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所谓灾难性事件报道,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灾难事件的报道。这些灾难事件主要可分为“天灾”和“人祸”两大类,比如洪涝灾害、坠机事件等。西方新闻界有一种说法,把灾难性事件称为记者的节日。因为它们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引起社会舆论的高度关注,所以,社会上一出现重大的灾难事件,各路媒体都趋之若鹜,大肆炒作。而在我国,政府部门出于保持社会稳定团结的考虑,对灾难性事件的新闻报道向来严格关,媒体对这些事件也表现得十分“调”。如今随着社会信息需求的增加,这状况开始发生变化。堵塞信息将会带来舆论失控随着社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田勇 《网络传播》2004,(3):42-44
互联网的出现对新闻传播带来革命性的影响.对新闻的受众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最大的冲击就是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走向主动的信息寻求;受众从信息接收群体化走向信息的个性化选择;受众从满足事件的结果走向更重视事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唐晶晶 《今传媒》2016,(7):43-44
2013~2015年,舆论反转这个新兴话题受到学界和网民的极大关注.网络受众碎片化的信息接收习惯和媒体从业者片面报道新闻事件等因素,导致在新闻事件发展的不同阶段,舆论出现倒戈,这种舆论反转的背后反映的是社会集体情绪的爆发,无论是“成都女司机被打事件”还是“手术台自拍事件”等舆论反转的新闻都将如何避免谣言传播的问题摆在大众面前.本文以相关的文献研究和事例分析,对舆论反转现象的内容、原因、过程、引导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出同类事件的一些共有规律,总结出针对主流媒体、意见领袖、网络受众等不同主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个性化推荐系统的出现,可以让受众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信息。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息的分发率,满足了受众的信息需求,但是另一方面,却造成了"信息茧房"现象。在"信息茧房"的影响下,易出现群体极化下的网络暴力,受众的全面发展和对现实社会的认知判断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处于现代社会的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受到各种危机的不断侵扰,"危机"逐渐成为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高频词汇。如何对危机事件进行正确、有效的报道,促进危机事件的顺利解决,成为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所要深思的问题。本文从受众出发,侧重对有利于受众主动地接受危机传播信息心理因素的分析,并对影响受众接受危机传播信息的心理进行了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符号化传播是当前一些热点舆情事件衍生出的新迹象,对社会文化和民众认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索绪尔符号学理论对符号化传播现象的研究有着积极意义。同时,舆情事件的符号化传播对媒体传播、受众信息养成以及网络文化有着潜在的负面影响,需要政府、媒体以及公众的共同规范。  相似文献   

7.
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观众对信息的需求由守望型转向窥视型,电视新闻也出现新的发展趋势:风格化、戏剧化、娱乐化、多元化,媒介正在发生着剧烈而深刻地变革。受众理念的变革受众消费新闻的倾向如何影响电视新闻的内容和形式?要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从考察受众对新闻的需要和态度的角度出发。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受众对新闻的期待有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守望"的需要转向"窥视"的需要。在对新闻的要求上,受众关注的不仅是事件,而且是事件中的人的思想观  相似文献   

8.
彭扬 《今传媒》2014,(6):57-58
本文从伦理学角度分析当下新闻报道中人文主义关怀缺失的现象,新闻报道不应该只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而更多的是应该为受众传达一种人文主义思想。在信息社会,新闻事件发生后便会即刻通过各种不同媒介心态传递给受众,在对事件客观报道的基础上,新闻报道更应体现出对当事人的人文关怀。在一个新闻报道中如果只为用热点来博眼球,不考虑当事人的情绪以及对社会情绪的影响,那么新闻报道也就丧失了原本该有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王婧 《中国传媒科技》2013,(12):153-155
社交网站作为现代信息社会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补充方式自"出生"起即发展迅速,日渐壮大的受众群也从最初接触的新鲜到适应、依赖,直至出现疲惫现象。本文以人人网为例,对社交网站受众疲惫现象的表现、原因做了分析,并基于分析提出社交网站重新粘合受众的四种方式,分别是扩大信息交流类型、建立受众信息交流新空间、减短信息交流周期以及创建社交网站自身的品牌小站等,旨在对受众社交网站疲惫现象的接触心理和行为作出解释,并尝试对社交网站的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王喆 《东南传播》2016,(3):11-13
在信息超载的时代,人们淹没在信息海洋中,信息供远大于求,这促使得我们要讨论与关注的主题,其实并不仅仅是信息生产本身,而是信息的筛选、组织和管理。"懒人包"作为台湾社会热点事件中一特殊的信息策展实践,成为了信息的过滤与组织系统,通过策展出特定的语意界线来影响人们的意义接收。本研究在整理"懒人包"的来龙去脉的过程中,分析了其具体的信息策展手段——运用多媒体载体来组织与设计信息,通过这些非信息的手段来影响信息的语境、层次感和意义;并将之置于社会热点事件的脉络下,探究它如何将传播和社会参与勾连起来,对受众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冯静 《新闻前哨》2001,(10):26-27
影视传播的发展使电视传播的过程成为某种社会生活的一个流程。社会活动中发生的各种信息从信息源到接受信息的受众,从单一的具体事件到形成几乎一致的公认,并对社会活动产生影响,直至解决问题。电视传播的过程虽然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虽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是作为一种信息舆论形式,在这一流程中的任何人为行径或情感色彩都会直接影响某个社会活动的性质,甚至影响某个社会生活。所以,电视传播过程在知情、动情、决策方面,都需要在严谨求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对其进行调控和引导。 一、电视传括要实事求是 电视传播在社会活…  相似文献   

