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1 毫秒
1.
校本教师培训,也称校本教师教育。研究表明,国内外教师,皆存一定的对教师培训满意度不高的认知,由此,校本教师培训研究逐渐兴起。校本教师培训是教师的继续教育活动,旨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我国校本教师培训在师资、教材设施、方法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局限,必须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教师工作需要,创新校本教师培训。  相似文献   

2.
校本培训是以学校为主阵地的教师继续教育形式。高职院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困惑主要在于校本培训主体、校本培训内容、校本培训途径方法等问题。高职教师校本培训的出路在于突出职业教育培训的"职业性"特点,在特色专业建设、校本课程和教材开发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逐步提升教师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3.
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校本培训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出现了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物质保障得不到满足、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精神保障存在错位、校本培训的管理服务保障不到位等保障机制问题。教师自身精神因素和学校及社会等物质保障因素影响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机制的完善程度。因此,从物质领域、精神领域和服务管理三个方面重塑校本培训保障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校本培训是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校本培训在实施的过程中,主要出现了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物质保障得不到满足、教师参与校本培训的精神保障存在错位、校本培训的管理服务保障不到位等保障机制问题。教师自身精神因素和学校及社会等物质保障因素影响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保障机制的完善程度。因此,从物质领域、精神领域和服务管理三个方面重塑校本培训保障机制是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校本培训的概念和依据,认为校本培训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教师继续教育的必要途径,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能在校本培训中提升;并从校本培训的组织和管理、模式和方法两方面提出了在校本培训框架下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王晖 《河南教育》2007,(12):28-28
教师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都有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求.因此我们在校本培训中,应努力创新校本培训机制,积极拓展校本培训方式,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本位,以满足教师专业需要为目标,充分发挥教师在校本培训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使培训者由被动变为主动,实现教师与教师的合作,教学与研究、教学与培训、研究与培训的真正结合,使教师经常地、潜移默化地融于培训之中,让他们在校本培训和个人专业成长中充分实现和体验自我的生命价值.  相似文献   

7.
校本培训是在教育专家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来培训全校教师的一种继续教育形式。校本培训的目标是:具有现代教育观念、积极进行研究探索、确立终身学习观念、主体意识强。开展校本培训的策略:学校校长是校本培训的设计者和管理者;校本培训要得到校外教育专家的指导;校本培训要与课题研究紧密结合;建立教师校本培训的相关组织和制度,使中小学教师的校本培训逐步走上制度化的轨道。  相似文献   

8.
刘超  李海英  秦文 《考试周刊》2013,(61):10-11
校本培训是提高一线教师素质简易方便、有效可行的方法之一。农村小学教师校本培训在培训体系、资源整合、教师自身、评价体系等方面依然存在许多不足。经对河北省农村小学教师培训情况的调研,文章对此项工作提出四项建议:培训内容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创立合作式校本培训体系,提高教师参加校本培训的积极性,完善教师校本培训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9.
校本培训是由学校组织,主要在校园内开展,和教师教育教学实际紧密结合的一种继续教育实践,学校在决策和实施校本培训时,要根据学校和教师实际,选择和组织教师参与继续教育的方式。要结合考虑校本培训的目标定位、教师的层次水平差异、校本培训的软硬件条件这些影响校本培训方式选择的重要因素。笔者试结合所在的绥阳一小近年实践,探索校本培训的有效方式如下:  相似文献   

10.
校本培训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师需要出发,在学校内部进行科研培训活动,其工作中心在于帮助教师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个人专业成长. 教师既是校本培训的对象,也是校本培训的主体,具有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因此不能按照传统方式和固定形式对教师进行校本培训,而应不断创新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让教师在培训中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不断寻求适应自我专业发展的途径,达到校本培训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1.
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是新世纪我国高校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中的亮点、热点和难点。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比传统的四年一贯制教师培养模式具有优越性,我国目前主要实施的"4+2"、"4+1+2"、"3+3"三种代表性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各有特色。我国高校可以在坚持教师教育大学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总结先行学校实验经验的基础上,因校、因地制宜地探索多元化的学士后教师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2.
参与式师资培训与传统的师资培训各有优缺点,不能一概而论,但参与式师资培训较之传统的师资培训实现了培训理念,培训者和参与者角色,培训内容以及培训方式的转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几大转变的阐释.提高对参与式师资培训的认识,用它的理念和方法改进以往传统的师资培训形式,使我们的培训工作更有成效。  相似文献   

13.
论教师教育转型期综合性大学与师范大学的竞争与合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教师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教师教育机构形成综合化态势,教师培养模式出现多样化趋势。综合性大学与师范大学举办教师教育有着各自不同的竞争优势,双方要在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师培养规格和教师教育的一体化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优势特色,相辅相成,共同建设我国现代教师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教师进修院校是教师培训的主阵地,加强其校园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教师进修院校校园文化的内涵与特征,以福建教育学院的实践探索为例,提出深入推进教师进修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5.
教师专业化发展主要靠教师自身努力(内因),培训(外因)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师资培训问题。期望仅依靠师资培训一劳永逸地从根本上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是不现实的。对中学数学教师的问卷调查与个别访谈均表明,目前中学数学师资培训从培训理念、培训方法、培训内容、培训过程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均急需改进。我们认为中学数学教师培训不但要关注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更要在促使教师主动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16.
通过自编问卷对全国25所盲校进行普查,发现被调查盲校全部对新教师进行盲文培训,每个盲校都有自己成功的校本培训经验和案例,在培训的周期、内容、方式、时间等方面盲校之间的差异很大。盲校校本培训承担为职前培训补课的任务,定向与行走、英语盲文等缺乏校本培训的基础。有些盲校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校本培训概念模糊,对上、对外依赖过大的问题。建议盲校建立校本培训的保障机制,对有不同需要的教师进行个别化培训,注意校本培训与校外培训的衔接。  相似文献   

17.
有效性是教师培训的核心问题。从培训实施主体而言,教师培训者不但要体现其共性,也要体现培训者独特的个性;从培训思想而言,要把培训思想作为项目设计的核心,重视培训价值的渗透;从培训目标而言,培训要基于需求,渗透要求;从项目实施而言,培训的服务与管理同样重要。  相似文献   

18.
教师教育质量关系到基础教育的发展,而基础教育的变革也必然影响高校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从求同价值取向,合力创建利益联盟,共建课程工作室和教师发展工作坊,合作开发课程,联合开展教学研究,到携手营造职前职后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场等,搭建小学教师培养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19.
地方高师院校是培养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主体,应该坚持师范性办学定位,坚守教师教育阵地,坚定为地方服务的信念.它必须紧密结合新形势下地方基础教育发展的需要,在落实国家教师专业化标准的同时,根据地方的特点,探索地方性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规律,努力提高师范性办学能力,彰显师范性办学品格.  相似文献   

20.
A nation-wide measurement of competencies in teaching training programs was carried out in order to find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university study programs for students on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in the subject of physical sciences. 430 physical science teacher training students were surveyed using a standardized test, which covered knowledge of physical sciences, didactic knowledge for physics, general pedagogic knowledge, beliefs and motivations. This contribution, firstly, compares the competencies of students of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s with the competencies of students of teacher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Parallel investigations have already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training programs also differ in their performance. The resulting differences are then analyzed using regression models in an attempt to find the determinants of subject-related competencies in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The findings point to the significance of individual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amount of time spent on learning opportunities in the university. The article closes with a discussion of the implications for optimizing teacher training progra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