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传统的学校德育目标一是口号高,二是目标大。德育内容思想政治色彩浓,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新课程德育标准严重脱节。本文所研究的德育生活化,使学校的德育目标基于生活,使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德育管理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连接,并融为一体。从而引导学生在探究生活的过程中,感悟生活,领悟德育内涵,激发道德情感,并加以内化和升华,从而真正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契约式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确定德育目标,自主选择德育内容,自主选择或设计德育活动方案,并与教师签订道德发展契约.学生围绕契约规定,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努力达成德育目标,获取契约赋予的相应奖励;教师在此过程中,按照契约的规定,主动引领学生发展.重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基础;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内容体系,让每位学生都有乐于选择的、个性化的德育活动内容,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必要支撑;引发学生签约内需,激发学生主动签约的兴趣与情感,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依然是“高耗低效”,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德育内容与形式,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无法真正触及学生心灵。德育工作者应该注意使德育的内容、形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加强自身的榜样作用,努力促使学校德育的实际效果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台湾地区高校非常重视品德教育,德育生活化是其实施品德教育的一大特色。台湾高校通过劳作教育、生活辅导、课外活动和心理辅导开展德育生活化教育,体现出将使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作为德育终极目标、将德育回归生活和将德育与生活融为一体的特点。台湾高校德育生活化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德育目标联系生活,避免政治化;德育内容联系生活,避免空洞化;德育方法联系生活,避免口号化;德育评价联系生活,避免单一化。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我国德育现状:课本内容陈旧,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德育目标太高;德育内容编排欠灵活:知与行严重脱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中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德育”两字,但字里行间又处处有德育,时时在强调德育,只不过它将德育的字面表述意义简略而直接渗透和融纳到对具体的目的和要求的阐述中,从而使德育的任务更加明确,使德育的内涵更为具体,德育的实施途径更为实际,德育的操作化要求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6.
当前民办高校德育忽视了德育的主体对象,脱离了现实的生活根基,具体表现为德育目标偏离生活、德育内容脱离生活、德育方法远离生活,从而导致了德育实效性低下。要提高民办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结合民办高校学生特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走德育生活化之路。  相似文献   

7.
初中历史教学中渗入德育内容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塑造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在教学实践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和手段去关注学生主体的真正意愿和需求,联系生活实际,聚焦学生的未来发展,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使教育内容不限于形式,达到教育与德育二者相互融合、有机渗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德育生活化”、“德育社会化”,通过对小学德育课程的内容目标、学生的社会生活及学习者自身因素多层次的高度整合,课程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呈现为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优化形式,使内容设计表现出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及时代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学生德育主体性的匡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德育主体性是影响德育实效性的重要因素。传统德育的突出问题是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目标和内容上,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造成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方法上,单一的道德灌输,抑制了个人主体性;实践中,德育与生活世界阻隔造成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德育向现代德育"的转型期,因此,要匡正学生德育主体性,提高德育实效:建立交往德育新模式;使德育回归生活世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1.
生活型德育是基于理论与现实的思考而提出的一种德育模式.它强调德育活动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德育生活情境,让学生讨论、实践、感悟和体验,让学生过有道德的学校生活,从而实现幸福生活的德育目的.  相似文献   

12.
德育生活化寻求以生活为中心,引领生活,关爱生命,主张德育应该坚持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回归到生活的价值取向,制定回归生活的德育目标、确定贴近生活的德育内容、营造走进生活的德育方式,从而提升德育建设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在实际生活中,德育知识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但学生不是很爱学,这是因为学生对德育知识的认识只停留在认知阶段。因此,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德育知识的兴趣,并将德育知识与学生切身利益密切联系,以利益触动学生,并通过审美化教育使学生自己辨别美与丑,从而表现美的行为。通过这样一个教育过程,实现德育知识由认知到内化为信念,最终实现外化为行动的德育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论学校德育的人性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效果欠佳,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德育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德育方法上,一味讲求单向灌输;在德育内容上,与学生生活相脱离。教育的最终日的是实现对人生命价值的关怀,使人幸福。因此,人性化是学校德育的最终趋势。德育的人性化体现了现代德育精神,它符合人的本性,也符合德育的本性。所以,学校德育要加强主体性,更新方法,使德育回归学生生活,从而把学生培养成身心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6.
“三生”德育整合模式跳出单一理念.以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三者的有机整合为切入点,以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基本目标.旨在通过探索生命德育、生活德育、生态德育在目标、内容、途径等方面的有效整合,最终达成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学校德育低质低效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德育观念陈旧,内容缺乏时代感和与社会生活相脱节,目标空泛且缺乏可操作性,忽视师生的主题意识,等等: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是: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观念,细化德育目标,充实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方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构建一体化的校内外德育体系.  相似文献   

18.
科学构建德育内容体系的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中介和重要依据,也是个体进行道德学习、掌握道德规范、提升生命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内容.依据个人一生道德发展完善的纵向、横向活动空间与范围,可以把德育内容分为六个维度,即自我道德发展完善的德育内容维、家庭德育内容维、与他人交往活动的德育内容维、职业劳动的德育内容维、社会活动的德育内容维和科技生态伦理的德育内容维.  相似文献   

19.
德育的实效性就是教育者依据德育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方法使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品德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性质。德育的实效性源于学生对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的充分体验。其中学生是德育的主体,是有着巨大发展潜能和个体差异的,这就要求德育工作者一要设法激活学生的  相似文献   

20.
契约式德育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自主确定德育目标,自主选择德育内容,自主选择或设计德育活动方案,并与教师签订道德发展契约。学生围绕契约规定,积极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努力达成德育目标,获取契约赋予的相应奖励;教师在此过程中,按照契约的规定,主动引领学生发展。重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基础;构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德育活动内容体系,让每位学生都有乐于选择的、个性化的德育活动内容,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必要支撑;引发学生签约内需,激发学生主动签约的兴趣与情感,是实施契约式德育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