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时代:清中期材料:紫檀类别:家具规格:座面长60厘米,宽50厘米,通高106厘米收藏处:北京市文物商店这件扶手椅属清式扶手椅,是入清之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样式,结构与前代的扶手椅大不相同,它是清代家具中最流行,也是传世数量最多的一个品种。此扶手椅为对椅之一;板座屉,有束腰,造型和结构属典型清式扶手椅,但借鉴了明式椅子的一些特征,例如有弧度的靠背板,  相似文献   

2.
这件残破的青花瓷盘凑起来看是个再普通不过的七寸盘。口径约合23厘米,釉色浅青。盘内绘的是田园山水.青花色深近黑。圆足内底虽然行书明代“成化年制”款,却是件货真价实的清代中叶的江西景德镇民窑货,可惜已成残片。可它的来历不凡,第一,它不是传世的,而是考古学家用科学方法从地层中发掘出来的;第二.它是从成都全  相似文献   

3.
<正>名称:司母戊方鼎时代:商材料:青铜类别:青铜器规格:通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832.72千克收藏处:中国历史博物馆鼎,是中国食器中的一种,有烹煮肉食、祭祀等各种用途。后来,青钢鼎演变为统治阶级制定的等级制度和权力的标志。  相似文献   

4.
汉阳晴川阁景区禹稷行宫大殿门右立有一精美的圆口铁钟。此钟为龙爪纽,通高110厘米,口沿直径76厘米,壁厚4厘米,重约700公斤,由生铁铸成。钟身腹部铸有"德被九夷皇图巩固声讫四海帝道遐昌"十六个大字。正面和背面还铸有"十方公具敬献  相似文献   

5.
奥尔梅克(OLMECA)拉塔第四号物(由6琬圭和16尊玉雕人像组成),是墨西哥玛雅物展(2000年10月~2001年8月在中国西安、广州、北京展出)展品中最珍贵的一组。这一组物是1953~由美国考古队发掘的,1954年发表考古报告,称该物距今3200年~3100年之间。六圭分别高23.7厘米~27.3厘米,宽3厘米~4厘米,厚  相似文献   

6.
宫力行 《寻根》2003,(4):98-103
宫氏渊源,《中华古今姓氏大词典》记载有四。据本人考证,实有七或八,其中一支的渊源还不清楚。1.虞国上大夫宫之奇之后裔,系出姬氏;2.南宫氏之后裔,亦系出姬氏;3.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为氏;4.龚氏有的改为宫氏;5.满族恭嘉氏,改为宫氏;6.回族、蒙族,亦有改为宫氏者;7.江苏  相似文献   

7.
1983年初,南京市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对南京浦口营盘山新石器时代遗址进行清理发掘时,在编号为M32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珍贵的文物:一尊人面陶塑像。该人面像高9.8厘米,陶质,胎细质硬,外表光滑,空腔。人面像面部轮廓近似长方形,前额宽平;眼睛深凹,狭长微弯曲,眼眶粗大;鼻梁挺直,鼻翼肥大,鼻尖隆起,鼻孔线圆;耳轮宽厚;嘴巴张开,并变形呈梯形,后厚;下顿明显向外延伸呈梯形。人面像头戴冠,冠上浅刻纹饰,冠角正反两面均穿小孔,顶部楼空。这些小孔可能是当时用来插羽毛或茅草的,这样更能给人以威严神秘之感。该塑像是以6000…  相似文献   

8.
《寻根》2016,(6)
正一2016年4月24日,河南省新蔡县北关苗氏族人在配合县政府征地迁坟时,意外掘出一方完整的道光年间刻制的清代举人苗芬的墓志铭。该墓志用青石打制,62厘米见方,14厘米厚,基本呈盒状正方形,分上、下两部分。上盖62厘米长、61厘米宽、10厘米厚,内槽54厘米长、49厘米宽、4厘米深。内槽  相似文献   

9.
《寻根》2020,(4)
正罍是我国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大型盛酒器,问世于商代晚期,勃兴于春秋中期。皿方罍全称"皿天全方罍",全身漆黑发亮,是迄今所见商周青铜罍中体量最大的一件器物,通高84.8厘米,器身高63.6厘米,器盖高28.9厘米,口宽21.6厘米,重51.5千克。皿方罍因器盖铸有"皿而全作父已尊彝"八字铭文而得名;器身则铸有"皿作父已尊彝"六字铭文。皿方罍盖中央有屋顶形盖钮,盖、器子母  相似文献   

