屈原骚赋文本的论与评。受汉代赋学与经学互动的影响,王逸赋论充满经学色彩,这最集中地表现在他的三个赋论命题上,即"依托五经以立义""依《诗》取兴""独依诗人之义"。王逸的这三个命题共同说明王逸是依《诗》说赋的,《诗》乃赋的范本,赋的意义之源,是衡裁赋文价值的尺度。王逸赋论所依托之《诗》是《诗经》经学,故其依《诗》论赋本质上是用经学来绳律骚赋文本。王逸论赋的经学角度导致他对屈原其人其文的读解基本上都是错误的,但对中国经学对审美的文艺现象的思与说,却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草》是选入五、六年制小语第三册的一首古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772—846)。这首诗作于贞元三年(787年),诗人当时年仅16岁。据说,诗人这年进入京都长安,拜见了当时很有名望的诗人顾况。顾况望着年嫩的白居易,并没在意,还用他的名字取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当读了此诗之后,便很吃惊,忙改口说:“有才如此,居易不难。”由于顾况到处赞扬,这首诗也就成了白居易的成名之作。这首诗原本是一首五言律诗,课本所选取的是前半部分,很像一首五言绝句。原题是《赋得古原草送  相似文献   

17.
谈赋     
赋,最早是诗体的一种。班固在《两都赋·序》中说:“赋者,古诗之流也。”赋,“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文心雕龙·铨赋》)这是说,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的。《诗经》是赋的远源,情事杂沓,诗不能驾驭,所以作赋来铺陈。《楚辞》是赋的近源,它与赋的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卿樱哪崔茹娜翅鳄哆防 1.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中,浅处无妨有卧这两句诗的原句是:“ 龙。”刘禹锡《陋室铭》中,有一个与这句话相近的句10.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 子,这两个句子是:“,”。有两句神来之笔,描写了小草坚韧刚强的生命力,表 2.《谏太宗十思疏》一文中与名句“靡不有初,鲜现新生事物怎么也扑灭不了的哲理。这两句诗是: 克有终”(出自《诗经》)相似的句子是·:‘· _”。11.宋代词人辛弃疾在《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3.杜甫的《兵车行》中用以表现壮丁被抓的生死中有两个著名诗句,揭示了正义的事业像奔…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应举诗唐贞元三年(787),白居易自江南到京城长安应举。主考官顾况,才高识广,能诗能文,在当时非常有名。白居易将他的应试习作《赋得古原草送别》送给顾况看。顾况在卷上看到白居易  相似文献   

20.
读题八辨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首先接触的是题目,因此要重视读题辨题。一、辨原题。小学语文中的不少文章,有的是名著的节选,有的是改写缩写。《草》节选自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前四句。这是白居易应考时的习作,指定、限定的诗题叫“赋得”。作者想借春天的草景来表达送友人复杂的离别情绪。选作小学教材后,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只选了前四句,诗题改成了“草”。这样一改更突出了野草枯后复荣、竞生不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