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清远 《武当》2005,(8):12-12
太极拳全在“自然”二字,不得“自然”之理之法,穷终生难有所成,而今世人所学所练。与“自然”之道背道而驰,根本不知“自然”为何物,行拳走架、推手、实战,全凭心中横气用事,哪里得半点“自然”之妙用?“自然”者,去后天返先天也。一个“去”字道尽天机,“去”心中三横气,“去”后天之拙力,通过一定之规矩将后天作为统统抛弃,越多越近乎先天。拳谚有云:打拳如走路。走路之时,无任何强求,迈腿便走,无丝毫牵  相似文献   

2.
“代理架”是一代大师和兆元对太极拳的独到诠释,简单明了的三个字,道出了和式太极拳是以理说拳、以拳明理、理技相合、理养结合的理论内涵,一个“理”字表达了和式太极拳的哲学思维,理是什么,理就是太极拳的道理、原理,理就是太极、阴阳、动静,这是万物之理。文章通过对和式太极拳代理架的“理”的分析、探讨,以更深刻地了解代理架“理”之内涵,认识和式太极拳在太极拳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的理论贡献,这也是一代大师和兆元对太极拳发展不可抹杀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刘瑞 《武当》2008,(3):17-18
记得在1973年的一天下午,我抱着练拳自我感觉良好的心情,兴致勃勃地到了恩师的家里,想把练拳体会向老师作个汇报并得到赞许,因为刚开始练拳时,照着老师所授拳架,轻轻柔柔地习练,除了病在慢慢地好转以外,身上也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后来就请教了一位长期习拳的师傅,让他帮我看看拳架有无什么大的毛病,他看了很热心地告诉我说:“瑞你把拳都练成瘫软架啦,没有一点筋骨,这咋成?”当时我想,是的,拳么就得有点硬功和力度与发力的东西才谓拳。  相似文献   

4.
张修睦 《精武》2004,(5):34-35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为李启轩所传拳架,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此拳每势均以“擎、引、松、放”四字为宗旨,要求练就“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发放功夫,充分体现了武禹襄创拳的初衷。  相似文献   

5.
本文思考了“杨澄甫定型架”的定型基础、定型过程以及定型以后产生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获得了一些启示。这些启示可以归纳为:拳架发展要走标准化之路、制定拳架标准必备的条件、规范拳架须融体用明理法、和而不同自立于世界体坛四点。  相似文献   

6.
杜子宇 《武当》2006,(9):15-16
“一拳九架”,又称“一拳九练”。 李派太极“三盘”主拳各有不同风格特点,天盘拳其性主柔,地盘拳其性主刚,人盘拳亦柔亦刚。这三种不同风格,只能说这是它们的本质本性,或说是它们的本来面目和原形。也是李派太极“一拳九练”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车星辰  郭新华 《武当》2006,(9):34-36,37
内功大架子,是西北疯魔拳械体系中拳功一体、内外兼修、体用俱备的重要功夫拳架。此拳既是疯魔拳门入门必练的基础功夫,又是“壮内坚外、抻筋拔骨、凋息走劲、抗打反弹”的高级功夫。  相似文献   

8.
武式太极打手是检验拳架身法的,同时也是练习知人功夫的一条必经之路。打手在拳架走得较为熟练后就可学习了:通过打手来检验架子的正确与否,也是使学者明白知己功夫——走架子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朱天册 《武当》2006,(1):21-21
形意拳好学、难练。这是众多习练者的一个共同体会。“好学”是指形意拳动作简单,一看就会。“难练”不是指“拳架”,而是指形意拳“拳劲”难找。练剑有“剑诀”,练拳有“诀窍”。道经云:“道真穿不真,修道枉劳神;祖师真诀窍,知窍便成真”。  相似文献   

10.
杜子宇 《武当》2000,(5):13-15
李派太极拳,对应“三才”,而成“三盘”主拳。但就其劲势特点,无非刚柔两架,密合阴阳相抱的生化机理。柔架的代表是天盘拳,它相应三十六天罡,故成三十六式。天为圆为阳,但取阳中之阴,故其风格绵柔、和缓、缠转、轻灵、圆活、流畅、温文尔雅,武林称其为“文太极”。但观其文,文中藏武;看其至柔,然柔中寓刚。它文火温养,突出心法,重在“留意”,运化精微,意在聚精固气凝神。循经走脉,畅达气机,融通一身,呼吸细匀绵长,密契开合动静。它讲究内外一气,拳功合一。刚架的代表是地盘拳,即“八法奇门拳”。  相似文献   

11.
名家信箱     
我想向崔仲三老师请教在太极拳里如何去理解“腰”这个问题。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里面谈到腰的问题时说,“在走拳架时,四肢动度为最大,躯体为次,腰最小。腰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微动,微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真动”,并强调,不要在“教习时‘转腰’两字不离口,不能有强化转腰的想法和念头”。这和我平常习拳时教课老师要求的正相反。教拳老师总要求我们以腰为轴,带动全身,强调太极拳的“力源”在腰脊,主张由腰脊带动四肢运作。那么应该如何去理解“微动不如不动”?在习拳中如何体验“不动之动才是真动”的感受?  相似文献   