12.
赵联果 《新闻爱好者》2011,(18):108-109
灾难性事件往往以突发的方式出现,给个人与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影响。这种破坏和影响都会造成受众心理上的刺激和震撼,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探知欲望。新闻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在满足受众需要的同时也显现出自身的特点和作用,这些特点和作用与一般新闻报道有相同之处,但也体现出自身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灾难性事件往往以突发的方式出现,给个人与社会造成巨大的破坏和影响。这种破坏和影响都会造成受众心理上的刺激和震撼,从而激发他们内心的探知欲望。新闻媒体对灾难新闻的报道在满足受众需要的同时也显现出自身的特点和作用,这些特点和作用与一般新闻报道有相同之处,但也体现出自身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微博作为一种新的网络应用形式,其圆桌式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机制带给受众全新的媒介体验.随着微博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名人和热点事件当事人通过微博发言,有关重大热点事件的关键词总能占据微博话题榜前列.微博也因其纵深介入公共事务,成为重要的信息发布载体之一,影响事件的发展进程,改变网络舆论载体格局.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所说的大众传媒伪劣作品投诉问题,不包括近十年来出现的大众传媒侵害公民名誉权和隐私权等诉讼案件,而专指在信息消费过程中出现的损害受众正当权益的现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物质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的不断提高,我国受众开始注意从自身消费利益的角度,对大众传媒提供的各种文化信息品头论足。进入90年代,这一现象开始逐渐演变,呈现出受众对文化信息消费权益保护意识增强和对伪劣文化信息作品投诉增多的局面。如果说以往受众对传媒的评价仅仅表现为一种道德和伦理评判的话,那么,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则是受众为维护自身文化…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新闻意义塑造的重要作用,本文借助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以"黄浦江死猪漂浮事件"在微博的传播为例,研究微博受众对危机事件的话语态度。总结发现,微博话语注重情感发泄,虽然有与媒体的互动信息,但微博依靠高语境信息表达负面消极态度,消解权威话语。同时,受众表现出丰富的创造力,迅速集聚的情绪推动了新闻热词的传播,犹如集结的"乡民",使微博舆论场既表现出公共领域的特性,又无时无刻不具有流动群体作为"乌合之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在突发性的危机事件传播中,地方电视媒体利用贴近本地受众的优势,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发布危机事件和政府、社会处置危机的信息,彰显出引领社会舆情和维系社会稳定的功用。本文拟结合成都电视台在5.12大地震中的传播实践,对地方媒体在突发性危机事件中所担当的角色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潘钧 《东南传播》2023,(1):26-28
近年来,新媒体凭借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表现形式多样、信息实时发布等优势,获得越来越多受众的青睐,促使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纷纷拓展新媒体业务,形成强大的矩阵发展模式。可是,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眼球,或是把关不严等原因,我国部分新媒体平台出现了与低俗、虚假等内容擦边的情况。本文以江西失踪学生胡某宇事件为例,揭示网络虚假信息对新媒体的影响,由此带来的信息污染,并对其防范措施提出一些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田勇 《新闻实践》2004,(1):55-56
互联网的出现给新闻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它不但凸现了崭新的新闻传播方式,同时融合着各种媒体的内容特性,而且对新闻的受众理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传播学意义上的受众又称接受者,指的是大众传播的传播对象或信息的接受者。长期以来,传统媒体受众只是媒介所有者宣传、教育的对象。而互联网的出现,使大众化传播的整体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大的冲击就是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互联网新闻的受众: 1、受众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走向主动的信息寻求。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享受对信息的自主选择和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2、受众从信息接收群体化走向信息的个性化选择。网络传播从本质上是为受众度身定制的个人化传播模式。 3、受众从满足事件的结果走  相似文献   

20.
当代信息传播中的传媒歧视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樊葵 《当代传播》2003,(5):51-53
在当代信息传播过程中,传播对受众决非一视同仁,他们总是偏爱某些阶层的受众而忽视甚至歧视另一些阶层的受众。本指出这种不平等现象的实质是一种传媒歧视,并着重分析了它的基本形态、深层成因和严重后果。从长远来看,传媒歧视将日益加剧现代社会的知识信息鸿沟,破坏社会的平等公正原则。不仅可能带来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会影响和扭曲大众传媒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