10.
笏板源流考     
张帅峰 《寻根》2012,(2):73-75
笏板,又称手板、玉板、朝板或朝笏,指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的板子。《史记·夏本纪》注引郑康成曰:“笏者,臣见君秉,书思对命者也,君亦有焉。”其笏板的具体尺寸见于《礼记)),其中记载:“笏长两尺六寸,中宽三寸。”古代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一周尺相当于现在19.7厘米,两尺六寸相当于现今的51.22厘米左右,三寸为5.0厘米。  相似文献   

11.
数学上业已证明,3、5、7.11、23和47皆为最稳定的素数,其中3和5是最最稳定的素数;1、2和4是特殊稳定数。有人将“3 2”称为“魔数”。显见,“魔数”包括3、5、7三个素数,且为“最稳定的素数”中的前三名。  相似文献   

12.
吴平 《华夏文化》2004,(3):28-29
藏传佛教及其寺庙垄断了藏族地区的文化知识,作为藏区封建统治的重要支柱,藏传佛教及其寺庙凭借青藏高原雄奇壮美的人文地理环境,创造了民族风格鲜明、灿烂辉煌的藏传佛教文化。  相似文献   

13.
牛角形三彩孔雀杯长14厘米,高7.0厘米,口径7.0厘米,1976年在郑州市西郊后王庄出土。呈角形状,敞口,口为椭圆形,杯身向上弯曲成弧形,周身饰以孔雀翎羽图像,孔雀向后反身,头部朝向尾部,口中衔一花枝,搭于杯沿,连接孔雀头部与角杯口部,  相似文献   

14.
王政 《寻根》2009,(5):28-33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玉鸮器6件,包括圆雕4件,浮雕2件。其中507号高5.7厘米,呈深褐色,造型作“鸱蹲”形。鸱之双腿粗壮,尾着地,两耳相连,有小孔,显然是佩戴品。472号高10.6厘米,是墨绿玉浮雕。鸮的形态钩喙圆眼,头有冠毛,颈饰鳞纹,线形流利。有穿孔,也为挂饰物。  相似文献   

15.
藏传佛教的活佛转世制度论析罗润苍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寺院为解决其领袖继承问题而创立的一种高僧法嗣传承法,是藏传佛教在法位继承方面有别于佛教其他派别的一个重要特点,发端于13世纪初期的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后被主流派格鲁巴(俗称"黄教")采用、推广,成...  相似文献   

16.
《寻根》2016,(3)
正窄流平底爵1974年河南省新郑望京楼出土,现藏河南博物院。其流窄长,尾尖,有加厚的唇边,流尾有一对小柱,长束腰,浅鼓腹,平底,下有三棱锥状足,一侧有,半圆形带镂孔,腹壁较薄,质朴无纹。通高14.5厘米,流至尾长19.5厘米。铜爵是我国进入青铜时代后最早出现的典型器物之一,如著名的偃师二里头遗址所出铜器,除铜爵外,均为铜  相似文献   

17.
古民居经堂壁画是有别于藏传佛教寺院壁画的一种壁画形式。文章以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试对俄巴绒二村古民居经堂壁画的年代、壁画题材、绘画风格技法以及相关佛教史内容等进行初步研究。俄巴绒二村古民居经堂壁画对研究清代壁画题材和相关佛教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青铜古剑     
这是一把青铜斑驳的古剑,长55.5厘米,重700克。剑上的光华已消失。剑上的血腥已凝结成冰,剑上的饕餮已暗淡无光。  相似文献   

19.
峨眉山因何而得名,历来说法不一。峨眉山位于大渡河边,大渡河流域古代是和夷活动的区域,大渡河因和夷的原因被称为“涐水”,作据此提出峨眉山亦因同样原因而得名的新说。  相似文献   

20.
花瓶的故事     
女人漂亮.总要引入注目和议论。譬如高市长家那个小保姆白清清。白净的脸蛋.苗条的身材.水灵灵的美.出进有人盯着看,像欣赏稀有动物那样。小区里早就有各种议论。说白清清如何如何也倒罢了。可有人说,因为白清清漂亮,高市长才要她来当小保姆;有人说,因为是市长家,漂亮的白清清才来当小保姆;继而有人说,瞌睡遇枕头,碰着了;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按照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