12.
贾澎 《精武》2005,(5):38-39
清末武术家、和式太极拳创始人和兆元先生(1810—1890年)在其《耍拳论》中讲道:“太极拳用功之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极拳独特之处。它取法老子自然之道,以柔克刚之论。”“耍拳”理论,是和式太极拳有别于六大太极拳流派之处的一种拳术方法理论,体现出和兆元祖师匠心独到之处。一个“耍”字,将孩童玩耍时自然之态展现眼前,为太极拳修炼者指出了一条由“招熟”到“懂劲”进而“阶及神明”状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精武》2004,(11):51-52
1926年,因不满旧军队恶习,王建安与连长发生冲突,几拳就将连长打得半死,然后逃回家乡。19岁的王建安为谋生,只好到镇上卖菜。一日,在集市上,他挨着个卖瓜的刚坐下,便来了两个地痞。两个地痞吃了瓜,一抹嘴就走。王建安看不过去,说:“吃瓜怎么不给钱?”那俩地痞说:“爷们给钱不给钱管你屁事?”说着说着动了  相似文献   

14.
他俩走进客厅在钢琴前练,卡托纳一字一字地唱:“呀…呀…呀…”,每听一声,调门提高一点,阿里便跟着唱。“您是知名人士,人们对您感兴趣,除了练声,每天您还干什么?”来访者等他上完课后问。“我干什么?”他扫了来访者一眼后说。“我每天很忙,要给那么多拳迷回信,他们正在世界各地——亚洲、欧洲,爱尔兰,中国,巴黎为我筹建拳迷俱乐部,但我的任务是建立热中于宣传伊斯兰教的组织,在世界各地旅行,传播伊斯兰教。”  相似文献   

15.
和有禄 《中华武术》2002,(12):30-30
和式太极拳为拳架、推手、散手三者合一,拳架与技击相一致,拳架为体,推手为用。走架行功中的要求推手中必须做到,如不贪不欠、守中用中、上下相随、明三节六合、轻灵圆活等,准手是技击的实践,推手的要领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般人说练拳,但很少有人提养拳的。其实拳要练,更要养。不会练,或者拳架的质量不高,就打不好基础。不会养,或者养不得法,就不能深入。会打拳就必须也会养,“开展”有助于练,“紧凑”有益于养。练是练体,保持拳架的规矩法度和通过拳架的反复练习,从而使遍体松柔,体格强健。练是筑基的功夫,养是养气,养神,也包括广义的文化修养等。太极拳家郑曼青就曾说过,“外家拳多以身殉技,内家拳是以技养生”。外家拳多刚劲有力,动作勇猛,且多弹跳和高难动作,看起来龙腾虎跃,精彩受看,很受年轻人的喜爱。但是对体力消耗大,对养生不利。而内家拳以太极拳、…  相似文献   

17.
宋学玉 《武当》2006,(5):3-6
此拳承于道教老前辈古理涵道长,因创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海州云台山,故以山命拳名。“云台八步金砖”源出“云台七步金莲”, 罡履北斗七星行拳,清早期经与陕鄂道教门内术技融合后定架, 步从八门八形走架,既是“玄灯攒”、“金甲灿”等高级拳路的精华凝炼,又是门内各拳架之身手步形法意的根基与提升。因行拳仅在丈尺之内,以八步外练筋形,内修丹气,简行妙持,故有步步珍如黄金之喻。  相似文献   

18.
李真 《武当》2014,(2):21-21
“拥”劲是太极拳的四正推手技法之一,是太极拳中特有的一种劲别,是群劲之首。拥字的含义是拥架、挡阻,用来防御对方的进攻,动作主要是向前,方向为正。其劲力的接触点在手腕到肘之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因此说“拥在两臂”,其主要拳式有起式和左右拥等等。  相似文献   

19.
陈颜胜 《精武》2010,(8):52-55
一、太极拳内功与拳架的关系 太极拳是内家拳、内功拳,关键在“内”宁,内功即丹田气;内劲即呼吸力、丹田力、意念力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20.
<正> 心境,心理学解释为“一种带有渲染作用的,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感状态。”教师授课总是基于一定的心境,在向学生传递、输出知识信息的同时,总是伴随有一定的情感,诸如喜悦、忧郁、恐惧等。这些复杂的心理情感纵横交错,就构成了教师授课心境。心境,可分为良好心境和不良心境。教师在良好心境状态下授课,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解决问题迅速;讲解动作要领术语准确,语言富有情感、错落有致;示范动作正确优美、轻松自如;面部表情自然丰富,给学生良好的心理激励。反之,教师处于低沉、郁闷的不良心境时授课,则思路阻塞、思维迟缓,甚至本来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